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悦
荧光增白剂能够吸收波长为300~400nm的紫外光,同时发射出波长范围为400~500nm的可见蓝光或蓝紫色荧光,与被增白物的黄光叠加形成白色光,增加人眼对白度和鲜艳度的感知,因此被大量应用于食品包装中。但包装中的荧光增白剂会迁移至食品中,被消费者食用后进入人体,由于荧光增白剂不易被人体消化分解,大量或长期摄入后会在肝脏内聚集,形成致癌因素,因此公众对荧光增白剂的关注日益密切。
食品包装中添加荧光增白剂的原因
早在2005年,保定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抽检的塑料袋产品中就发现了荧光增白剂,2011年上海查封了近十万只含有荧光增白剂的爆米花桶,2012年几家大型方便面生产企业被曝出使用含有荧光增白剂的包装碗,2015年江苏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的食品用纸容器产品监督抽查和风险监测结果称,在蛋糕盒中检测出了荧光增白剂。荧光增白剂在食品包装中屡禁不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对包装产品的美观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加青睐于具有洁白的表面和鲜艳的色彩的包装,这就对包装材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迎合消费者及者的心态,包装生产企业及其上游企业必须改变生产工艺,而添加荧光增白剂是最为直接的方法。
其次,作为造纸原料的草浆或木浆纤维本身呈浅黄色或灰色,因此漂白和增白是造纸过程中经常使用的两种工艺。相对于增白工艺,漂白工艺往往耗时长、用料多、产生的废弃物多,且工艺复杂,从而导致生产成本上升。而增白工艺操作简单,只需在纸浆、施胶剂或涂布剂中添加少量荧光增白剂就可以生产出洁白无瑕的纸张。因此,添加荧光增白剂已成为造纸企业普遍的做法。
另外,造纸企业通常认为,为了提高食品包装的耐水性和耐油性,纸张在制成食品包装之前通常要经过淋膜处理,因此制成食品包装之后的纸张不直接接触食品,大可不必担心荧光增白剂的添加会对人体产生不利影响。但他们忽略了荧光增白剂在不同介质间的迁移作用,以及人体手、嘴等部位对食品包装的直接接触,依然会导致荧光增白剂进入人体。
再次,某些不良商家使用明令禁止的回收料生产食品包装,为了掩盖回收料在颜色上发暗的缺点,便添加大量荧光增白剂,使包装变白或颜色变得鲜亮,以这样的方式逃避监管部门及消费者的质疑。
最后,消费者一味追求包装洁白外观的心态,也助长了荧光增白剂添加的风气。
食品包装中荧光增白剂的管理
通过分析荧光增白剂的添加原因,我们应该制定更加有效和有针对性的措施,以杜绝荧光增白剂在食品包装中的添加。
1.加强法律法规及产品标准的制定
目前执行的国家标准GB 11680《食品包装用原纸卫生标准》于1989年制定,其中对荧光增白剂添加量的限制指标是每100cm2不得检出超过5cm2,而在食品塑料包装和金属包装中却未对荧光增白剂添加量加以限制。这明显已经落后于时代需求,因此应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及产品标准的制定。
2.加强对企业和最终产品的监管
有关部门应提高食品包装生产企业的准入门槛,并制定政策鼓励企业转型升级,开发新工艺,避免荧光增白剂的使用,同时加强对食品包装生产企业的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对其生产过程进行监控,对最终产品进行质量监督和风险监测,杜绝荧光增白剂的添加和回收料的使用。
3.开发先进检测手段,定性定量检测荧光增白剂
目前,国家地方监管部门对荧光增白剂的检测手段主要依赖于紫外灯照射的方式,这是一种定性检测。但这种检测手段极易被某些工艺屏蔽,尤其对塑料包装的漏检率很高。定量检测方法目前也只能针对纸包装,而且由于荧光增白剂产品种类较多,定量检测也存在一定困难。
现阶段纸包装中采用的荧光增白剂一般为VBL,塑料包装中采用的荧光增白剂一般为OB。VBL是双三嗪氨基型荧光增白剂中的一种,可溶于水,在pH值为6~11时可发挥增白效应。荧光增白剂OB是2.5-双(5-叔丁基-2-苯并恶唑基)噻吩,难溶于水,但溶于烷烃、脂肪、矿物油、蜡及有机溶剂,主要用于聚氯乙烯、聚苯乙烯、聚丙烯、醋酸纤维素、聚酰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树脂、聚酯纤维(涤纶)的增白。针对这两种物质的检测已是势在必行。目前,中国包装科研测试中心已实现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荧光增白剂进行定量检测。
4.加大宣传力度
促使消费者和食品生产企业使用更加合理的包装材料和包装设计,使环保与天然的生活理念深入人心,从而杜绝荧光增白剂的使用。
综上所述,荧光增白剂在食品包装中的使用与食品安全、消费者身体健康、食品及包装行业的健康发展有着密切关系,已经到了不可不查、不可不禁、不可不管的地步。但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人们意识的增强、生产工艺的进步、政府监管的深入,荧光增白剂在食品包装中的使用必将成为历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