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银伟,罗 川(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通俗文化传播与游民群体对武术传播的影响
黄银伟,罗 川
(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游民群体不间断游走的生活特性,使他们脱离于主流社会,促使其“蛮性”地回归。在对游民群体形成和界定的基础上,对游民群体的知识建构进行了研究。在对游民群体组建的秘密会社进行分析后发现,组织是游民群体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通过组织获得各种生存权益;械斗促使了组织的产生,也是武术发展的动力。
游民群体;通俗文化;武术传播
中国武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以不同的表现形式演绎着武术的外在形态。明清是我国古代武术的全面大发展时代,不同风格、不同技巧的门派林立,武术体系逐渐形成和完善,武术文化亦进入了从发展时期到成熟时期的过渡阶段。而在此阶段内,游民群体对推动武术文化的发展和传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和影响,很少有学者对其进行专门的论述。本文就通俗文化传播与游民群体对武术传播的影响进行研究。
中国古代是根植于“五谷文化”之中的,绝大多数人一生下来就被束缚在他所生活的地方。他们没有独立的人格,一切都是为了宗族大集体,作为未来的农业人,他的地缘、血缘、亲缘关系都在他赖以生存的土地上,世代定居是农民生活的基本准则。由于各种原因,有一些人,游走在乡村之间,没有固定住所,没有固定生活来源,这些人就成为了“游民”。游民一旦离开土地,就失去了他原有的生存基础,因为他的一切社会关系都在他原有的土地上。脱离传统宗法血缘纽带的农民,离开土地转化为游民,就不再受宗法和行政的保护,不可避免地受到千百年来根植于农民意识深处的风尚、世俗、禁忌、民间礼仪等的排斥,以及受到政府重农抑商的围追堵截,被认作不良百姓,迫使倍受打压之下的游民群体常怀孤立无援之感,为了生存的需要,自发地组织自助自卫团体,组织游民群体习武防身,保护自己生存权利和经济利益。
王学泰在《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一书中梳理了历朝史书对“游民”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对游民进行了界定:“游民”主要指一切脱离了当时社会秩序(主要是宗法秩序)的人们,其重要的特点就在于“游”,从长远的观点看,他们缺乏稳定的谋生手段,居处也不固定,他们中间的大多数人在城市与乡镇之间游动。迫于生计,他们以出卖劳动力为主,也有以不正当手段牟取财物的。他们中间的绝大多数人有过冒险生涯或者非常艰辛的经历,长期的贫困状态而又颠簸流离的生活,使他们养成了一种特殊的群体性格、价值取向、社会理想和行为方式,并在长期的游荡生涯中形成自己独特的游民意识,进而成长为一个独立的阶层,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中隐秘的存在,从而促使其“蛮性”地回归。
游民主要发迹于乡土社会中脱序的农民,他们很少有人完整地接受过正统渠道教育,因此他们识字较少,所以游民群体接受的教育主要是常见流行于下层社会中,被下层社会群体乐于接受和寓教于乐中习得的“通俗文化”,并在这种影响下构建了他们基础薄弱的知识储备。因为在乡土社会中自上而下的灌输正统儒家伦理“忠孝”的顺民教育,不能满足百姓对知识的苛求,相反通俗文化通过更加娱乐性的形式,如生动活泼、极富个性的人物形象以寓教于乐的方式渗透到教育中,更能得到百姓的喜爱,以致成为下层社会接受传统教育的主要渠道,因此通俗文化对游民意识的世界观起到了构造作用。通俗文化中的乡间戏曲、故事和传说,包括各种舞台戏、地摊戏、说唱艺术及民歌、童谣、民谚、民间宗教等通俗文化也就成为了形成游民群体价值观和人生观的主要精神来源。以民间的通俗文化表现出来的艺术更加贴合民间的生活习俗,这样的传播形式不是单纯的说教和文字所比拟的。通过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给游民群体的行为方式,能够更加切合游民群体的思想方式,以至于游民群体把听到、看到的加工演绎出来的话本当做历史看待,成为他们模仿和效行的对象。
游民无产者是社会中最不安定的阶层,他们在生活上毫无凭靠,是社会的边缘人。特别是清中后期,清王朝开始走向暮年,社会动荡不安、乱象丛生,加剧了无论是宗法社会还是游荡在社会边缘的群体,均希望某一共同体来保护自己的利益和身体安全,而那些提倡结会自由、会众平等观念的组织对游荡讨生的人群就有了莫大的吸引力。为了生存,他们团聚在一起,互相扶持,甘苦与共。以“同财聚义”、“互助相帮”为口号的秘密会社组织,就成为他们现成的、合适的组织。
游民群体本身是处在社会底层最弱势的一群,正统社会对他们的排斥使他们行走在社会的边缘线。为了能够生存下去,就需要诉诸暴力,而游民个人的力量毕竟微不足道,他们就要组织起来,选择具有互助互济、防爆自卫的秘密会社组织保护自己生存权利和经济利益。游民群体建立起来的组织是游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为他们靠组织吃饭,靠组织去争取利益。所以他们非常看重组织,没有组织就没有他们的生存基础,因此说他们是“只讲敌我,不讲是非;只讲利益,不讲对错”。而秘密会社是下层社会组织,无法从上层文化中吸取营养,通俗文化中的民间文学、民间戏剧就成为他们建立自己秘密会社文化的主要来源。因为中国民间通俗文化土壤深厚,主要表现在民间文学、说书艺人、小说、戏剧的繁荣,使许多历史、神话人物与事件刻印在民众的脑子里,沉淀在深层次的集体记忆中,并形成一套道德规范,其中宣扬的“忠孝节义”,如忠奸观、义利观等对游民群体的“忠义”思想观念有着直接影响,对游民群体组建自己的秘密组织的影响也最大。其中《水浒传》可以说是游民群体的百科全书,如清代中国南方最大的秘密会社天地会就是以《水浒传》聚义方式组建的,因为《水浒传》为游民的组织化构造了一套完整的操作和运行规则,其“入门诗”开头两句“桃园结义三灶香,有情有义是宋江”,就可看出受到《三国志演义》和《水浒传》的影响。天地会有严密的组织结构和的组织规则,如天地会内外八堂的建构都是借鉴《水浒传》的,游民群体这种把《水浒传》奉为圭桌,建立起属于游民群体的秘密会社,这些都源于他们所处的社会大背景和相应的教育。
秘密会社的武术活动是以组织形式进行的。社会越动乱,这类组织所进行的武术活动越是适应下层民众互助、自卫和反抗的需要。游民群体建立秘密会社组织的目的在于“有事相帮”、“敛财分用”等,而生活来源没有保证的游民群体为了生存,往往会走上暴力的道路,从而带动组织也进入暴力的漩涡,促使民间械斗进一步升级。械斗的发生为武术的传播发展带来动力,使武术的产生有了可能,而武术活动在民间不断发展的过程,也是武术在民间得到相应普及的过程。武术在械斗频繁的地区往往发展得很快,武术的普及程度也会很高。鉴于游民群体的流动性,武术发展不会永久地固定在一地一区。笔者认为正是游民群体对武术发展的流动性传播,才使武术的进一步发展传播有了可能。
游民群体组织的民间械斗为秘密会社的滋生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土壤。为凝聚力量,加强战斗力,械斗一方或双方往往歃血结盟,誓同生死,这样导致各种名目组织的滋生。实际上,清代秘密会社组织就是在社会各种暴力冲突中发展壮大的。“人口爆炸性增长和土地兼并严重”固然是清代秘密会社组织滋生的根本原因,但不可忽视的是,对一些组织来说,民间械斗也是推动其滋生和发展的重要一环。秘密会社组织是民间械斗的产物,民间械斗也就促使它在发展过程中具有较强的暴力性质,并进而加剧械斗的发展。游民群体是秘密会社的主要成员,而游民群体由于脱序于正统社会,长时间的社会磨砺和通俗文化的教育,使他们形成了属于游民群体自己的性格,如重眼前利益、少文饰、无视或轻视社会规范;强烈的反社会性;在政治和社会斗争中富于主动进击精神;拉帮结派,有强烈的帮派意识等,而传统的意识形态和道德观念在游民的心目中失去了权威,使他们不再拘束于传统的道德观念对其主观意识的约束,使其为了生活可以不择手段,为了一己私利就会大动干戈,从而使械斗不断。这种为了私利进行的械斗,可归于民间的私斗,在程大力《历史与文化》一书中提到“武术绝大部分内容产生于、用于私斗”“、有了械斗的需要,习拳练武就显得有了必要”。武术用于私斗的形式,符合游民群体性格,而械斗的时有发生使武术在民间发展找到舞台,找到了属于武术的发展方向,只要有械斗的地方就会有武术的发展,而游民群体的游走不定性使武术的传播更为广泛。虽然游民群体对武术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在动乱的社会中秘密会社发展较快,使各个秘密会社对立分峙。因此,在秘密会社通过武术活动来聚众纠会时,另一方面也使得各地械斗组织化,规模更大、更激烈,“往往以大姓而欺小姓,强房而凌弱房,纠众结会,持械互斗”。
武术的传播发展是在游民群体的带动下,秘密会社组织械斗的基础上组织化、规模化,从而推动了武术的普及化。民间的械斗为武术的发展提供了平台,使武术有了用武之地,为武术众多流派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
古代游民群体习武无外乎为防身自卫、强身防暴或发迹泰来求取一个安身之处,保证自己的生存权利。游民群体在其不断穿梭于乡村之间的过程中,推动了武术的传播和交流,打破了武术的地域性和封闭性。而一旦游民成为固定的定居者,他们安居固定在一地一区,就可能会改变一个地方武术结构框架的发展方向,引导该地区的武术发展。
[1]王学泰.水浒·江湖理解中国社会的另一条线索[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1:43.
[2]王学泰.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上)[M].北京:同心出版社.2007:16-17.
[3]张鸣.乡村社会权力和文化结构的变迁1903-1953[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3:29-30.
[4]张鸣.乡士心路八十年[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3:3.
[5]王学泰.从《水浒传》看江湖文化[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5(4):1-4.
[6]刘平.民间文化、江湖义气与会党的关系[J].清史研究,2002(1):11-13.
[7]周伟良.清代秘密结社武术活动试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1(4):17-19.
[8]王学泰.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增修版)[M].北京:同心出版社,2007:291-323.
[9]程大力.中国武术-历史与文化[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5:2-13.
Influence of Popular Culture and Vagrants on Wushu
HUANG Yinchuan,LUO Chuan
(Sports Science Dept.,China South Normal Univ.,Guangzhou 510006,China)
The vagrants never settle down in a place for a long time,which detaches them from the mainstream and contributes to their wilderness.Based on the definition of vagrants,the paper discusses the knowledge structure of the vagrants.Based on analyzing the secret society from by the vagrants,the paper proposes that the organization is the basis for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the vagrants and organization is the way for their survival.Fighting with weapons is the normal state of organization and the driving force of Wushu.
vagrant;popular culture;Wushu publicity
G852
A
1672-268X(2015)05-0046-03
2015-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