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萍
(菏泽学院体育系 山东菏泽 274015)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下历届全国农运会宗旨的文化内涵解读①
李建萍
(菏泽学院体育系 山东菏泽 274015)
全国农运会是我国的重要运动会之一,为我国的全民健身提供了坚实的体育基础。运用文献资料法、比较法和逻辑分析法,对历届农运会宗旨进行比较分析,研究表明:宗旨体现了农运会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展示了农村、农民乃至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和传统美德;反映了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说明了农运会在体育道德、体育审美水平方面的不断进步;同时农运会的宗旨具有时代性和政治性特点,这些对于促进农村体育以及全面建成小康体育提供了“正能量”。通过研究旨在为以后对农运会宗旨的确定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全国农运会 宗旨 和谐 团结 文明
体育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业源源不断地输送“正能量”,由于我国拥有8亿左右的农民,这决定了农村体育工作在整个体育事业中的重要性。1986年9月中国农民体育协会成立,并确定每四年举办一届全国农民运动会,是世界上独有的,自1988年以来共举办七次,每一届农运会都有一定的宗旨,在宗旨的指引下,七届农运会成功的举办,对促进亿万大众的健身积极性、提高农民参与体育活动的主动性等,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第一届于1988年10月在北京举行,宗旨是“隆重、热烈、精彩、圆满”。第二届于1992年10月在湖北孝感举行,宗旨是“团结、友谊、奋进”。第三届于1996年10月在上海举行,宗旨是“团结、友谊、文明”。第四届于2000年10月在四川绵阳举行,宗旨是“团结、奋进、文明、富裕”。第五届于2004年10月在江西宜春市举行,宗旨是“团结、崛起、文明、小康”。第六届于2008年10月在福建泉州市举行,宗旨是“拼搏、创新、和谐、小康”。第七届于2012年9月在河南南阳市举行,宗旨是“运动、健康、和谐、幸福”。
2.1 团结、奋进、拼搏、崛起
“团结”在宗旨中重复出现的频度最高,分别在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和第五届中出现。“团结”是奥林匹克精神的一个组成部分,“团结”一词继承了我国的优良美德,传承了奥林匹克的品质。农村人口占居我国人口的多数,因此提高农村凝聚力,加强团结、和谐凸显其重要性,它关系到国家的安危和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农村的团结和稳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将缺乏精神支柱。充分利用农民运动会这个大舞台,宣传农村和农民的团结精神,是对农村、农民思想进行整合的一个有效契机,对凝聚人心、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着重要作用。历史经验和现实表明,国家和民族,只有加强团结,众志成城,齐心合力,才有进步的希望和光明的前途,面对动荡、复杂的世界政治格局,面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实要求,各民族只有同心同德、携手共进,加强团结,才能稳定我国的政治局面、社会局面,有利于形成中华民族强大向心力,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坚实的精神基础。“团结”一词的多次出现,从整体来看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
“奋进”共出现2次,分别是在1992年的第二届和2000年的第四届全国农运会中提出的。“奋进”是指振奋向前、奋勇前进,在竞技运动中,无形中存在这种精神,作为社会生活中的个体,在当前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也需要团结和合作。“拼搏”仅在2008年第六届全国农运会出现一次,农运会在福建省泉州市举行。在新的历史背景中,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新理念指导下的农村综合变革,农村的发展、变革和建设需要拼搏精神,农运会宗旨中提出“拼搏”是农运会内需的体育精神,也是全国农民致力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精神展现。
“崛起”仅在2004年第五届全国农运会宗旨中提出1次,该届农运会在江西省举行。2004年3月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家宝总理吹响了“中部地区崛起”的伟大号角,江西是其中的一个省份,全国农民体协以及江西省委抓住这一政治机遇,在我国确定“中部崛起”战略方针的背景下,把“崛起”作为第五届全国农运会宗旨的一部分。由于我国地域特点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中西部地区农民在共享体育发展成果、享受体育服务总体来看较少,农村体育场地设施缺乏等因素,导致农村体育整体发展缓慢。农民体育是是国家体育事业发展重中之重,农村体育发展的崛起具有时代的紧迫性和任务的艰巨性,其崛起和发展将带动我国群众体育的发展,促进我国体育事业较为健康、科学发展。
2.2 友谊、文明、和谐
“友谊”在历届全国农运会宗旨中共出现2次,分别是1992年第二届和1996年第三届,1971年周恩来总理提出“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口号,旨在促进体育在比赛中和谐、健康运行。通过农运会的举办,给各族农民朋友们提供了交流的平台,对于体育技术的提高和交流也大有裨益,这种多样化体育文化交融发展,促进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和谐和友谊。
“文明”一词共出现3次,分别在第三届、第四届和第五届的农运会中。1996年10月,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后,以创建文明村镇为主要内容的各种群众性活动,在广大的农村各地蓬勃开展,第三届农运会在创建文明村镇的政治背景下,把“文明”作为农运会宗旨的。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综合素质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农运会的召开给农民朋友提供了舞台和契机,不仅展现当代农民的素养,还体现了农民对体育比赛制度的了解程度。
“和谐”一词在历届全国农运会宗旨中共出现2次,分别在第六届的2008年、第七届的2012年。2004年9月中共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上正式提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农村社会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稳定、和谐对于社会主义社会大家庭的和谐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借第六届农运会召开的契机,不失时机地把中央刚刚提出的和谐思想融入到农运会中,对农运会的顺利召开、对整个农村社会的稳定和谐都起到重要作用,凸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三农”特点,突出“海峡两岸、同胞亲情”特色,推进海峡两岸体育与文化交流,促进两岸亲情和祖国统一。
2.3 富裕、小康、创新
“富裕”一词作为宗旨仅在第四届全国农运会,该届农运会于2000年10月在四川绵阳举行。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标志着农村改革的序幕正式拉开,我国农村居民生活实现了从摆脱贫困跨入温饱阶段(1979—1985年)、从解决温饱实现富裕小康(1986—2000年)阶段以及正在不懈奋斗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2001—2020年),在第二阶段的15年中,农村居民生活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过渡、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居民生活逐步实现富裕的演变过程,借全国农运会召开的契机来表达全国农民富裕生活的心声,体现了农民对幸福富裕生活的喜悦。
“小康”一词作为宗旨出现共2次,第1次是在第五届全国农运会宗旨中,该届农运会于2004年10月18日至24日在江西省举行。“小康”是在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经过党的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一直到十五大实现的三步走,经过20多年的努力,我们走过前两步,在20世纪末全国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也就是初步达到小康水平。在2002年召开的党的十六大,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进一步阐释了这种初步小康水平的涵义,这种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不平衡地发展,对小康社会进一步全面阐述;另外国家体育总局把2004年群体工作的主题定为:“农村体育年”,主题口号为:“生活奔小康,身体要健康”,主题活动为:开展以体育场地设施、体育健身指导和体育科普知识为内容的“体育三下乡”活动。“小康”一词作为全国农运会的宗旨提出是在这两方面的政治背景下提出的,体育文化事业作为农村小康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国家体育总局等部门的领导下,在富裕的农村,体育发展出现了小康体育可喜的局面;而农村体育建设主要难点在于中西部地区、在于农村、在于少数民族地区和人口,从这个角度来看,“小康”一词作为全国农运会的宗旨也是对农村体育的一种向往和期盼。
“小康”一词第2次出现是在第六届全国农运会宗旨中,本届农运会于2008年10月在福建省泉州市举行。“小康”一词的再次出现,充分说明了在奔向全面小康社会和生活的道路上需要持久的拼搏精神,中共中央、国务院指出,在“十一五”期间,要进一步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方案》,促进农村体育事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提升政府的体育公共服务意识,不断缩小城乡间体育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的差距,引导农民树立科学文明的体育生活方式,提高生产力水平,加快农村小康体育现代化的前进脚步,“小康”一词作为第六届全国农运会宗旨也是检验农民体育健身工程颁布实施以来的成果。
“创新”一词作为宗旨仅在第六届全国农运会,该届农运会于2008年10月在福建省泉州市举行。创新是在原有资源基础上,通过资源再配置、再整合或改进,进而提高或者增加现有价值的一种手段。本届农运会和上届农运会相比,具有很大的创新之处,项目方面增设了健身秧歌大项、21个小项,新增项目更加体现了农村特点,更加贴近农民生产实践,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和观赏性,新设挑搬运粮食比赛、抛掷秧苗比赛,这些赛事设项的创新,不仅增加了农运会比赛内容,也丰富了农民业余生活。农运会在普及与提高结合、群众性与竞技性结合、多样化和生活化结合、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结合的创新道路上取得了可喜的进步,创新是全国农运会进步的灵魂,是农村体育发展的动力所在,也是群众体育和我国体育事业协调发展的源泉。创新是农运会生存发展的灵魂,尤其在项目设置上要更加体现农村特点;创新是农村、农民生活进步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源泉,因此创新作为农运会的宗旨内容具有深刻涵义。
2.4 运动、健康、幸福
这3个词语是在河南南阳市举行的第七届全国农运会提出的宗旨,从历届奥运会来看,这3个词分别仅有1次。本届农运会是在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前的大型体育盛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上,体育对于人们的健康作用不断增强,体育运动既追求着身体的、精神的健康,还追求着社会文化的健康。体育运动与人的健康关系中,充分地体现了这种多元综合性。体育运动可以使人的身体强壮、健美,使人从外在形体和内在生命素质上;同时,它为社会输送着活力,以其不可替代的方式导引人们塑造自身,塑造生活,获得幸福。
运动、健康、幸福3个词语是人类维系生存的本质要素,对于个人来说,它是一个人的体育态度、体育价值观和生活风貌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的反映。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农民运动会不仅在于提高人民的体育水平,还必须为广大人民的健康服务,为人们的幸福服务。
全国农民运动会作为农民的大型活动,在促进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构建和谐社会,对农村、农民形成健康、科学和文明的生活方式也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由于我国的国情现状,目前虽然农村体育开展现状总体不均衡,差距较大,我们深信在党和各级政府的领导下,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在四年一届农运会宗旨的指引下,我国的农村体育事业将不断迈向新的群众体育高峰。
[1]李建国.社会体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2]李守经.农村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奚凤兰.科学发展观视野中的我国农村体育[J].体育文化导刊,2006(9):8-10.
[4]李苏.农民运动会发展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13(4):7-10.
[5]唐建忠.我国非奥运动会项目设置探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36(4):33-35.
[6]周立.对我国农民运动会发展方向的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7,23(4):164-165.
G812
:A
:2095-2813(2015)05(b)-0134-02
李建萍(1977—),女,山东郓城人,助理实验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社会学和高校体育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