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楠
(山西师范大学 研究生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0)
需求层次理论下青少年体育参与持久性思考
李 楠
(山西师范大学 研究生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0)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访谈法,结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从需求视角对我国青少年体育参与持久性进行分析,发现青少年的体育参与持久性存在潜在的层次性,每上升一个层次,参与体育运动的动机就越强,持久性也越长。
需求层次理论;青少年体育参与;持久性
当前,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青少年参与体育的动机机制化,为了升学,青少年被迫进行体育锻炼,而不是发自内心地参与体育活动。造成这种现象的最本质原因是青少年缺乏对体育锻炼的热情和动机。改变这种现状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加强青少年的体育参与,增强其体育参与的持久性;而持久性的提高必须从不同阶段青少年的体育需求进行思考。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依据人的不同需求于1943年提出的。他依据人不同阶段的需求,将需求由低层次到高层次递进排列,依次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5类。其中,自我实现是需求的最高层次。马斯洛认为:“驱使人类的是若干始终不变的、遗传的、本能的需要。他们是人性中固有的东西。文化不能扼杀它们,只能抑制它们。”现代社会快速发展,人的需求在多元化、国际化的发展环境中不断得到满足。需要是人类活动与发展的动机,需要动机的强弱决定行动的坚定性与持久性。而在追求需求的过程中,媒介是联结人与需求之间的纽带,当媒介在需求的刺激下融入人们的生活时,也代表它已成为人的一种习惯。当这种习惯到达某一阶段时,无论人的需求是否得到满足,这种习惯都将伴随一生。
青少年体质问题是影响国家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虽然我国采取了一系列加强青少年体育参与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对青少年体质有所改善,但长远来看,并未发生彻底性的改变。全国政协委员杨桦在2014 年全国政协会议上再次提出:“造成我国青少年体质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在现行应试教育体制下,学校体育仍是教育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对学校体育重视程度不够,保障条件不力,开展效果不好,影响和制约了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
我国对体育生活方式的定义是:每周锻炼3次(含)以上,每次锻炼30 min(含)以上,持续锻炼时间3年(含)以上。而国外的标准是用生命的50%时间有规律、连续地参与体育,才称得上是体育生活方式。研究显示,目前我国青少年的体育参与状况大致表现为:参与体育项目多而杂;参与锻炼的时间短;缺少体育锻炼动机;缺少外界的支持;场地器材限制。
3.1生理需求因素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生理需求是维持人类最基本的生存的需求。对应到青少年体育参与持久性的问题上,身体健康应是最基本的需求。青少年健康测试标准的制订是否合理,直接影响青少年体育参与的持久性。当青少年轻易就能达到制订的考核目标时,意味着在这一层次中得到满足。如果没有外界的刺激和内在的动机,青少年很可能会终止参与体育活动。因为当前我国青少年不是主动参与体育锻炼,不会自觉过渡到下一层次,因此,体育健康测试标准直接影响青少年体育参与的持久性。
3.2安全需求因素
安全需求是有机体自我保护的一种机制,是对外界环境做出反应、维护自身安全的一种需求。青少年所处的特殊生长发育期,使其在体育活动中争强好胜,不愿意失败,并希望通过运动表现出比别人更强壮。这些因素自然会促使青少年进行体育参与,只要这种安全需求得不到满足,青少年就会持续进行体育锻炼。
另外,青少年参与体育项目的安全性,是对马斯洛的安全需求层次最好的体现。运动项目的安全性一直是制约青少年参与体育项目的重要因素。体育运动虽然可以改善身体形态,提高青少年的身体素质,但一些项目的潜在危险是不可忽视的。在运动需求的刺激下,青少年为了提高身体素质和专业技能,将运动项目潜藏的危险降到最低非常关键。
3.3社交需求因素
社交需求是处于社会中的人内心最希望得到的需求。这种需求是人们在满足生理和安全需求后,在情感和归属的驱使下催化产生的。很多青少年把体育锻炼作为社交手段,在运动和交流中消除内心的孤独感,在运动中寻取归属感。因此,以社交为动机参与体育锻炼的青少年更能长时间地坚持体育锻炼。
3.4尊重需求因素
被人尊重是自我价值的体现,是证明自己的最直接方式。青少年时期由于心理性格等因素,体育运动成为人们证明自己的最好方式。青少年通过运动获取自信,得到别人的尊重,同时在他人的认可中学会尊重别人,在尊重与被尊重中不断成长。尊重的需求很大程度上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被人尊重的优越感会刺激青少年长期坚持体育锻炼。
3.5自我实现需求因素
当人们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都得到满足时,在这些需求的催化下,诱导出人们对自我实现的追求,这种需求属于内在的,具有自发性。这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对人们需求价值的最终体现。这种需求不因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动摇,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内在动机的最终表现形式。在体育运动中,若青少年对体育运动需求的动机是为了实现自我,那么体育已不再是一项运动。当达到自我实现的需求层次时,体育生活化和体育终身化不再单单是一种口号,体育参与将伴随其一生。同时,青少年的理想、抱负、对体育运动的追求等,都在自我实现的过程中得到呈现,不断激发其前进。
4.1科学制订身体健康测试标准
许多青少年最开始接触体育活动并不是因为兴趣爱好,而是因为体育健康测试。现阶段我国青少年体育健康测试体系还不完善,许多地区的测试标准过于形式化,不能表现各地区青少年体育锻炼与健康水平的关系。青少年自制能力较差,做事很难持之以恒,必须进行有效地引导和刺激,测试体系的制订就充当这样一个角色。身体健康测试标准的制订,必须以青少年为中心,根据不同地区的环境、经济和青少年体质,制订阶段性、持续性和科学性的健康测试体系,使青少年在外界刺激的环境中产生各种对体育运动的需求,帮助青少年长期参与体育运动。
4.2准确评定运动项目的安全性和学生体质状况
青少年的模仿能力较强,一些有潜在危险的运动项目对青少年的安全产生威胁,出于安全考虑,学校和家长会禁止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因此,对体育项目进行危险等级划分,让青少年了解不同项目的特征,对不同项目的注意事项及可能出现的危险充分了解,进而使家长和学校放心。另外,青少年需正视身体各方面的功能,对青少年的体质状况设定一个平均水平,使青少年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刺激他们为提高健康水平和体质参与体育活动。
4.3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
多数运动项目需多人参与,运动中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运动兴趣相同的青少年,会积极探讨项目的相关话题,并希望通过体育活动结识更多有共同语言的朋友。基于此,他们会自觉增加体育参与的持久性。因此,学校要多组织比赛,多为学生创造集体活动的机会,家长也应与孩子一起参与野外活动,进而提高其社交能力。
4.4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被人尊重是人们肯定自己能力的一种体现。青少年在体育活动中,别人的赞美和认可是最大的鼓励。因此,为了充分满足青少年被尊重的需求,学校通过媒体等手段,对在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青少年进行宣传,对完成高难度体育技能的青少年进行奖励与表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青少年在尊重的需求中将体育参与融入自己的生活。此外,教师应针对青少年的年龄、性别、身心发展特点等,遵循运动技能形成规律、运动负荷变化与控制规律、体育知识学习和运动认知规律,创设和选择针对性、实效性的教法,形成民主和谐的体育与健康教学情景,发展学生的体能、运动技能、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
4.5将体育思想融入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
体育的生活化和终身化是体育事业发展的最终形式。当体育思想融入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时,体育已不再单单是一项运动,而已转化为人们的一种信仰、一种思想,是实现自我需求的媒介。青少年通过体育活动实现自我需求,说明其已经把体育当成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这种参与的持久性将会伴随其一生,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体育思想。
青少年体育参与的持久性因人而异,体育的需求在不同阶段存在差异。以马斯洛的层次需求理论为依据,青少年在体育参与持久性方面也存在着潜在的层次性;每上升一个层次,参与体育运动的动机就越强,持久性也更长,从而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1]苗冶文,秦椿林.当代中国体育的价值观[J].体育文化导刊,2005(5)
[2]谭英俊.中西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比较研究[J].商业研究,2012 (6)
[4]张细谦,杨文轩.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的发展策略[J].体育学刊,2012,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