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调研报道的方法论和新领域

2015-12-05 23:16赵东辉
中国记者 2015年11期
关键词:本质调研事物

□ 文/赵东辉

新形势下
调研报道的方法论和新领域

□ 文/赵东辉

调查研究是新华社记者的看家本领,是形成新闻品格和力量的基本途径和基本功夫。《中国记者》2015年第4期“焦点”栏目曾以“新华社记者谈调查研究”为主题,约请五位新华社资深记者撰文探讨。本文作者从多年调研报道的实践出发,做了较深入的思考和总结。欢迎各媒体同行来稿分享交流。

调研报道 新华社 方法论

调研的质量和效果,直接关系到新闻报道的质量和效果。调研的数量和方法构成调研的质量。本文尝试就调研报道的基本方法和遇到的普遍性问题进行解剖分析,并就新领域进行阐述,以达到启发和促进调研报道质量提高的目的。

一、调研报道过程应做到“三个要求”

调研报道的过程一般体现为,到所调研的事物发生发展的地方和领域展开采访活动,包括但不限于采访当事人、体验或还原场景、分析原因、研判意见等等,最后形成报道的环节则是认识完成的环节。由此可见,它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属于实践活动。

一是从采访素材的来源看,要求获取尽可能全面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很显然,体验类报道、行进式报道对直接经验的获得要求比较高。比如有关快递员生活、菜价跟踪、突发事件的调研报道,往往要求全程体验、还原现场、还原感性,所选的采访对象和场景要能够反映事物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除此而外,大部分调研报道都有获得采访对象间接经验的任务和要求(即上面提到的体验类报道),但尤以回顾、反思、前瞻建议类报道最为明显,这则要求记者能够科学地甄别和利用所获得的经验材料。

二是从记者作为认识主体来看,要求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就记者调研报道的过程来看,从收集材料和线索、进行采访、从素材中提炼观点到形成调研报告,这比较典型地符合了唯物辩证法的关于认识形成的全过程。这也是记者基本功的锤炼过程,大家所说的“调研能手”,就是能够较好地对感性材料和理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处置过程,最后形成正确的结论和观点。

三是从调研报道的功能看,要求能够检验已有的认识正确与否。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由于就某个事物进行调研的记者,常常是带着初步认识进行的,这个初步认识包含了零碎的感性认识和未经证实的理性认识。在调研这一实践过程中,错误的认识要摒弃,能够不同程度地反映客观事物的认识要深化和完善。另一方面,调研报道刊发后,具有推动和指导实际工作的作用,从而使先前的认识得到进一步的检验,并为接下来的报道形成新的认识。这实际上是一个从理性认识到实践再到上升的理性认识过程。

二、获得真实情况的方法,及应避免的“三大误区”

采写调研报道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真实情况,进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推动实际工作。如何获得真实情况,则成为调研报道的重中之重。如果这一关键步骤根基不牢,则形成的报道就像建立在问题地基上的高楼大厦。笔者结合自身采写调研报道的经历,认为如下获取事物真实情况的方法比较具有普遍性。

1.善用不完全归纳法。这里将数学和统计学领域的“不完全归纳推理”移植过来。从事调研报道的记者在获取素材时,基本都会使用此方法。这是一种从个别到一般、从特殊到普遍、从经验到规律的认识手段。其中的核心问题集中在采访对象的选择上,即“样本”的选择上,要力求选择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能够反映事物本质的调研对象。同时,在采访中,还要十分重视各种“例外”的闪现,并用求同法和存异法反复验证已得出的结论。

要注意防止“以偏概全”的误区。如果对象的选择有限、复述有出入,则很有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2015年2月初,笔者采访惠东县义乌小商品城导致17人死亡的火灾事故时,现场多位消防人员介绍说,4楼大部分面积过火,温度高达1000摄氏度,失去救人的基本条件。但笔者并未止于此,而是设法找到救人成功的5名消防人员,让他们挨个谈当时的救人过程,发现并非如上述所说。实质上由于缺乏科学决策和指挥失当,令人痛心的是,部分本应获救的生命错失了近2小时的救援“黄金时间”。记者据此发出独家报道,推动了对救援及消防工作的反思和改进。

2.掌握阶段性研判法。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性质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决定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每对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这些都在运动和变化之中,从而构成事物的全部。这就决定了包括调研报道对象在内的任何事物都是向前发展的,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所谓经验主义,既指把对一事物的认识套在另一事物上,也指对于同一事物把以前的认识生搬到了现在。因而在调研报道中即便是自己几年前报道过的事情,现在要发报道也不能照搬原先的观点,而应从实际出发重新调研,这是事物发展的阶段性要求使然。

防止“以旧概新”的误区。同一事物用旧办法解决老问题,可能效果不好,甚至会帮倒忙。以扶贫报道为例,对于广西百色一个位置偏僻、交通不遍、生产条件很差的小山村来说,以前村里人多,改善基本生存环境成为扶贫的重点。然而,近几年由于青壮年农民长期在外务工、部分家庭搬迁到山下等原因,村里人数锐减。对此,记者应保持清醒认识,已经不再适合把扶贫资源直接配备给村庄,而应对剩下的少数人进行整体的生态移民,实施异地安置。

3.用好本质真实法。现象表现本质,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在日常采访中,常常存在着是非混杂、鱼目混珠、假象丛生的情况。不仅要看到现象和本质的对立,而且要看到它们的同一性,即使表现得和本质完全相反的假象也是本质的一种反映。打破现象的迷惑,认清事物的本质,是调研报道必备的能力。这要求记者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特别是矛盾分析的方法对采访素材进行“加工”,从而形成能够反映事物本质的调研成果。

防止“现象真实”诱导的误区。对一个事物进行调研采访,不仅要追求现象真实,更要达到本质真实的目的,然而记者时常会被不能反映本质的现象真实所干扰。作者前些年在深圳龙岗区就城镇化进程专题进行调研,发现部分农户建有多栋楼房,起初以为是要用于出租。但经追根刨源,方知他们以临时“种楼”方式来达到套取征地拆迁补偿的目的,而且有些农户甚至是借款盖房的。可想而知,这样的建筑是不应进入当地城镇化指标住房统计范围的,也不能作为农户住房条件改善的材料。

三、重视调研报道的新领域

任何事物都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变化的,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发展变化了的事物会不断构成采访报道的新领域。新生事物以及新出现的情况和问题,虽然只是苗头或萌芽,在数量上占有的比例比较小,但由于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或者凸显事物的症结,将会对未来产生较大影响。因此,调研报道要及时发掘聚焦新领域。

互联网及互联网融合发展形成的新兴经济业态。例如,云计算、大数据、电子商务、车联网、卫星导航、互联网金融、智慧医疗、客户端打车等,由这些新业态引领的转型升级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甚至是研判未来经济走势的“金钥匙”。新业态遇到的各类成长瓶颈和体制机制障碍,无疑应是记者调研的重要对象。

新技术、新材料、新模式所构成和衍生的新领域。智能机器人、3D打印、高铁装备、光伏发电、纳米材料、仓储物流外包、PPP等,作为中国制造2025的重要内容、经济新常态下的新亮点以及组织结构创新,正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记者应通过学习不断获取新知识、新信息,增强对这些领域调研报道的能力。

新出现的社会人群和组织。笔者在广州、深圳调研发现,分布在各类众创空间的创客有1万多人,这是一个庞大的灵活创业就业群体。像滴滴打车、神州专车以及快递物流业的兴起,也产生了具有特色的从业人员。另外,随着城市化进程人口的流动,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留守老人的照顾正引起人们的重视。调研报道既要关注上述人员的社会保障、福利、心态,还可据此研究社会结构和社会群体的变动变化,进而对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提出意见建议。 (作者是新华社广东分社副社长)

编 辑 梁益畅 46266875 @qq.com

猜你喜欢
本质调研事物
美好的事物
回归本质
人大到基层调研应做到“三不”
童年的本质
调研“四贴近” 履职增实效
奇妙事物用心看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
脚踏实地扶贫调研
TINY TIMES 3: A REAL HIT
春天来啦(2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