桑布(内蒙古民族大学 内蒙古通辽 028000)
浅谈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影响因素
桑布
(内蒙古民族大学内蒙古通辽028000)
摘 要: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能够愉悦身心,提高生活质量,更重要的是能增强人的身体素质,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大学生具有心理变化大、可塑性强的心理特征,同时受到社会、周边环境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容易产生空虚、迷茫等负面情绪,而有效的体育锻炼能够调节不良情绪,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能够增人的体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事业的主要承担者,不仅要学习理论知识,丰富他们的大脑,更应该拥有一个强健的身体,才能够高效的投入到日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之中去。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全面发展影响素质人才
现代社会充满了各种挑战,对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人才”的定义已不仅仅是简单的脑力劳动者,而是更高层次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而一个人身体素质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他能否长远、全面的发展。当代大学生由于受到不良生活习惯、课程压力大等影响,大学生的身体状况也不容乐观。所以,大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对其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更符合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目标。
大学生体育课猝死事件敲响教育警钟,体育锻炼能够强身健体、调节精神、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是一项提高和保持机体能力的体育运动。体育锻炼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大学生体质逐年下降。
据有关的的调查研究表示:只有34.2%的大学生“经常参加锻炼”,不同年级大学生存在着极其显著的差异,在大学阶段,三年级锻炼情况最好,依次是二年级、一年级、四年级。这可能是四年级学生社会活动增多,学习负担加重,面临毕业分配等情况,造成他们体育锻炼时间的减少。正因如此,虽然部分大学生认识到体育锻炼的益处和意义,但大部分大学生并没有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总之,正确认识大学生体育锻炼的现状,能够更好的了解和分析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影响因素,培养他们的运动兴趣,增强大学生的体质,全面提高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2.1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的个人因素
2.1.1体育心态和体育态度
马斯洛说过:“心态若改变,态度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习惯跟着改变;习惯改变,性格跟着改变;性格改变,人生就跟着改变”。我们都有这样的认识,态度决定一切,有什么样的态度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就体育心态和体育锻炼行为的关系而言,我国高校大学生普遍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即缺少对体育锻炼的足够认识和重视,以至于很多大学生没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
首先,高校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重视不足。我国一直倡导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念,我国大学生已有“终身学习”的意识,有着“活到老,学到老”的思想。但是,大部分学生没有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虽然大部分学生知道体育锻炼有诸多好处,但是缺乏有关体育方面的更深层次理解,忽视体育对人的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
其次,高校大学生缺少足够的意志力和自制力来进行体育锻炼。体育锻炼需要长期的坚持,但是大部分大学生缺乏足够的意志力,不能忍受运动过程中的单调和枯燥。
最后,大学生缺乏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代大学生把课外时间大都花费在聊天、追剧、网游上,因为这是他们的“爱好”。如果每个大学生都能树立“终身体育,健康第一”的理念,这样会更好地促进他们的学习,促进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2.1.2体育锻炼时间少、运动量小
通过对在校大学生体育锻炼频数进行分析,可以看到没有参加健身锻炼占28%,大学生锻炼次数为1~2次/周占30%,大学生锻炼次数为3~4次/周占24%,大学生锻炼次数为每周5次以上占18%。通过以上数据分析,多数大学生虽然已经认识到健身锻炼的重要意义,且已经参加了健身活动,但每周健身的次数则是多少不一,总体水平偏低。同时有关的调查发现:有16%的大学生能坚持锻炼60 min/次以上,锻炼在30~60 min/次的大学生有20%,64%的大学生每次锻炼不超过30 min/次。而科学研究表明:必要的运动时间是30~60 min/次,有氧运动持续40 min才能见效[2]。纵观我国高校大学生的体育运动情况,除了每周的体育课锻炼之外,绝大多数大学生并没有固定的运动时间,一定量的运动训练。
2.2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家庭因素
人与人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在家庭内部更是如此。在开始大学生涯之前,绝大多数大学生与家人相处的时间最长,接触也最为亲密。而家庭环境、父母性格对于孩子的个性塑造具有重要作用,家庭成员之间的体育锻炼行为也是如此。
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行为与父母的体育锻炼情况呈正相关,即父母参加体育锻炼多,子女的锻炼行为也高[3]。我们往往会看到这种情况,父母是体育老师的,其孩子在篮球、乒乓球等方面的训练要比同龄人更早,能更好地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部分家长存在着消极的体育教育思想和体育态度。随着学生学习任务的加重,尤其进了中学以后,课业负担及升学压力的加大,使得一部分学生和家长毫不犹豫地丢弃了家庭体育,来学习文化课程,这不利于树立学生正确的体育观、培养学生锻炼身体的体育态度。
2.3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学校因素
2.3.1缺少体育场所和锻炼设施
高校大学生的体育锻炼都需要固定的场所和设施。然而我国大部分学校都存在着体育文化氛围不浓、缺少体育场地、体育设施不全等问题。
一方面,高校的体育训练场所只在体育课时才对学生公共开放。在体育课之外,一些体育场所不让学生进入或者不开放,一些运动设施也不允许学生外借,导致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的时候缺少必要的基础做保障。使得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不浓,影响他们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
另一方面,高校的体育锻炼场所匮乏,体育锻炼设施不完善,体育设施社会化。一些高校只有简单的体育馆、篮球场或者运动场,高校大学生只能进行简单的跑步、打羽毛球和篮球。久而久之,这些单一的运动方式使得学生丧失了运动激情和兴趣。我们应该尽可能开发和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培养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2.3.2缺乏专业老师的组织和指导
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平和体育态度是影响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活动的主要因素之一。加强教师师资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合理设置课外体育锻炼的内容,保证与高校体育课程的设置同步,与高校的培养目标同步,才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习惯。
不良静坐生活方式,缺乏体育锻炼是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主义建
设事业的接班人,其身体健康状况直接关系着国民的整体素质和社会化建设水平。然而大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大学生群体的体育行为比较缺少,还没有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为了使他们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增强他们的身体心理素质,更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大学生,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采取措施。
3.1针对大学生自身方面
培养大学生对体育锻炼行为的兴趣。兴趣是产生动力的源泉,有了运动的兴趣,学生才会积极的参加体育锻炼,发挥自身的潜能。大量的调查研究表明,学生对于感兴趣的体育运动具有一种强烈的加深认识的需要,进而能够快速有效的投入到体育运动的锻炼过程中去[4]。
培养大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能够丰富他们的体育理论知识,不仅能让他们了解到不同运动方式在增肌、减脂等方面发挥的不同作用,而且能够掌握正确的运动方式,避免韧带撕裂、运动强度过大等副作用,把握正确的呼吸方式,使身心愉悦。
3.2针对学校方面
大学生普遍存在重智育、轻体育,重学习、轻锻炼的情况,针对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严重不足,没有树立起正确的健身观和体育观的现象,各大高校应该调动本校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
3.2.1明确体育锻炼目标,合理安排锻炼时间
每个人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都是不同的,这对于他们的锻炼内容和运动负荷量都有不同的要求。明确锻炼的目的性,制定切合实际的锻炼计划,能够避免锻炼的盲目性,提高锻炼的积极性。同时根据各大高校的特点,在制定学生锻炼计划时,除了传统意义上的以一学年或一学期为锻炼周期外,学校应该明确每周课外的锻炼次数和锻炼时间。学生每天在学校应该保持1 h以上的体育锻炼,要按时积极参加学校统一安排的早操、体育课和课外体育锻炼活动,在课余时间,应该自行安排锻炼,养成自觉锻炼的好习惯。
3.2.2鼓励开展各种体育活动
学校除了每年的大型运动会之外,应该鼓励学生开展更多的有关提高身体素质的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城际马拉松,开办各种运动社团、体育俱乐部等。
3.2.3加强体育教学改革
校方应该积极鼓励大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使大学生认识到建立良好体育生活方式的意义,加强体育教材的改革,充分挖掘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潜力。
如何培养大学生的体育能力,是教育发展和改革的一大趋势,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更好的进行体育锻炼。科学的认识体育锻炼习惯的影响因素,能够更好的查找自身缺乏体育锻炼的原因,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能力。
参考文献
[1]祝蓓里,季浏.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宋晓东.论影响体育锻炼行为的因素[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27(2):49-52.
[3]徐琳,郭琼.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和激发[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2).
[4]丁坚.浅谈体育活动对改善人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作用[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1):103-105.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5)03(b)-012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