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颜+闻素霞
摘要:该研究以新疆大学哈语专业学生为被试,运用跨语言长时重复启动范式来研究被试的词汇表征和概念表征。自变量为语言条件和学习状况,因变量为反应时。通过实证研究,得出以下结果及结论:在实验一中同语言和跨语言条件下学习阶段和测验阶段被试的反应时显著缩短,出现了跨语言长时重复启动效应;在实验二中同语言条件下学习阶段与测验阶段被试出现了同语言的长时重复启动效应,没有出现跨语言长时重复效应。结论:非熟练汉—哈双语者哈萨克语与汉语的概念表征是共享的,词汇表征是独立储存的。实验结果支持了共同存贮模型。
关键词:双语者;语义表征;词汇表征;概念表征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9-0082-02
一、引言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学习和掌握英语的人越来越多,国内对汉英双语者的研究也逐渐增多,但对于汉族人学习少数民族语言的研究却很少。本研究着力研究汉族学生学习哈萨克语的语义表征。语义表征可以是词语的表征、句子的表征和课文的表征,它是以记忆表征的形式出现的,由于语言具有不同的层次,相应地语义表征也具有不同的层次。心理语言学家认为词汇存在词的语音、字形、意义三方面的信息。词汇表征是指语言在词汇水平的单词信息特点,那么词汇表征就是指单词的词形信息和语音信息的存储形式;概念表征则是指词语的语义概念信息的存储方式。
二、相关理论和研究
在前人的基础上,语义表征的研究由语言的存储方式到语义的通达机制,由浅入深,层层深入。首先,进入到研究者眼中的问题是:两种语言材料所负载的信息是在双语者的一个语义系统中存储,还是在两个语义系统中存储,最终未形成统一的结论。其次,经过对以前的实验结果进行验证可知,得到双语者两种语言的概念表征是共享的,词汇表征是独立的。最后,研究者探讨第二语言的词汇的语义是如何提取的,与第一语言的词汇是如何联系的。因为随着双语语义表征研究的深入,逐渐形成了两种对立的理论模型,即共同存储模型和独立存储模型。共同存储理论认为双语者的语言信息是存储在同一语义系统内,即以一种共同的、超语言的、抽象的概念形式存储在大脑中,而不是依赖于获取这种信息的语言通道。Meyer和Ruddy发现,像水果—苹果这样语义相近的词,不管先前呈现的词与后来呈现的是否是同一种语言,先前呈现的词对后来呈现的词均有促进作用。独立存储理论则认为双语者通过两个语言通道获取信息,分别存储在大脑中两个相对应的语义表征系统内—语言1系统和语言2系统。该理论得到了Kirsner和Kolers(1963)等人的支持。前者对不同语言进行词汇判断任务,均出现了启动效应。
我国的学者也对双语的现象做了不少研究。热比古丽、闻素霞等人以维吾尔族大学生为被试运用跨语言启动范式条件下的真假词汇判断任务进行研究,试验结果为:被试的第三语言的语义概念表征是同第一语言的概念表征共同存储的。他们的实验结果与大多数的研究得到的结果一致,双语者词语的概念表征是共享的。张文君、白乙拉运用真假词判断任务和属性判断任务,对语篇、语句、词汇三个不同层次的语义表征设计的相应实验来考察蒙—英双语者的两种语言的存储方式。结果同样支持了概念的共同存储模型。
早期国内的研究者分别对汉—英双语者、英—汉双语者、维—汉双语者、汉—维双语者、蒙—汉双语者、蒙—日双语者、汉—俄双语者进行了研究,了解到大部分实验研究支持词汇表征是独立存储的,概念表征是共同存储的,即支持共同存储模型。
三、研究方法
1.被试。新疆大学语言系哈语专业大学生27名,所有被试均裸眼或矫正视力正常,母语为汉语,哈语获得年龄为18~20岁(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学习哈语)。学习哈语时间为2年。将27名汉族大学生学号随机化处理,分成2组,第一组为同语言组,另一组为跨语言组。同语言组被试学习阶段和测验阶段均接受汉语任务,而跨语言组学习阶段接受汉语任务,跨语言阶段接受哈语任务。
2.实验材料。实验一的材料由40对汉哈真假字组成。其中20对汉哈真字,20对汉哈假字。40对汉哈真假字随机分为2组,一组为正式材料,另一组为填充材料。所有的字只出现一次,并且只属于正式材料或者填充材料中的一个。学习阶段同语言组和跨语言组材料不同,同语言组呈现10个真汉字,10个假汉字,跨语言组呈现20个与真汉字对应的哈语真字,20个哈语假字。测验阶段同语言组与跨语言组材料相同,20个真汉字与20个假汉字全部出现,其中有一半汉语材料学习过,一半未学习过。填充词在实验中不重复出现。填充材料的结果不计入统计数据中。实验二的实验材料由40对汉哈翻译对等词组成,其中20对生物词,20对非生物词,其余同实验一。
3.实验设计。实验一和实验二均是2(语言变量:同语言,跨语言)×2(学习状况:学习过,未学习过)混合设计。语言变量是被试间变量,学习状况是被试内变量。实验一和实验二均有两个阶段——学习阶段和测验阶段。测验阶段正式材料的反应时为因变量的指标。
4.实验仪器。实验在计算机上进行,实验程序采用Inquisit编制。
5.实验程序。在正实验前先让被试做一个练习,练习成绩不计入实验结果。在练习阶段指导让被试左手食指放在“P”键上,将右手食指放在“Q”键上,以便更快地适应按键,要求被试仔细阅读屏幕呈现的单词,尽可能快地做按键反应。计算机会自动记录他们的反应时间,用计算机给被试呈现单词。首先呈现实验指导语,再呈现一串“*”号,持续500ms。紧接着呈现汉语单字或哈语单词,实验一的任务判断是汉语/哈语词是否为真字,是按“P”键,否按“Q”键;学习阶段和测验阶段间隔1分钟。对于跨语言组的被试,他们不知道学习阶段和测验阶段的语言会发生变化,只是在测验阶段开始时提醒被试测验阶段语言会发生变化。所有的实验一般7分钟可以做完。实验二与实验一不同的是,要求被试判断呈现的词是否为生物词,“Q”键代表是,“P”键代表否。其余与实验一样。endprint
四、结果和分析
实验结束后对4种设计下,统计被试测验阶段正式材料回答的反应时,第一步,筛选出回答正确率低于90%的被试,删除了此类被试的数据;紧接着继续筛选数据,将反应时在2.5个标准差以上的数据进行剔除。将数据录入SPSS18.0,进行二因素方差分析,实验结果见表1。
在实验一中,用SPSS18.O对数据进行二因素方差分析处理,实验结果:学习状况主效应显著,F(1,11)=17.87,p=0.0015,语言条件效应不显著F(1,11)=16.71,p=0.234,交互作用不显著F(1,1)=4.909,p=0.038。实验结果说明在同语言条件下,学习状况显著。p=0.017,说明在同语言的情况下出现了长时启动效应,在跨语言的情况下,未出现长时重复启动效应,即没有出现跨语言的长时重复启动效应。在实验二中,对反应时进行二因素的方差分析,结果发现,交互效应不显著F(1,1)=2.37,p=0.454,学习状况的主效应显著F(1,11)=13.15,p=0.017,语言条件不显著F(1,11)=17.12,p=0.056。继续简单效应检验,p=0.001结果再次证明学习效应显著。发现同语言单词的反应时与跨语言单词的反应时无显著差异,p=0.838。说明在同语言和跨语言的情况下,都出现了长时重复启动效应,即出现了跨语言的长时重复启动效应。
五、综合讨论
首先在实验一中,实验结果表明:(1)在同语言条件下,被试在测验阶段的反应时显著快于学习阶段。(2)在跨语言条件下,被试在测验阶段的反应时与学习阶段无明显差异。学习阶段的哈语单词并未对后来的汉语翻译对等词起到促进作用。实验一说明:非熟练汉—哈双语者哈萨克语与汉语的词汇表征是独立储存的。这与国内研究莫雷、李利、闻素霞的研究结果一致。其次在实验二中,实验结果表明:(1)在同语言条件下,被试在测验阶段的反应时显著快于学习阶段。(2)在跨语言条件下,该组被试在测验阶段的反应时显著快于学习阶段,即说明先前学习过的哈语单词对后来学习的汉语翻译对等词有促进作用,该实验验证了非熟练汉—哈双语者两种语言的概念表征是共存的,这与闻素霞、热比古丽的研究结果一致。
总之,非熟练汉—哈双语者的哈萨克语的记忆表征中,共同存储的是概念表征,独立存储的是词汇表征,实验结果与大多数研究结果一致:非熟练双语者两种语言的词汇表征是独立存储的、概念表征是共同存储的观点。
参考文献:
[1]吕纪增.双语表征研究视角综述[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9,(6):88.
[2]John B.Best.认知心理学[M].黄希庭,主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3]李利,莫雷,王瑞明,罗雪莹.非熟练中—英双语者跨语言长时重复启动效应[J].心理学报,2006,38(5):67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