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明君
谢朓(463—497),字玄晖,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南朝齐著名诗人。
谢朓出身阳夏谢氏,其祖父谢述,宋吴兴太守。《宋书·谢景仁传》:“(谢述)美风姿,善举止。……补吴兴太守,在郡清省,为吏民所怀。”其父谢纬,《宋书·谢景仁传》:“纬尚太祖第五女长城公主。太宗太始中,至正员郎中。”谢朓少年好学,有美名,文章清丽。建元四年(482),谢朓时年十九岁,解褐豫章王太尉行参军。永明四年(486),武帝安排谢朓“历随王东中郎府”。随王萧子隆,乃武帝第八子。齐武帝以萧子隆为南齐皇室的曹子建,他很早就把谢朓安置在萧子隆身边,显然视谢朓为当代刘桢。永明六年(488),谢朓转王俭卫军东阁祭酒、太子舍人、随王镇西功曹,转文学。王俭,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王导五世孙,琅邪王氏家族在政坛的代表。
谢朓喜欢奖掖人才。《梁书·江革传》:“革幼而聪敏,早有才思,六岁便解属文。……九岁父艰,与弟观同生,少孤贫,傍无师友,兄弟自相训勖,读书精力不倦。十六丧母,以孝闻。服阕与观俱诣太学,补国子生,举高第。齐中书郎王融、吏部谢朓雅相钦重。朓尝宿卫,还过江革,时大雪,见革弊絮单席,而耽学不倦,嗟叹久之,乃脱所著襦,并手割半毡与革充卧具而去。”据专家考证,谢朓访问江革,赠襦割毡,当在永明三年(485)。《南史》本传曰:“朓好奖人才,会稽孔觊粗有才笔,未为时知,孔珪尝令草让表以示朓。朓嗟吟良久,手自折简写之,谓珪曰:‘士子声名未立,应共奖成,无惜齿牙余论。其好善如此。”
谢朓是有名的“竟陵八友”之一。《南史·竟陵王子良传》:“(永明)五年,正位司徒,给班剑二十人,侍中如故,移居鸡笼山西邸。”《梁书·武帝纪》载:“竟陵王子良开西邸,招文学,高祖与沈约、谢朓、王融、萧琛、范云,任防、陆倕等并游焉,号曰八友。”《梁书·陆倕传》云:“年十七,举本州秀才,刺史竟陵王子良开邸延英俊,倕亦预焉。”陆倕卒于梁普通七年,年五十七。永明四年陆倕十七岁。关于开西邸的时间,学术界有不同看法,或系于永明二年,或系于永明五年。永明年间,谢朓在京城时,经常出入于竟陵王萧子良的藩邸。他与竟陵王萧子良及沈约、萧衍、王融等人都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萧纲《与湘东王书》:“近世谢朓、沈约之诗,任昉、陆倕之笔,斯实文章之冠冕、述作之楷模。”
从永明九年春到永明十一年夏期间,萧子隆与谢朓过从甚密。《南齐书》本传曰:“子隆在荆州,好辞赋,数集僚友,朓以文才,尤被赏爱,流连晤对,不舍日夕。长史王秀之以朓年少相动,密以启闻。世祖敕曰:‘侍读虞云自宜恒应侍接。朓可还都。”永明八年(490),萧子隆任荆州刺史,谢朓任“随王镇西功曹,转文学”。《梁书·文学传》载:“齐随王子隆为荆州,召(庾於陵)为主簿,使与谢朓、宗夬抄撰群书。”《南齐书·武十七王传》载:“八年,(子隆)代鱼复侯子响为使持节、都督荆雍梁宁南北秦六州、镇西将军、荆州刺史,给鼓吹一部。其年,始兴王鉴罢益州,进号督益州。九年,亲府州事。”到了永明九年(491)萧子隆“亲府州事”之时,谢朓也在春日赴荆州。
《南齐书》本传曰:“朓道中为诗寄西府曰:‘常恐鹰隼击,秋菊委严霜。寄言罻罗者,寥廓已高翔。”即《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诗。诗中透露了诗人对随王和同僚的恋恋难舍之情。永明年间,谢朓创作中与随王子隆相关的作品甚多,其中有《随王鼓吹曲十首》,原注曰:“齐永明八年,谢朓奉镇西随王教,于荆州道中作。均天以上三首颂帝功,校猎以上三曲颂藩德。”《奉和随王殿下》(十六首),《杜若赋(奉随王教于座献)》《游后园赋(奉随王教作)》《谢随王赐〈左传〉启》《谢随王赐紫梨启》《为随王东耕文》等。
齐永明十一年(493)十一月,谢朓迁新安王中军记室,作《拜中军记室辞随王笺》(以下简称为《辞随王笺》)。永明十一年(493)秋七月,齐武帝去世。《南齐书·郁林王本纪》载:“世祖崩,太孙郁林王即位。……十一月,辛亥,立临汝公昭文为新安王,曲江公昭秀为临海王,皇弟昭粲为永嘉王。”《南齐书》本传曰:“迁新安王中军记室。朓笺辞子隆。”谢朓写作了《辞随王笺》。此笺被后人视为谢朓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全文收入《南齐书·谢朓传》和《南史·谢朓传》,同时被选入《昭明文选》。后人对此笺予以高度评价,王世贞《艺苑卮言》用“绝妙好辞”四字予以概括。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曰:“集中文字,亦惟文学《辞笺》《西府赠诗》两篇独绝,盖中情深为言益工也。”谢朓的《辞随王笺》所包含的内容有三点,一是追忆自己与随王子隆之间的旧情;二是宣告自己即将在政治层面与随王子隆彻底切割;三是希望随王子隆在春天时离开荆州,回到京城建康来。表面上看,在谢朓笺文写出的一个月之后,随王子隆果然就回到了京城。当然,作为随王子隆,他不至于幼稚到因为听到故吏谢朓的召唤就离开荆州,恐怕萧鸾对此也没有报什么希望。但这里所透露出来的是,谢朓愿意与萧鸾集团进行合作,他的一片诚心还是让萧鸾颇为满意的。如此,我们才能理解萧鸾为何会听任谢朓在信中大抒“揽涕告辞”之情,并且在事后迅速地提拔并重用他。
《南齐书》本传载:“迁新安王中军记室。朓笺辞子隆……寻以本官兼尚书殿中郎。”显然,就在写作了此笺不久,谢朓荣升为尚书殿中郎,而当时的尚书令正是萧鸾。即使不能说此笺就是谢朓获得荣升的直接原因,是谢朓主动的配合萧鸾篡位“大业“的一次自觉行动。纵观谢朓36年的人生,对其最为赏识的上司有两位,一位是随郡王萧子隆,一位是齐明帝萧鸾。永明十一年冬,经过了数月来的思虑,谢朓在政治立场上发生了一次大“变脸”,这就是从早年的倾心子隆,转变为此后的“阿附齐明”。写作《拜中军记室辞随王笺》之时,虽然在情感层面上谢朓对随王子隆还有一定的依恋之情,但在政治层面上已经决定要为西昌侯萧鸾效劳了。所以,《拜中军记室辞随王笺》不仅仅是一篇追忆自己与随王子隆旧情之作,同时也是一篇宣告与随王子隆在政治层面切割的告别之作。
《南齐书》本传曰:“寻以本官兼尚书殿中郎。”《资治通鉴》卷一三九卷载:郁林王时代,“朝事大小,皆决于西昌侯鸾。鸾数谏争,帝多不从;心忌鸾,欲除之”。隆昌元年(494)七月,萧鸾杀掉了郁林王,迎立新安王为帝,改元延兴。此后,新皇帝更是被宣城公萧鸾玩弄于股掌之上。同年十月,萧鸾即皇帝位,改元建武。对于萧鸾集团而言,篡夺路上最大的障碍来自于高武诸子。一部明帝萧鸾入篡的历史也就是一部屠杀高武子孙的血腥史。萧鸾的大屠杀开始于延兴元年(494)海陵王即位之后,一直延续到他自己去世之前。
《南齐书》本传曰:“隆昌初,敕朓接北使,朓自以口讷,启让不当,见许。”北使,据《南齐书·魏虏传》北使指前来吊唁世祖(齐武帝)的北魏使者。
《南齐书》本传曰:“高宗辅政,以朓为骠骑咨议,领记室,掌霸府文笔。又掌中书诏诰,除秘书丞,未拜,仍转中书郎。”《南史》本传曰:“明帝辅政,以为骠骑咨议,领记室,掌霸府文笔。又掌中书诏诰,转中书郎。”永明十一年冬天,谢朓转变了政治立场,依附于西昌侯萧鸾。作为萧鸾的“笔杆子”,他为萧鸾集团起草了许多公文,也写作了一些歌功颂德的文字。永明十一年十一月之后,史籍中再没有谢朓与随王子隆继续来往的记载,谢朓的诗文中也没有出现过随王子隆的名字。甚至在随王子隆被杀害后,谢朓也没有露面。《梁书·文学传》载:“齐随王子隆为荆州,召(庾於陵)为主簿,使与谢朓、宗夬抄撰群书。子隆代还,又以为送故主簿。子隆寻为明帝所害,僚吏畏避,莫有至者。唯於陵与夬独留,经理丧事。”此时的谢朓正在萧鸾手下任职,正是春风得意之时。谢朓的《始出尚书省》作于随王子隆死后不久,诗中有“零落悲友朋”一句,有人认为这就是追悼随王子隆和王融等人的,以此来证明谢朓不忘旧情。即使此说能够成立,谢朓悲伤的情绪并不浓烈。诗中云:“零落悲友朋,欢愉宴兄弟。”悲伤和欢愉是同时交替出现的两种情感。况且,诗中的怀旧之情稍纵即逝,并不是诗歌的重点。“为骠骑谘议,领记室,掌霸府文笔”是在海陵王时代,“掌中书诏诰”是在高宗萧鸾即位之后。
公元494年十月齐明帝即位,即位前谢朓作《为百官劝进齐明帝表》。建武二年(495)谢朓32岁。《南齐书·乐志》:“建武二年,雩祭明堂,谢朓造辞,一依谢庄,唯世祖四言也。”《南齐书》本传曰:“出为宣城太守,以选复为中书郎。建武四年,出为晋安王镇北谘议、南东海太守,行南徐州事。”《南史》本传曰:“出为晋安王镇北谘议、南东海太守,行南徐州事。”据谢朓《在郡卧病呈沈尚书》云“为邦岁已春”可知,出为宣城太守当在建武二年夏。离开京城前往宣城的沿路作有《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京路夜发》《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等诗。到达宣城后有《始之宣城郡》《高斋视事》《宣城郡内春望》《后斋回望》《游敬亭山》《游山》《赛敬亭山庙喜雨》《落日怅望》《冬日晚郡事隙》《郡内高斋独坐答吕法曹》等。
谢朓对到洽深相赏好。《梁书·到洽传》:“洽年十八,为南徐州迎西曹行事。洽少知名,清警有才学士行。谢朓文章盛于一时,见洽深相赏好,日引与谈论。每谓洽曰:‘君非直名人,乃亦兼资文武。朓后为吏部,洽去职,朓欲荐之,洽睹世方乱,深相拒绝。”“朓后为吏部”指《南齐书》本传中“启王敬则反谋,上甚嘉赏之。迁尚书吏部郎”。谢朓任尚书吏部郎在永泰元年(498),此前任南东海太守,行南徐州事,与到洽相识当在南徐州。
萧鸾集团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采用了镇压武帝功臣旧将的行动。早在郁林王即位之初,萧鸾就对高武旧将多有怀疑。据史载,王敬则起兵于永泰元年(498)四月丁丑(26日)。五月壬午辅国将军刘山阳率兵讨伐,乙酉斩敬则,传首建邺。谢庄因为启王敬则反谋,萧鸾甚嘉赏之。迁尚书吏部郎。《南齐书》本传曰:“朓初告王敬则,敬则女为朓妻,常怀刀欲报朓,朓不敢相见。及为吏部郎,沈昭略谓朓曰:‘卿人地之美,无忝此职。但恨今日刑于寡妻。朓临败叹曰:‘我不杀王公,王公由我而死。”
《南齐书·明敬刘皇后传》云:“明敬刘皇后讳惠端。……永明七年卒,葬江乘县张山。永泰元年,高宗崩,改葬,祔于兴安陵。”《南齐书》本传曰:“敬皇后迁祔山陵,朓撰哀策文,齐世莫有及者。”永泰元年(498),谢朓作《酬德赋》。赋中有“嗟岁晏之鲜欢”说明写作于岁末。
永元元年(499),始安王萧遥光欲拉拢谢朓,谢朓不肯合作,反遭诬陷,下狱而死。《南齐书》本传曰:“东昏失德,江祏欲立江夏王宝玄,末更回惑,与弟祀密谓朓曰:“江夏年少轻脱,不堪负荷神器,不可复行废立。始安年长入纂,不乖物望。非以此要富贵,政是求安国家耳。”遥光又遣亲人刘沨密致意于朓,欲以为肺腑。朓自以受恩高宗,非沨所言,不肯答。”《南史》本传曰:“少日,遥光以朓兼知卫尉事,朓惧见引,即以祏等谋告左兴盛,又说刘暄曰:‘始安一旦南面,则刘沨、刘晏居卿今地,但以卿为反复人尔。暄阳惊,驰告始安王及江祏。始安欲出朓为东阳郡,祏固执不与。先是,朓常轻祏为人,祏常诣朓,朓因言有一诗,呼左右取,既而便停。祏问其故,云‘定复不急。祏以为轻己。后祏及弟祀、刘沨、刘晏俱候朓,朓谓祏曰‘可谓带二江之双流,以嘲弄之。祏转不堪,至是构而害之。诏暴其过恶,收付廷尉。”《南齐书》本传曰:“又使御史中丞范岫奏收朓,下狱死。时年三十六。”《南史》本传曰:“临终谓门宾曰:‘寄语沈公,君方为三代史,亦不得见没。”
有一种说法,认为谢朓是性格懦弱、反复无常之人。明人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谢光禄集》说:“呜呼!康乐、宣城其死等尔!康乐死于玩世,怜之者尤比于孔北海、嵇中散。宣城死于畏祸,天下疑其反复,即于吕布、许攸,同类而共笑也。”其实,对于明帝萧鸾而言,谢朓何曾有过怯懦和反复。史书明言:“朓自以受恩高宗,非沨所言,不肯答。”从他投靠萧鸾集团开始,至死也没有背叛萧鸾。
《南齐书》本传曰:“朓善草隶,长五言诗,沈约常云‘二百年来无此诗也。”阳玠松《诗薮》载,梁武帝萧衍曾说:“不读谢诗,三日觉口臭。”(《太平广记》卷一九八引)《颜氏家训·文章》:“刘孝绰当时既有重名,无所与让;唯服谢朓,常以谢诗置几案间,动静辄讽味。”严羽《沧浪诗话》以为:“谢朓之诗,已有全篇似唐人者。”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云:“玄晖去晋渐遥,启唐欲近。”《四库全书总目》:“本传称朓‘长于五言诗。沈约尝云‘二百年来无此诗。钟嵘《诗品》乃称其‘微伤细密,颇在不伦。一章之中,自有玉石。又称其‘善自发端,而末篇多踬。过毁过誉,皆失其真。赵紫芝诗曰:‘辅嗣易行无汉学,元晖诗变有唐风。斯于文质升降之间,为得其平矣。李白诗云:‘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金陵城西楼月下吟》)‘三山怀谢朓,水澹望长安(《三山望金陵寄殷淑》),‘我吟谢朓诗上语,朔风飒飒吹飞雨(《酬殷明佐见赠五云裘歌》)。”是故,清人王士禛说李白“一生低首谢宣城”(《论诗绝句》)。
《谢宣城集》原十二卷,已散佚。清嘉庆年,吴骞辑《拜经楼丛书》本《谢宣城诗集》五卷,校勘较精。今人郝立权有《谢宣城诗注》。曹融南先生有《谢宣城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对于谢朓的辞赋、散文、乐府、五言作品,以及谢朓的版本卷帙、诸家点评和其事迹诗文系年等内容都作了详细的校注。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