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龙 陶琳(华北电力大学 河北保定 071003)
浅析在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实行的分层次教学
张晓龙陶琳
(华北电力大学河北保定071003)
摘 要:为提高普通高校中体育教学的教学质量,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热情以及各项身体机能为根本目的,采用分层次教学的方式,客观面对学生身体素质各不相同的现实情况,有效提高学生对于体育学习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适应教学计划,都可以得以进步与发展。文章对分层次教学理论基础、具体操作方式以及事后评估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探究分层次教学在实际操作中应当注意的问题以及相应的改动措施。
关键词:分层次体育教学普通高校教学质量
激烈的高考制度使得进入同一所大学的学生在智力方面没有明显的差异,但是由于各地的体育政策以及体育关注度的不同,使得不同地域或者同一地域的学生出现了在身体上素质、机能以及能力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根据教育部关于《全国普通高等院校体育客户层教学指导纲要》的第八条规定:根据学校体育的总体要求和体育课程的自身规律,应向全体学生开设多种类型的体育课程,可以打破原有的系别、班级建制,重新组合上课,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原先进行的全班“大杂烩”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脱离了实际,在实际的体育考核中,有的学生轻而易举达标,而有的学生即使努力也完成不了任务,考核方式的不变化,势必会影响个别学生的体育学习热情,这种弊端的存在是阻碍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因素,这也就推动了高校体育改革的进行。
前苏联教学家、教学论专家巴班斯基在辩证的系统论的前提下提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其中阐述的教学过程最优化规定教师有意识地遵循科学依据选择课堂教学模式,在规定的时间内发挥最有效果。在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中,巴班斯基提出要采取合理形式,实行区别教学,并认为对学生实行区别教学是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一个重要的方式方法,为此,提倡对学生进行有区别的帮助,将全班、小组和个体教学相结合。在我国古代,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也注重对学生个体的分析与掌握,在充分了解特体差异的基础上,确定他们分别适合什么项目,什么样的教学方式,以达到教学的最好的效果。随着20世纪90年代以来提出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更加注重了人的个性,承认了个体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分层次教学模式正是适应了这种“一切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充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提高全体学生的体育运动积极性,从而实现学生的发展与成长。
体育与健康新课程中对一堂好的体育与健康课的标准第三条中提出“树立个性教育的意识”,就是要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完成所要学习的内容,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运动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在满足自我发展的需求。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传统的“大杂烩”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出现较为严重的两极分化,体质好的学生容易产生优越感,体质较弱的学生则会产生自卑感,这与新课改中提出的要求严重的脱节,一部分学生得不到发展,而另一部分学生会感觉到吃力,这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因此,有必要采取分层次教学的方式,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实现学生自身的发展。
2.1实现对学生的全面了解
是否对学生有全面仔细的了解,是分层教学的先决条件。学生作为体育教学中的学习主体,其身体素质、身体机能和兴趣爱好等不尽相同,接受能力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在教学过程中,器材的选择与运用是因人而异的,学生体质的不同就可能直接导致器材选用的不同。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分层次教学之前,全面了解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各项状况,为接下来进行的分层次教学做好准备工作。比如说在轮滑课的教学过程中,了解学生自身的平衡能力,对学生的平衡素质进行准确的评价,是制定不同规格的动作技术基础的前提条件。
2.2合理划分学生层次
合理的划分教学层次,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学生身体素质的测试。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可以将学生通过800m、仰卧起坐(女)、引体向上(男)以及立定跳远等项目,将学生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选定第一组为优秀者,是指身体素质与技术较好的学生;第二组为普通者,是指三项成绩平平,但是能够跟得上教学进度;第三组学生为及格者,是指技术与身体素质都较差的学生;第四组为身体不适宜剧烈运动的学生。由于我校只在大一与大二学生中安排体育课程,因此在每学年的分班过程之前,都会采用测试的方式来完成学生层次的划分,第一组与第二组的学生可以自由地选取项目,第三组的学生在教师的安排下进行选择在素质班内上课,第四组的学生则由于特殊的身体原因特意安排在保健班内进行课堂训练。
2.3制定合理的分层级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应当与学生层次相适应,教学的方式方法与适当的教学内容相适应,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适应不同学生的层次水平。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就目标而言,对第一组的学生应当提出较高的要求,对第二三组学生提出中等水平的要求,对第四组学生提出最低级的要求,这样形成梯形的目标等级,对不同的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这样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就要求教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相同的教学方式,对于第一组的学生可以考虑教授较难动作的技术,而对于第三组的学生可以指教授一些基础性的技术动作,对于特殊的第四组学生可以考虑以身体保健为主,学习类似于太极等强身健体的简单动作。
2.4采用灵活的教学手段
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速度与教学质量,对第一组的学生可以采用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式的学习,他们自身有着对体育的爱好与热情,采用合作的教学方式,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加以教师的辅助性指导,使第一组的学生在探究中进行学习,提高得更快更有效。对第二组的学生应当采取教师讲解指导为主的指导性教学,教学内容以技术性的连续性指导与系统性的指导为主,教师应当多注意此组的学生,及时地对不正确的动作要领进行纠正。对第三组体质较差的学生应当采取的是讲解示范为主的教学,教师通过自身的示范,给予学生以正确的指导,在教师的带领下,调动第三组学生的体育积极性与主动性,避
免制定较高较难的动作而使得学生失去积极性。对于第四组学生,应当在教师的带领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体育锻炼,大部分学校对于此类学生一般情况下采取的是不安排体育课程的做法,笔者认为这是不正确的做法,即便是有生理上的不适,但是适当的体育锻炼能够使得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克服生理上不足,实现心理上的强大。
2.5制定合理的分层次考核标准
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身体健康为标准的考核目标成为越来越多的高校所采取的考核标准。出于学生层次的不同,考核方式也应该不尽相同的想法,针对每一组制定特殊的考核方式成为一种趋势。对于第一组学生来说,较高的考核标准是对他们进行激励的一种有效措施;对第二组、第三组学生来说,适当地降低考核要求一方面既不打压他们的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又给他们制定了较容易实现的体育学习目标,提高自身的自信心。同时,合理的考核方式还应该考虑实行多种评价方法相结合的方式,从而进行全面有效的考核与评价,这样既考虑到了学生的进步状况,又从整体上实现了学生的进步与发展。
综上所述,在高校中采取项目分类,学生分层的教学模式,是充分考虑到学生自身身体素质与体育基础的不同的一种表现,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教授不同的技术动作,制定不同的考核标准,虽然在具体的实行过程中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是这是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具体负责的表现,教师的责任在这其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这对教师的考验程度会大大加强,对教师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在教学的过程中正确合理地进行“分层次教学”,可以针对不同的同学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使教学对象更加有针对性,即因材施教。在不同层级上完成对学生的引导工作,实现学生在大学体育学习阶段的阶段性的进步,增强他们对体育锻炼的认同感,从自身方面提高对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分层次教学作为一种较为新型的体育教学方式,虽然在操作程度上存在着一定的难度,但是这是一种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措施,需要在日后的教学工作中进行进一步的完善与改进。
参考文献
[1]路连举.浅析高校体育分层次教学[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6):187-188.
[2]乔诚,许建生.大学体育分层次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6):88-90.
[3]李建勋,杨建华.“分层次”教学在体育教学中运用的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08(2):25-27.
[4]任远金,陈双.试论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分层次教学[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77-78.
中图分类号:G8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5)04(b)-01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