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作文拟题指要

2015-12-04 18:14唐惠忠
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学生版 2015年11期
关键词:拟题范儿题目

新材料作文对标题的要求是“自拟”,这就为同学们“秀”出自己的拟题能力提供了一方平台。为帮助同学们擦亮文章的“眼睛”,现针对新材料作文的拟题提一些写作指要。

一、常见失误

[模拟试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谭木匠”是全国知名的木梳品牌,它的创始人谭传华创业时把产品易虫蛀、易折断等缺点刻写在木梳上,这却让消费者看到了梳子天然、绿色的优点,“谭木匠”品牌成功走向市场。谭传华秉持“我善治木”的企业理念,多年来他不做股票不炒地皮,坚持做“好公司”而不是大公司。目前“谭木匠”专卖店已有2000多家,遍布世界各大城市。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导引]

这是一则富于时代气息的“谭木匠”的供料。从材料看,分说了两层意思:由“创业成功”到“后续发展”。具体的写作角度主要有:

①“创业时把产品易虫蛀、易折断等缺点刻写在木梳上,这却让消费者看到了梳子天然、绿色的优点”→不隐瞒缺陷,正视并展示缺点(“不虚美,不隐恶”,有一种优点叫承认并展示自己的缺点);善于发挥瑕疵的价值;诚实(坦诚、“君子坦荡荡”)。

②“秉持‘我善治木的企业理念”→发挥自己的优势,找准自己的位置;做喜欢做的事;坚守正确的理念(以正确的理念指导行动)。

③“多年来他不做股票不炒地皮,坚持做‘好公司而不是大公司”→心无旁骛,专注于一事(“用心一也”);以质量为本(凭质量取胜);不盲目求规模大而全。

④整段文字综合→从兴趣出发,专注于一个目标;成功的要素:诚实+专长+专注……

可供探讨的立意:“把产品易虫蛀、易折断等缺点刻写在木梳上”,这是否是一种有意为之的经营策略?对此可以有不同的解读,我以为视其是营销策略,这也是成立的(但不算最佳立意)。

[失误题目]

失误一:审题有偏差,所拟题目与原材料背道而驰。例如:《人之初,性本善》《善良》《随机应变》《奉献》《业精于勤》《论矛盾的相互转化》《纯天然》《走向世界》《走向市场》……此类题目可谓离“材”甚远。看到这些标题,阅卷教师会毫不犹豫地将其判为跑题作文。

失误二:切入角度太大,属于典型的“大”而“空”。例如:《诚信》《“谭木匠”带来的启示》《论成功》《处世之道》《正确对待得与失》《尽职》《坚持》……该类题目不能说跑题,但明显扩大了题意范畴,如《坚持》,完全可改成《坚持自我的发展道路》或《坚守本真》。

失误三:题目中出现偏离材料“内涵”的关键词。如:《梦想照进现实》《论生命的长度与深度》——“梦想”“长度与深度”等在供料中找不到依据;《精益求精》《创新》《利用实力》——材料并未讲到“益求精”“创新”“实力”。

失误四:拖沓冗长,或者故弄玄虚,让人不知所云。如:《诚信坚持造就成功人生》《坚信理念,我能》《正走人生长河》《坦然缺点》《实践看自己》《凡事都有两面性》……这类题目表达不通或表意累赘、费解,让阅卷老师不知道考生到底想要说什么。

失误五:平淡苍白,毫无文学味和美感。如:《我看谭木匠》《做“好公司”》《成功与否》……此类题目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平白无味,所以虽不偏题、跑题,但是也很难获得好评。

[好题展示]

《为自揭其短者喝彩》《露拙是一种大智慧》《正视缺憾》《“诚”则“成”》《做大?做好!》《做最好的自己》《专一者成大事》《术业有专攻》《我精故我在》《质量定成败》《反其道而行》《拒绝诱惑,脚踏实地》《向你的事业敬礼》《木质人生》《商业也可以很人文》……

二、方法归纳

下面试以2015年高考部分优秀作文的题目为例,谈谈新材料作文的拟题方法及注意事项。

(一)保守拟题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材料中明显带有“观点句”“关键词”的新材料作文,以及写作角度显豁的叙事类新材料作文。具体操作如下:

1.直接将材料中的关键词当成题目的一部分。如天津卷考“范儿”,考生拟题有:《自信范儿》《我说“中国范儿”》《“民族范儿”释义》《我所理解的“民国范儿”》《做个“高冷范儿”》《逐梦者的“范儿”》《不朽的范儿》《范儿是一种行走的态度》。又如湖北卷考查“喷泉与地下的泉水”,考生拟题有:《我是地上泉,来报地下恩》《泉涌》《积小流以成喷泉》《积聚力量 完美喷涌》《为“地下泉”点赞》《愿为一泓清泉》《泉眼无声惜细流》。

2.在题目中暗示自己的写作角度。如全国课标乙卷“风采人物评选”这则材料,明显有三个角度,考生可拟写以下题目:

大李的角度:《创新是你一路拓荒的美丽》《创新铸就辉煌》《潜心学术,造福未来》《创新,寻找另一片蓝天》《献身科学的人更具风采》《敏思创新,最具风采》……

老王的角度:《平凡中的伟大》《为什么“大国工匠”最具风采》《匠人精神,别样风采》《“大国工匠”成功探源》《焊花飞溅,点点都是风采》《将平凡焊接成伟大》……

小刘的角度:《追逐又怎样,千里又何妨》《走出来的辉煌》《走,将这一路走成风景》《捕捉美景,品味世界》《艺术渐染,世代芳华》……

(二)创新拟题法

创新拟题法的实质,是充分利用各种修辞手法来拟题。具体操作如下:

1.运用比喻,形象生动。如:《用守规之水育生命之花》(全国课标甲卷);《温情脉脉的绚丽之花》(重庆卷);《文字是一面镜子》《灵魂的自画像》《轻嗅文骨的芬芳》(浙江卷);《修心如莲》(湖南卷);《以科技为笔,绘未来之景》(安徽卷);《像蜗牛一样活着》《我心如水》《既念百炼钢,亦取绕指柔》(上海卷)。

2.运用对偶,整齐明了。如:《做老实人,行聪明事》《褪浮华,显本真》(四川卷);《近以亲其景,远以晓其理》《心之所至 境之所达》(广东卷);《格调相扣,人文相彰》《赏之以文,考之以史》(浙江卷);《左手粪叉,右手笔杆》《荣枯随缘,遇合尽兴》(江苏卷);《生以荒谬,结以伟大》(山东卷)。

3.设问反问,发人深思。如:《何必纠结藤须之分》(山东卷);《自能成羽翼,何必仰云梯》(湖南卷);《自然,是近还是远?》(广东卷);《你智慧了吗》(江苏卷);《看生活怎能用显微镜》(安徽卷);《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湖北卷)。

4.引用化用,内涵丰富。如:《子之爱父母,则为之计深远》《法规严于私,此心诚可贵》《勿为情所障目》(全国课标甲卷);《心有猛虎,轻嗅蔷薇》《无情未必真豪杰》《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水怀珠而川媚》《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上海卷);《实而务本,可以达人》《心存实诚任方圆》(四川卷);《莫被浮云遮望眼》(安徽卷);《一杯春醪寄余心》(浙江卷);《光荣的荆棘路》《会当凌绝顶》(福建卷)。

[技法小结]

由以上失误题目及拟题方法可以看出,新材料作文的拟题,考生须坚守以下原则:

1.吃透材料,准确立意,忌“离材”万里;

2.态度明确,观点鲜明,忌故作高深;

3.大题小做,以小见大,忌泛泛而拟;

4.高度概括,言简意赅,忌拖沓冗长;

5.含蓄优美,新颖独特,忌平淡苍白。

如果做到了以上几点,那么所拟题目就会如一支出墙的“红杏”,“蝶”不来,也难矣!

[考场例文]

似曾相识燕归来

浙江某考生

现代刑侦理论中有凭笔迹辨人一说,因为一个人再怎么隐藏、伪装,流在骨中的血总是不变的。笔迹如是,文章亦如此。于书山稗海中沉潜含玩,钩沉觉隐,一旦发而为文,纵有千万般隐匿修饰,字里行间总是风流个性,不可抑勒。

普鲁斯特早年时发表过一些小说与评论,纵然与举世闻名的《追忆似水年华》一文相差颇多,不论语气还是行文方式都有不同,但若仔细品味,他那对于细微事物的把握自始至终都融在了文章的骨子里。“气味与滋味会在形销之后长期存在”,它们“以几乎无从辨别的蛛丝马迹坚强不屈地撑起回忆的巨厦”。他的风格就如同他的气味,别人模仿不来,他也去除不了,无论是什么内容,挥之不去的总是“似曾相识燕归来”之感。

所以,不论是作家还是平凡人,一旦拿着笔写下字,就相当于把自己的思维、人格的一部分展现出来。而历史洪流可以湮没人的生理性存在,却永远无法改变人的思想存在。那么,文字便是传递思考与精神的最好载体。即使手稿丢失,复本重印,一个人留在文章中的深层次的精华却会在时间的积淀下长盛不衰。哪怕他故意戏弄人世,隐藏自我,句式可以转换,证据可能颠覆,但墨字中埋藏的个性和独有的特点总会在不经意间表露出来,值得我们玩味深思。或许我们可以这样想,大师大多在时间上离我们遥远,如果没有这些可以彰显其风骨的经典之作,他们又怎能令我们无端钦慕?“似曾相识”的绝不只是表达方式,而是一个人的血的烙印,思想的高度,思考的方式及其独特的“掌纹”。

就像伍尔芙自然流露的女权主义思想,哪怕在《墙上的斑点》中也略有体现;而古斯塔夫·福楼丁的细致与抑郁,即使在明快的“我注定了要做诗歌风琴的手摇柄,而你要为你爱的生活而生”这样一阙情诗中都能流露。更不必说大先生的战斗、批判与血性,艾略特的哲学思考与反省,“山的那边雷声轰鸣”;就算是当年法国一位著名批判家模仿意识流大师乔伊斯的笔法挑战意识流小说,大众仍能从一个个细微之处看出他的独有风格。毕竟,“似曾相识”不只是普通的一个词语,它能让人们循着气味,找到当年给你以震撼的那只燕来,无论它是否回归,熟悉之感早已汇入骨血,化为纯酿,让你在作品中沉醉入迷。

纪伯伦曾写道:“死亡改变的只是覆盖在我们脸上的面具,农夫依然是农夫,林居者依旧是林居者,而将歌声融入微风中的人,他依然会对着运转的星球歌唱。”作品中的深层思考就如同那个歌唱微风的人。无论面具怎么多样,你仍然可看见那最本质的东西,毕竟“似曾相识燕归来”。

[点评]

起笔以笔迹暴露人的底细,类比文章纵有刻意隐匿,也难掩作者风流个性。入题简捷有力。“稗海”“沉潜含玩”“抑勒”等词语,皆有出典,用词古奥,有利有弊。

第二段以例证展开议论。摘引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中原文“气味与滋味会在形销之后长期存在”,它们“以几乎无从辨别的蛛丝马迹坚强不屈地撑起回忆的巨厦”,成功地展示了作者的阅读积淀,而展示积淀是为了更好地阐发(印证)“他的风格就如同他的气味”,这才是最值得借鉴的。

第三段从第二段的个例分析转到一般事理阐述。直接承上段文意作进一步阐发的语句有:“不论是作家还是平凡人,一旦拿着笔写下字,就相当于把自己的思维、人格的一部分展现出来”“墨字中埋藏的个性和独有的特点总会在不经意间表露出来”“‘似曾相识的绝不只是表达方式,而是一个人的血的烙印,思想的高度,思考的方式及其独特的‘掌纹”,这些语句意在探讨作品的“格调趣味”和作家“性情品性”的关系,阐发目的明确,说理扎实,能揭示因果联系,能阐释概念,可称成熟的阐述文字。

第四段侧重例证。伍尔芙、古斯塔夫·福楼丁、大先生、艾略特、法国一位著名批判家、乔伊斯,一串文学史上闪光的名字,也许会给人一种作者积淀丰富的印象,但恰恰在这里存在瑕疵。举例贵在以一当十,量多不一定取胜,6个人物偏于域外,中国面孔只大先生(鲁迅)一张,取例不够全面,使说服力打了折扣。

第五段引名人名言作铺垫,转而收束全文。“那最本质的东西”是作品中反映出的或藏在作者背后的他的“性情品性”,因而可以因文识人。阐述两者关系的题目,目的不仅在于解说关系,更在于进而得出有益的启示,本文作者做到了。

最后再说标题。那只“燕子”历经岁月更迭、旅途劳顿,也许身形、容颜、歌声已然发生或大或小的变化,但它本质属性仍未改变,因而让人感到“似曾相识”,这跟作家的“性情品性”必然会在其作品中留下或显或隐的标记可构成类比,因此可以说标题是恰当的,但文章并未作清晰的表述,稍感可惜。

(作者:唐惠忠,江苏省太仓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拟题范儿题目
什么是范儿
扮靓作文之“眼”
擦亮文章的“眼睛”
本期练习类题目参考答案及提示
擦亮文章的“眼睛”
方法种种巧拟题
抓准风格 古着穿出范儿
黄皮肤也能穿出范儿
追根求源
你的情绪够稳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