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邢龙
杜威认为:教育就是不断生长,除此之外没有别的目的。面对当下数学课堂中出现的学生主动学习不足的“重教轻学”现状,我们在思考,小学数学不应把学生当作“工业产品”。按照既定的标准,让学生被动地接受“标准化生产”,这怎么能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因此,追求激发学生潜在经验和动力的“农业生长式”教学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像苗木那样主动吸收阳光和水分。
现代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基础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课堂教学在让学生学会现有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日益更新的知识和技能。学生不仅要学习和获得前人创造和发现的结论,而且要通过主动参与创造过程,亲身体验创造方法,学会创新和发现。
那么,如何以促进全体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发展为着重点和出发点,以已有经验为基础,以尝试探究为途径,以展示思维为抓手,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唤起学生的自主意识,实现自我超越呢?
一、自主尝试,发掘问题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最活跃、最现实的心理成分,是一种带趋向性的心理特征。当学生对某种事物感兴趣时,他们就会主动地、积极地去探索。《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我们的数学教学要使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因此,让学生喜欢数学,对数学感兴趣,建立自信心,是我们教学的首要目标,也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
笔者在执教“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数量关系”一课时,先请学生汇报课前购买商品的情况,然后引导学生总结出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数量关系。这样,学生由生活中的亲身感受,引出数学概念,必然会产生亲切感,他们的注意力也会马上集中到要学习的知识上来,产生乐于参与的情感。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入手引出要研究的数学问题,很好地把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化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具体,取得了一定的学习效果。
二、自觉操作,多向参与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学习的最根本途径是活动。活动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所以要放手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多种感官参与学习,通过多渠道生动的实践,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组织学生多向参与,应注重操作、思维、语言的有机结合。
1.操作和思维相结合
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儿童可以理解的首先是自己的动作,因此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必须多组织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操作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以“动”启发思维,让他们产生更多的新问题、新想法,活跃课堂气氛。
例如,在教学“求平均数”中“移多补少,使两者一样多”一课时,我让学生通过摆圆片来发现新知。当学生摆好两行圆片后,我提问:怎样才能使两行的圆片一样多?学生的操作兴趣非常高,起先是一个一个地移,然后有学生发现可先求出两数的平均数后再来移,最后学生们又发现一种更简便的方法——利用求两数的“差”的平均数来移……动手操作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通过操作与思维的有机结合,多种感官得到了协调发展,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操作和语言相结合
不同年龄、不同智力基础以及不同个性差异的学生,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差别很大。有的能独立说明算理、操作过程和结果,有的要在老师指导下才能说清,还有的即使在老师的帮助下也表达不清楚。这种差异在学生表达自己的操作过程及结果时表现得尤为突出。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一课时,我在教学一开始就抛给学生一个问题:要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你有什么办法?有一部分学生想到了把平行四边形改成一个长方形,他们用自备的平行四边形纸片和剪刀,通过剪拼形成了一个长方形。在反馈的过程中,我要求学生边操作边讲思考过程,将操作和语言结合起来。在以上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怎么做就怎么说,把操作和语言紧密联系起来,培养了学生准确、有序、客观的表达习惯,使学生表达的水平进入一个新的层次。
3.语言和思维相结合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人们借助语言,对事物进行抽象、概括,又借助语言对人们的思维进行调节,使思维逐步完善。因此,发展学生的思维,必须相应地发展学生的语言。
例如,在教学“商不变性质”一课时,我让学生以120÷40=3为例,被除数、除数都加、减同一个数或都乘、除以同一个数,商会怎样?学生反馈上来一些算式:
(120+20)÷(40+20)=2……20
(120×2)÷(40×2)=3
……
(120-10)÷(40-10)=3……20
(120÷4)÷(40÷4)=3
……
然后我让学生观察、小组讨论这两组算式,汇报时,有的同学认为:在被除数、除数都乘以或都除以同一个数时,商不变。但也有的同学心里知道这个意思,却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出来。对于这些同学,我并不急着帮他们纠正,只是在一旁进行鼓励,让他们把心中所想用语言来叙述,慢慢地,他们的表达就清晰多了。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将思维和语言有机结合起来,并逐步从敢说到会说、善说、善辩,使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得到自主和谐的发展。
三、自由互动,舒展思维
组织学生实施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其优势是有利于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和实践,其中包括:语言的表达、思想的沟通、心灵的“碰撞”和性格的“磨合”,进而使全体学生都有所提高。
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呈现出“教师集权主宰”和“学生孤立无援”这两个总体特征,这表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缺少有组织、有针对性的合作。教师应一改传统课堂上学生一律面向黑板的局面,采用小组学习、群体参与的方式,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展开合作,互相交流、反馈,互帮互助,共同提高。
例如,在教学“5的乘法口诀”时,教师创设了“快乐的活动课”这样一个现实情境:活动课上,有1组(5个)同学在捉迷藏,2组(10个)同学在进行拔河比赛,3组(15个)同学在跳绳,4组(20个)同学在做韵律操……然后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提出问题,接着教师又把学生提出的问题抛给学习小组自己解决。同学们在小组里通过动手操作、讨论研究,解决了自己提出的问题,并获取了5的乘法口诀。这一学习过程,摆脱了原来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使他们有机会提出问题并通过小组内的共同探索和相互交流解决问题,同时也获得了知识,发展了思维。
四、自我反思,萌发个性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探索,通过探索去发现问题。科学发明与创造往往是从质疑开始,从解疑入手的。在学习中喜欢质疑问难的,往往是善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善于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学生。
当前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还不同程度存在着这样一个问题: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不折不扣”地接受﹑模仿所教内容。面对现状,教师应把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他们的求异思维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学校要搞春游活动,我问学生:在春游活动中,你能想到哪些数学问题?同学们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
(1)学校有几个班?每个班有多少人?全校有多少人?
(2)如果乘车去,每辆车坐几个人?一共要几辆车?
(3)一张儿童票要几元?一张成人票要几元?团体票几折优惠?
……
接着我又问:如果每人活动经费是30元,这些钱如何花才合理?同学们认真思考后,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十几种解决方案,每种解决方案都有其合理性﹑独特性。这种开放题就是发展学生求异思维的一个良好阵地。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求异思维,拓宽学生的思维活动空间,又为他们展现自我﹑获取成功带来机遇。在此过程中,学生们的求异思维﹑创新能力得到了发展,多方面考虑问题的能力增强了,个性也得以体现。
综上所述,在数学课堂中实施“农业生长式”教学,是想突出课堂中的“人性”,是让学生积极地、主动地以主体的身份参与教学的过程。为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新世纪的创造型、开拓型人才,教师必须改变单纯给予的思想,确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主动探索的思想,始终为学生创设一个更宽松、更民主的教学空间,促进其在数学课堂中独立地思考、自由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