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秀丽,胡 雯
(大连理工大学文法学院,辽宁 盘锦 124221)
竞争平衡视域下世界乒乓球运动发展研究
郑秀丽,胡 雯
(大连理工大学文法学院,辽宁 盘锦 124221)
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探讨了乒乓球项目发展竞争平衡的必要性,分析了世界乒乓球发展竞争失衡现象及其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研究认为:针对乒乓球项目,欧美众国将失去培养动力,社会关注度将逐渐下降,奥运地位岌岌可危。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世界乒乓球运动竞争平衡能力的对策:发挥中国乒乓强国推广作用,让欧美各国看到参与世界乒乓球赛的希望,提高各国群众普及度;国际乒联深化改革、促进全球推广。
乒乓球运动;竞争平衡;结果不确定性;失衡
放眼世界乒坛3大赛事,无论是在世乒赛、世界杯还是奥运会的赛场上,中国队包揽金牌已成常态。尽管中国队的强大其自身并没有什么过错,但也不可否认,正因中国在乒乓球项目上占有垄断性优势,导致乒乓球运动项目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为失衡格局。如何打破这种失衡格局,推动乒乓球项目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推动乒乓球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应是每个体育理论研究者和乒乓球界人士深刻思考的问题。乒乓球运动的竞争平衡是指在世界各大乒乓球赛事中,通过各种市场因素和制衡机制的实施,使得各参赛队保持着相近的竞技实力,各队间相互依赖、相互合作,以提高整体竞技水平作为一个整体参与竞争,继而形成一种良性竞争循环环境。竞争平衡对于竞技运动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才能确保竞赛结果的不确定性[1]。一场比赛,对阵双方实力悬殊,其结果失去了不确定性和竞争性,那么显然这种赛事也就丧失了悬念,难以激发观众的热情,从而导致运动项目的市场逐渐失去生机与活力,乒乓球项目也是如此。只有保证乒乓球运动的竞争平衡,才能吸引观众和商家对乒乓球项目的关注,继而获得该项目在世界范围内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此,通过中国知网进行文献检索,并分别以“竞争平衡”、“失衡”、“乒乓球”为关键词,分别检索到文献134篇、1 096篇和2 900篇。通过对这些文献资料的整理、归纳、分析,为本研究内容及构思提供了参考。通过对文献资料的研究,确立了研究视角,也为提出发展世界乒乓球运动的对策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对大连理工大学、湖南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以及渤海大学共6位体育社会学的专家和学者进行了非结构式访谈,得到了专家们的意见和建议,为研究的开展及发展对策的提出提供了指导。
竞争平衡是指在职业体育联赛中为了使比赛竞争更加激烈,比赛结果充满悬念,各参赛队之间的竞技实力应该保持在一个相对均衡的状态,这种均衡状态被认为是职业体育成功不可或缺的因素[2]。在职业体育发展中,各参赛队的竞技水平分布越是均衡,竞赛结果就越具有不确定性,观赏性和娱乐性也就会越强,职业体育市场也就越具有生机与活力。
美国制度经济学家W.C.Neale(1925-2004)曾指出,一个参赛队的过高取胜率将降低该比赛产品对观众的吸引力[3]。比赛结果的不可预测性恰恰是体育竞赛最引人注目的一面。通过各方努力,合理地进行人力资源配置,从而使得比赛结果更具不确定性,这也更加有利于一个体育项目的长远发展。而现今的中国在各大乒乓球联赛中对比赛胜利的绝对掌控,恰与“比赛结果不确定性”这一理论观点背道而驰。而且,参赛队之间的相互依赖,是职业体育所独有的特征[4],这也表明了职业体育参赛队之间的“共生性”。也就是说,各参赛队之间既是竞争关系,也应该是合作伙伴关系。一个球队实力的好坏无法依靠自身去评判,必须依赖于其他竞争者的实力,没有比较就没有所谓的“优劣”之分。而当乒乓球项目仅剩中国在“玩儿”的时候,乒乓球联赛可能将退出世界其他国家观众的视野,甚至会影响到该项目在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通过各方势力的合作提升各国乒乓球队竞争实力并使各国发展达到一定程度的均衡状态对整个乒乓球项目发展的重要性及迫切性。
2.1 竞技实力“一家独大”之态明显,欧美众国将失去培养动力 纵观世界乒坛,“亚洲重心、中国核心”之格局多年未曾改变,仅在中国、日本、韩国、德国、瑞典等少数国家开展得较好。而乒乓球项目在欧亚以外其他地区的开展情况,可以说很大程度上还处于“扫盲”阶段[5]。国际乒联2014年12月份公布的排名显示,男、女前3位均被中国运动员所占。并且,在前10名的排名中,男、女运动员中国各占6人。尽管中国乒团在世界各大赛事上独领风骚、傲视群雄,却难以掩盖乒乓球项目现今发展所处的窘境:于中国来说,发展至鼎盛,独上高楼,对手难寻;于世界其他国家而言,屡战屡败,群雄难敌一国。在伦敦奥运会上,中国乒团势如破竹般拿下4个项目的全部金牌,这也是中国队继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2000年悉尼奥运会、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第4次包揽乒乓球项目的金牌。在奥运会乒乓球奖牌榜上(1988-2012年),中国队以24金15银8铜的成绩独霸一方;位居第2的是韩国队,其金牌数比中国队少了21枚,总奖牌数少了29枚;位居第3的瑞典队,其在参加的7届奥运会中仅获1枚金牌,总奖牌数比中国少44枚。而且,中国获奖牌数比其他国家和地区所获奖牌数总和还多出8枚,竞赛成绩呈现“一边倒”,“一家独大”之态明显。
日本乒协国际负责人杜功楷早前就曾说过,中国的强大对中国而言可能是好事,但其负面作用就是让欧亚逐渐失去对乒乓球发展的信心。当2009年中国再次垄断日本横滨世乒赛,杜功楷顿觉无奈,尽管中国又一次垄断了比赛,但这也意味着欧亚各国对这一项目将愈来愈没有信心,进而导致整个乒乓球市场的不断萎缩[6]。改革开放以来,许多中国退役的前世界冠军、国手们走出中国,代表其他国家或协会重返赛场,逐渐形成了规模较大的“海外兵团”阵容。这种形式尽管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进所在国或协会的乒乓球水平,提升其竞赛竞争力。但是这种急功近利的方式所取得的成效只可能是短期的,相比之下,其负面效应或许更胜一筹:1)中外球员竞技实力差距悬殊,引进中国球员必然导致各国本土球员的参赛机会减少;2)大量引进“海外兵团”,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各国本土年轻球员水平的提升,从而降低各国本土高水平运动员的成材率,久而久之,从事这一项目的人数越来越少,进而导致各国乒乓球整体竞技水平不断下降;3)当各国对本土运动员的培养经历了屡试屡败,其竞技实力始终无力与强大的中国选手抗衡之后,必将失去对本土乒乓球竞技运动员的培养动力。
2.2 中外球员参赛人数比例失衡,社会关注度将逐渐下降 中国专业球员众多,而能实现自己职业理想的人确是少数。因而在国内缺乏参赛机会的运动员选择“走出去”,在海外淘金的同时实现自己的职业梦想。欧美等许多国家由于本土高水平人才处于青黄不接的状态,而培养本土球员周期较长,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确保竞争力,引进中国选手就成为了许多国家提高其乒乓球竞技成绩的捷径。在世界各大乒乓球赛场上,原中国球员代表其他国家或是协会参赛已是司空见惯的现象,而且这种现象愈演愈烈。在世界各大赛事中,在总参赛人数固定的情况下,中国参赛球员越多则其他国家参赛的人数势必减少。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中国“海外兵团”的参赛人数达到了39人。在伦敦奥运会上入围乒乓球赛的共计172人,除了中国队及港台地区参赛人员之外,海外华裔参赛人数为33人,若加上中国队与港台2队人数,华人参赛人数则达46人,占奥运会乒乓球项目总参赛人数的26.7%[7]。“墙里开花墙外香”之现象早已司空见惯,例如韩国队的唐娜、新加坡队的冯天薇等,通过自身不懈努力,成为所在国家的主力球员,也成中国队的主要竞争对手。此外,还有很多以团队的形式代表其它国家或地区参赛,如新加坡、美国等在一些世界乒乓球大赛中竟派出“全华阵容”参赛[8]。由此可以看出,在乒乓球竞赛中中外球员参赛人数比例明显失衡。
体育竞赛的魅力就在于比赛的竞技性和结果的不确定性。当中国运动员在世界乒坛各大赛事中夺冠成为定律,而他国运动员在比赛中只能“陪太子读书”时,且不说国外观众对乒乓球赛事的关注度,即使是中国观众,也可能会逐渐失去观赛热情,对这种没有精彩看点的比赛失去兴趣,因为比赛结果不言而喻,金牌在握已是必然。失去观众,电视收视率必然下降,收视率不高,媒体必定逐渐减少对乒乓球赛事转播方面的投入。曾经,转播乒乓球赛事是央视收视率非常稳定的一档节目,而近年来收视率却在逐年下降。2012年多特蒙德世乒赛男团决赛收视率为1.35%,而女团决赛收视率仅达1.05%,虽然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CCTV1)还对女团决赛并机直播,但收视惨淡,仅为0.35%,与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CCTV5)加起来也仅达1.4%,而在2年前的莫斯科世乒赛团体决赛中,仅男团的收视率就达1.47%。中央电视台体育总监江和平对于多特蒙德世乒赛收视率的同比下滑的看法是“没有悬念”。他表示,哪怕决赛中有一点波折,就会有不同的收视效果,“哪怕波尔能赢1场,收视率也应该会提高不少。”[9]随之而来的负面效应就是国际赞助商会逐渐对乒乓球项目失去兴趣,逐渐减少甚至不再提供资金支持,这种低关注率的现象就会随之蔓延到奥运会上。如多米诺牌效应般,中国乒乓独霸一方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将渗透至与乒乓球运动相关的各个领域。
2.3 中外后备人才培养失衡,奥运地位岌岌可危 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方面,中国一向贯彻的是自上而下的“思想一盘棋、组织一条龙、训练一贯制”方针,显然这种培养模式为中国竞技体育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成绩提供了大批人力资源,乒乓球也不例外。据统计,中国乒乓球专业运动员人数已经超过千万[10],无疑这为我国乒乓球运动的经久不衰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凭借国家的财力、物力及各种政策手段,将全国所有乒乓球资源整合到一起,在全国范围内挑选具有运动潜质的优秀乒乓球苗子进行培养;集全国最佳科研力量,对各国优秀球员的技战术进行分析,并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为教练员及运动员提供最坚实的理论与技战术支持;让全国最好的陪练员帮助运动员进行有针对性的模拟训练,提高我国运动员的适应能力和技战术水平,为在比赛中创造优异成绩奠定基础,种种举措无不体现着举国体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绝对优势。反观欧美地区,大部分国家采用的是以发展学校体育和公共健身事业为主,兼顾竞技体育发展的体制。在竞技体育方面,这些国家的国家投入仅限于奥运会,而其他单项世界比赛经费则需依靠协会向社会募集或运动员自筹来解决。为了挖掘潜在商业价值大的项目,各国将经济作为调节运动员参赛项目的杠杆,并通过提供奖金激励运动员为国参赛,争取优异成绩,为国增光,但是乒乓球运动的社会支持度及社会影响力明显不如篮球、足球、田径、游泳等项目,而乒乓球运动员的培养仅靠个人兴趣、天赋及经济能力来维系、发展,很难规模化、系统化,乒乓球运动后备人才资源匮乏成为制约这些国家乒乓球运动发展的最大困境。
在2010年第50届世乒赛团体赛期间,国际乒联大会就已正式通过了乒乓球奥运瘦身计划。2012年第29届伦敦奥运会上,乒乓球单打参赛名额从原有的3人削减至2人,而且比赛顺序也有所调整,先是单打然后是团体赛[11]。国际奥委会《2012年项目表决程序》指出:国际奥委会成员要对现有的28个奥运正式项目进行逐个投票表决,若得票数不及一半,该项目将退出奥运赛场[12]。例如棒球、垒球项目就被取消了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参赛资格。
目前,国际奥委会正在考虑是否将空手道、高尔夫球、橄榄球等项目纳入到奥运会之中,为了控制项目数和比赛规模,势必会对一些现有的奥运会项目“动刀”。中国乒乓球队竞赛成绩傲视群雄、独揽奖牌已成客观事实,加之乒乓球运动在世界的普及率不及其他项目,造成乒乓球运动离国际化要求愈来愈远。当一个运动项目的不普及度达到70个国家以上,这一项目就有可能退出奥运舞台,这是国际奥委会明确规定的。尽管乒乓球运动在欧亚地区开展较好,但是否能得到世界奥委会成员们的一致支持却不得而知。国际乒联主席莎拉拉就曾表示:“倘若乒乓球运动仅流行于欧亚地区,那么早晚有一天它将走向衰落甚至灭亡。”而今乒乓球项目不论是竞争性、观赏性还是普及度都在逐渐减弱,这无不意味着这一项目的奥运地位将岌岌可危。
3.1 发挥中国乒乓球运动强国推广作用 一个运动项目的发展在一个国家取得绝对优势远不如促使该项目取得世界性发展来得重要。“时代不一样了,大家共同发展才是正事。”2013年,中国乒乓球总教练刘国梁曾罕见地指出了夺冠已不再是唯一目标。曾经是为了捍卫国家荣誉,维护民族尊严,可现在已经没有人会对中国的实力提出质疑,成绩对于乒乓球项目来说也就毫无意义了。乒乓球运动的发展好坏不在于一个国家的强大,而在于各国是否都发展得很好,一个国家的水平不能代表整个世界的发展水平,世界整体水平的提高才是可喜的结果。2014年7月,《中国乒乓球运动第三次创业计划纲要》指出,要促进中国乒乓球学院欧洲分院的建立,充分利用和发挥我国在乒乓球项目上的各种资源优势,对国际青少年进行培训,让他们进修学习,体验中国乒乓文化;适度打开国乒队之门,欢迎其他国家优秀运动员到国家队学习交流和训练;调动世界上大国开展乒乓球运动的积极性,创造条件,形成中美乒乓球运动的对抗与交流,增强乒乓球运动的国际影响力[13]。如今世界乒乓球发展已陷入尴尬之局,中国作为乒乓球大国也可以说是乒乓球强国,应主动承担起国际推广的重任,加大媒体宣传力度,让世人真正感受到乒乓球运动带来的乐趣,由衷地爱上这一运动。借鉴美国NBA篮球文化和英国斯诺克文化的推广模式,将中国乒超联赛打造成世界顶级赛事,使乒乓文化成为一种家喻户晓、老少皆爱且深得人心的体育文化[14]。依靠传媒的影响力,使得乒乓球文化成为世界性的、深入人心的、广为流传的体育文化。
3.2 让欧美各国看到参与世界乒乓球赛的希望,提高各国群众普及度 近数十载,中国乒乓球队横扫世界各大乒乓球赛事,独揽所有金牌的情景时有发生,导致其他国家很难看到“摘牌”的希望。作为乒乓强国的中国,应该适时地为世界乒乓球项目的发展做出一定的“牺牲”。例如,可以有计划地放弃一些世界大赛的竞争权,将视野转向帮助促进其他国家竞技实力的提升,这样自然会使欧美各国看到参与世界乒乓球大赛“摘牌”的希望,证明他们不是一直“陪太子读书”,使他们重拾信心努力培养后备人才。
而欧美众国,若想取得乒乓球项目的长足发展,就要学会“见贤思齐”,善于学习他人长处,弥补自身不足,以此不断改进和提高自己。例如,可以多和中国乒协合作,定期派遣青少年运动员前往中国参加系统学习或集训。此外,还要加大对科研力量的投入,敢于创新。中国乒乓球发展长盛不衰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创新,只有不断创新才会不断进步,各国也应如此,不论是在技术、打法上的创新,还是在器材设备上的变革,都需要一定的理论依据,所以各国理应加大对科研上的投入。各国还应加大后备人才培养力度,将更多的财力、物力、人力和时间投入到后备人才培养上。可以聘请中国经验丰富的优秀教练员、退役运动员或陪练员予以指导,并从中挖掘有培养潜质的优秀球员[15]。通过各方力量的合作,提高乒乓球项目的群众普及度。乒乓球项目对于器材设备的要求相对简单,资金投入较少,加之属于隔网对抗项目,对身体的创伤小,所以对参与者的性别、年龄以及身体条件都没有过多限制,极易被大众所接受。此外,乒乓球的球速、旋转、力量、弧线、落点变化多端,趣味性极强,在运动中还可以提高思维能力,磨练意志品质,所以这项运动具有较高的适应性和健身价值,这为乒乓球项目的推广和普及提供了极高的可能性。所以,欧美各国乒乓球协会可以与其政府部门合作制定相关政策,加大对乒乓球器材、设备等公共设施方面的投入力度,为群众参与提供一定的物质基础。各国乒乓球协会可以根据各国或地区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展类似于中国“国球大典”、“谁是球王”等民间赛事,提升群众对乒乓球运动的认同感,调动群众参与热情,为广大群众解、喜爱并身体力行地从事乒乓球健身娱乐创造良好的氛围与条件。加大媒体的宣传力度,积极承办和转播各种国际赛事,借用宣传的力量号召群众参与,利用传播媒介为观众展示喜闻乐见的赛事,一方面可以提高乒乓球赛事的社会关注度,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促进乒乓球运动及其文化在群众中的发展。
3.3 深化改革促进乒乓球项目的全球推广 深化乒乓球项目改革。1)深化跨国配对,允许跨国配合团体赛。2014年5月,东京世乒赛激战正酣,也正是此时,国际乒联大会通过了双打“跨国配对”出战世乒赛的提案,依据国际乒联决议,将从2015年苏州世乒赛单项赛开始实施。所以,在2015年的苏州世乒赛上,观众看到了继2013年中国公开赛后,马龙与波尔再度联手出战男双。跨国合作的方式最能充分诠释“乒乓无国界”的理念,对乒乓球运动在世界范围的推广有着极大的益处。通过中国球员与外国球员进行实战配合,可以将先进的技战术、理念、比赛心理的调节等中国人的优势传输给外国运动员。如同业余练球,每天和比自己水平高的人对打,水平自然而然就会逐渐提升。或者是国外球员间的跨协会组合,这样的联合形式出现在赛场上,既能提高比赛的观赏性,也能促进乒乓球的国际交流,促进乒乓球的和谐发展。2)在世乒赛和奥运会中增设混合团体项目。所谓的混合除了男女混合之外,应该允许不同国家球员的“混合”,也就是跨国或是跨协会合作,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比赛的竞争性和观赏性,也能通过跨国合作提升各国乒乓球运动员的竞争实力,促进竞争平衡。2015年5月13日,国际乒联主席维克特与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会面,在过去一段时间他与国际奥委会主席一直努力尝试将乒乓球混双或者混合团体项目加入到奥运会,并希望能在2020年东京奥运会上看到乒乓球项目第5金的诞生。
制定并执行完善的乒乓球全球推广计划。1)与外国乒协密切合作,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乒乓球发展水平创建海外乒乓球学校,从中国委派优秀的教练员执教,以及委派一些优秀的陪练员为外国选手陪练;2)与世界各国乒协合作,多组织不同区域、不同级别的知名运动员或球星参与的表演赛,提高赛事观赏性;3)优化赛事结构,可以借鉴网球的职业化运作体制,多搞些大满贯级别的赛事,将一些公开赛升级成大满贯,打造一些重点赛事,并加大对重点赛事的奖励力度,提高重点赛事的积分,逐步打造属于乒乓球项目的“4大满贯”。
促进乒乓球项目发展的竞争平衡,是为了使各个国家在这一项目上的竞技水平能够达到一定程度的均衡状态,提高竞赛主体间的竞争性,从而使乒乓球项目得以健康可持续地发展。而作为乒坛“老大”的中国理应率先将视野投入到帮助世界各国提高竞技水平,从闭门自我发展转为开门共同发展,发挥乒乓球强国的推广作用,为世界乒乓球运动的和谐发展身先士卒。
[1]何斌.职业篮球的竞争平衡[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7):990-991.
[2]冯维玲,许彩明.CBA与NBA 职业联赛竞争性平衡的对比研究[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11(1):97-99.
[3]Neale,Walter.The peculiar economics of professional sports:a 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y of the firm insporting competition and in market competition[J]. Q J Eco,1964,78(L):1-14.
[4]夏普·宙吉斯特·格里米斯.社会问题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250.
[5]梁宏达.东亚轴心引领世界乒坛[J].乒乓世界,2004(10):38-39.
[6]张卫军.国乒长盛背后的忧思及对策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9,26(6):742-744.
[7]马孝志.乒乓球“马太效应”及应对策略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3,32(2):107-111.
[8]韩方廷,谭明义,钟颖慧.乒乓球海外乒团的发展历程与策略[J].体育文化导刊,2012(11):38-41.
[9]乒球转播叫好不叫座 江和平:世乒赛收视率下滑[EB/OL]. http://sports.sohu.com/20120407/n339979370.shtml,2012-04-07.
[10]戴志鹏,宋惠明.从文化成因的角度对我国乒乓球文化现状的探讨[EB/OL].北京:中国科技论文在线http:// www.paper.edu.cn/releasepaper/content/200705-327,2007-05-21.
[11]彭玲群,朱玲.国际乒联近30年改革历程及其“新政”对中国乒乓队的影响[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2(2):47-49.
[12]钟宇静.世界乒乓球运动可持续发展策略研[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1,30(3):120-123.
[13]国际乒联重心向“第三世界”转移[EB/OL].http://news. xinhuanet.com/sports/2005-05/06/content_2922274. htm,2005-05-06.
[14]国乒三次创业蓝图公布:要带领世界乒乓球运动发展[EB/ OL].http://www.taiwan.cn/ty/list/201407/t20140711-6561604.htm,2014-07-11.
[15]于文谦,荆雯.我国乒乓球“养狼计划”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9(12):30-33.
[16]袁玉峰.世界乒乓球运动发展现状与趋势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3(6):63-66.
Research on World Table Tennis Development in Perspective of Competition Equilibrium
ZHENG Xiu-Li, HU Wen
(School of Humanity and Law,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anjin 124221, Liaoning China)
Adopting research methods of literature consultation and specialist interview, this thesis discusses necessity of competition equilibrium to table tennis development, analyzes competition disequilibrium phenomena of world table tennis and negative effect it may bring. Research shows: for table tennis discipline,European and American countries will lose cultivation motivation, social awareness will gradually decline,and position in Olympics will be at risk. Accordingly countermeasure to raise competition equilibrium capacity of world table tennis is proposed. China should exert its role as a world table tennis power to engage western countries into world matches so as to promote popularity. ITTF will keep deepening reform and popularizing in worldwide.
table tennis; competition equilibrium; result uncertainty; disequilibrium
G846
A
1004-7662(2015 )06- 0008- 05
2015-05-05
郑秀丽,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