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曙星
(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 浙江杭州 310012)
民生视域下残疾人体育健身服务体系的构建与完善①
陈曙星
(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 浙江杭州 310012)
为了了解我国残疾人体育健身服务体系建设的发展,并利用公共供求管理理论对我国残疾人体育健身服务体系现状以及公共服务体系的供需平衡进行分析,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的完善在民生视域下残疾人体育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研究资料均从省公共服务有关部门获得,资料显示浙江省残疾人的体育人口数量仍然处在较低的水平,但是残疾人口参与体育活动是有需求的,现实是服务运行机制与理论建构的供求失衡。现阶段政府在资金投入、康复网点的建立、人员配备等方面,已经形成较完善的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但从健身的角度而言,残疾人应该与社会健身人群有同等的需求。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与体育健身服务体系应该加以整合,将政府投入与社会健身资源有机结合,形成完善的残疾人体育健身服务体系。
民生视域 残疾人 体育健身服务体系 公共供求关系理论
《辞海》中对民生的解释为“人民的生计”,即指的是人民的生活来源问题,用现代的观点解释就是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所有问题总称。我国十二五规划中密切将民生问题列为保障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目标。而残疾人自然也是“民”中的重要组成,同时也是民生问题重要解决的对象,作为特殊的弱势群体,残疾人无论是生理、心理还是在社会价值、社会功能和组织上都和常人有着一定的差异,因此与残疾人有关的民生问题更加是未来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点。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我国总人口数及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我国残疾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和各类残疾人占残疾人总人数的比例,推算了2010年末我国残疾人总人数及各类、不同等级的残疾人数,具体数据为:全国残疾人总数为8502万人,由于庞大的人口基数,我国为全世界残疾人口大国。因此与残疾人有关的民生问题也是我国社会关心的问题,关爱并保障残疾人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也是保障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措施。
随着政府的不断关注和国家政策的照顾,我国的残疾人体育健身服务体系已经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各个方面也都获得了一定的完善,但是整体来说,纵向对比尽管有了很大发展,横向对比与西方发达国家还有着显著的差异。从国外残疾人体育竞技这一块的发展来看,单独在竞技体育的成就就是我国难以超越的。就国际发展的趋势来看,西方发达国家的体育服务多是以社区建设为重点,更加注重服务对象的全面化,其残疾人体育健身服务体系则已经发展的非常完善,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角度:首先是残疾人体育设施极为完善,尤其是在公共服务设施中加入了很多无障碍型的公共设施,满足了大众以及残疾人的体育锻炼需求,其次是社区内部建设了专门的残疾人体育锻炼设施如游泳馆、运动场、体育馆等,例如德国的公共游泳池内就有专门用于残疾人的升降梯,日本更加通过建立残疾人服务组织的完善来管理和促进本国内残疾人体育的发展。
近几年我国残疾人体育事业的发展也有着一定的改善,国家和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提高残疾公益事业发展的政策和法规。2009年,国家体育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等部门联合发布了《切实加强新时期残疾人群众体育工作的意见》,2011年国务院为了大力推进残疾人体育颁布了《全民计划(2011-2015)》,我国十二五规划也将大力发展残疾人体育健身服务体系作为未来民生建设的重点内容。但是现实和理想之间毕竟还是存在差距的,社会对于残疾人的偏见和不公正对待依然急需要改善,从公共服务理论来分析,残疾人公共服务的基本要素的供求是严重不平衡的。
2.1 对残疾人体育健身的认识不足
首先关于残疾人体育建设尽管获得了较好的发展,但是就整体发展水平来说,仍然处在初级阶段,这种发展的初级阶段主要体现在社会各界对于残疾人体育事业的认识上。从日常生活中的很多现象我们不难发现,很多人对残疾人体育事业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残疾人竞技体育的层面,并没有认识到日常锻炼和健身的重要作用。不仅如此,残疾人的竞技体育也处在我国公共体育的边缘,而残疾人体育锻炼有关的公共服务保障更加被边缘化了,这严重的影响了残疾人的公共利益。从残疾人本身的发展来看,积极的参加体育锻炼是提高自己身心健康并融入到社会中的重要途径,但是在这种社会形势下残疾人往往本身也存在着典型的矛盾心理,再加上残疾人体育设施的不甚完善,残疾人即使有体育锻炼的想法也会因为种种心理原因或行动不便等无从实施。所以当前改变的重点还是残疾人的社会地位以及社会大众对残疾人体育锻炼的认识。
2.2 扶持资金仍需精准投放
残疾人体育健身服务体系的建设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的支持,但是目前主要的问题是人力和资金并不能满足现阶段残疾人体育设施建设的需求。不仅仅是经费上的问题,实际上在经济较发达的浙江省政府是有相当投入的,以杭州市西湖区为例:184个村社建立168家社区康复站,建站率近91%。政府先后出台一系列文件,扶持和规范社区康复站建设,对新建社区康复站,最高可一次性配备50000元以内康复器材,并给予最高每年10000元维护经费,对将社区康复站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在一起的,给予配备5万元左右的医疗康复器材。每年分批对80名社区康复协调员进行轮训,并与区卫生局合作,对20名康复医生进行培训,持续提升康复服务队伍专业水平。目前,每个康复站都配有1名持证康复协调员和1名以上社区康复医生。每年组织镇街开展“康复知识进家庭”活动,针对不同残疾类别,进行残疾预防、保健常识和心理干预等培训,每年受益人数超过1000人次。
虽然这样的康复系统几乎覆盖全省各县市社区,但实际上的利用效率并不高,康复站并没有解决残疾人日常体育锻炼的问题。很少有残疾人会常年去康复站锻炼,一些康复站的器械由于长期没有使用而成为摆设,这样的投入其出发点毋庸置疑,但效果不理想。对于残疾人公共服务建设的投资比例和力度应该有更科学化的分析和技术支持,如何将资金精准有效地投入到残疾人健身服务体系建设中值得探讨。
2.3 完善制度
为了更好的推动残疾人公共体育健身事业的发展和完善,国家各级部门都需要不断的完善相关的制度,从而从制度和法规层面来辅助残疾人体育健身服务体系的建设。当前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政府的制度和措施内容管理过于宽泛,法规政策多为引导性质的,特别是很多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中并没有专门针对于残疾人的优化,对于残疾人有关的具体措施和内容也是涉及甚少,从社会关注的角度来看,也缺乏问责制度和供给制度的支撑。因此在具体的实施阶段难度也非常大,政府和社会并没有设立足够的残疾人健身场所,专门针对于残疾人的锻炼方法和标准就更少,与残疾人锻炼有关的宣传就更少了,也缺乏与残疾人锻炼有关的专业技术人员。
3.1 进一步的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保障供给和资源扶持
我国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再次强调了要更好的发挥政府作用,解读政府在残疾人体育服务领域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肯定政府在残疾人体育事业中的地位,其次是也对政府的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我国残疾人体育服务事业的建设主要是政府——残联——民众的模式,但是在这种组织形式的调解下并不能很好的提供服务,而且服务效率较低、居民的参与度也不高,也是制约我国整体残疾人健身服务的重要原因。为此政府就要积极的做出改变,首先要准确的把握残疾人体育发展的需求,从而针对性的提供发展的规模,调节供给的方式,提高残疾人健身服务有关资金和资源的利用效率。针对于法律法规不完善的现状,各级政府要在不断实践中探索和完善,对现有的法律法规进一步的精细化,不仅体现规则的公平,更加的体现机会和结果的公正。因此在资源相对不足的基础上,公共体育事业要有意的向残疾人群倾斜,地方体育建设部门也要将国家扶残帮残制度落实到实处,严格的执行上级部门给予的任务,规范执法程度和提高执行力。
同时残联作为现阶段协调和组织政府和民众的枢纽也要进一步的发挥自己的中介作用,要肩负经济利益、社会效益、服务部门等多个角色,还行驶着直接的公共管辖权利。为此首先要结合政策和市场需求,辅助政府进一步完善有关的条例和办法;其次要为有关部门建设地区残疾人体育设施提供参考;最后是要充分的体现公共服务事业的核心价值,尝试不同的发展的路径和方法。
民众是政府——残联——民众的基层,特别是很多民间残疾人组织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例如与残疾人体育有关的体育院校、科研机构等,此类民间团体要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服务作用,与残联和政府建立合作关系,注重合作和发展。
3.2 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残疾人体育健身服务体系建设
2013年的全国人民体育工作会议中进一步的明确了“大群体观”的概念,也为我国未来的大众体育服务事业提供了调整和转型的方向。因此残疾人体育健身事业也是在这样一个大观念下进行的,因此更加应该将资源的整合配置作为发展的重要根基。现阶段残疾人体育健身事业存在的基本矛盾,一是有关资源的匮乏与不实用性,无论是器材和设施还是专业的技术、服务人员,都面临着供需矛盾。二是仍然存在资源浪费问题。所以必须重视资源优化在整个建设环节中的作用:首先要严格的控制供给方,做好科学和精密的需求分析调查,不能不安实际的购置资源和设备;其次是有关部门要合理的分布残疾人健身站点;再者是残疾人体育锻炼的目标应该是残健融合的,将康复转为健身;最后是转变理念不能死搬硬套,要因地制宜最大化的利用当地的健身资源,积极的联合当地的健身场所、民间团体、志愿者、体育局等的合作,残疾人健身应该融入社会健身的大背景中去,是提高残疾人体育健身的服务力量的有效途径。
3.3 创新残疾人体育服务事业的运行模式
我国幅员辽阔,并有着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尤其是南北文化也有着显著的差异,从残疾人群的体育锻炼来看,并没有完全固定和完善的运动模式和机制可以参考。因此当前残疾人群的体育服务运行模式也有着多样化的特点,但是无论怎样的运行模式都是以残疾人融入社会以及为残疾人提供便利为基础的,都是以能够为残疾人提供便利的无障碍的体育锻炼为根本目的的。对于城镇居民来说,就可以依托在完全的社区服务机制来进行的管理,通过社区服务为依托来建立服务站点并对周边形成辐射效应,积极的联合残疾人联合会、民间健身组织和学校等,其中残疾人联合会调节政策和资源的配置,而民间健身组织则提供技术服务,学校积极的提供志愿者和人才输出,形成三位一体的联动机构。除此之外还可以依托在残疾人福利企业或者托养机构来实现服务过程,操作的方法是直接通过政府和残疾人福利机构发挥作用,政府充当主导地位,而残疾人福利企业则结合政府的政策和实施计划来提供实际的工作,这种模式有着足够完善的机构建设基础,所以不失为现阶段的措施。而对于乡镇来说,由于民众较为分散,难于管理所以可以借助乡镇政府和残疾人团体的作用,体育健身服务业要积极的利用当地资源,吸引残疾人的关注,不能千篇一律的购置设备和器材,从而忽视了基层民众的需求。
3.4 注重专业人才的建设,提升专业和服务水平
要想全面的实现我国残疾人体育健身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就必须注重人才队伍建设。但是当前我国与残疾人体育服务有关的专业人才不管是质还是量都远远无法满足现阶段的需求,更加不要提人才的分层次的建设了。从专业技术的角度来看,一个完善的人才体系建设是金字塔形的,是分层次的建设。每一个层次的人才建设的角度和重点自然也是不同的,总的来说残疾人体育健身服务体系的人才建设可以分为5个层次,从上到下分别为:国家体育总局和残联、残疾人体育专家和科研机构、骨干型的技术和服务人才、基础型的技术和服务人才、社会体育的爱心人士。5个阶段的人才建设各有侧重,要想全面的实现残疾人体育健身的服务建设,就必须充分的理解各个层次的人口缺口,集中加大某一层次的人才的现实建设和需求,形成人才梯队。
残疾人体育发展能够从侧面反映一个国家的社会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而残疾人体育健身服务建设不仅仅是国家和政府的责任,更加也是需要全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尤其是在当前资源不足的基础上,更加要从制度、资源利用等多个角度实现各个部门的联合,建立一套完善的联动机制,促进残疾人体育健身服务水平的提高。
[1]黄凯.“民生”视域下中国朝鲜族体育文化发展及路径选择[D].延边大学,2013.
[2]朱海莲.民生视野下体质弱势群体体育健身生态化服务体系建构——以杭州市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24):81-83.
[3]吴燕丹,王聪颖.资源配置视角下残疾人群众体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体育科学,2015(3):3-11.
[4]武文杰.苏州市群众体育基本现代化实施现状和发展对策研究[D].苏州大学,2013.
[5]王聪颖.公共服务视角下残疾人体育健身指导员培训课程的设计和实践[D].福建师范大学,2014.
[6]吴燕丹,王秀丽.融合视野下残疾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与完善[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3):219-222,227.
[7]李姣.残疾人参加社区体育活动状况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0.
[8]马志云,张佳,苏丽娜,等.关注民生视域下我国残疾人体育生活的现状与发展[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4):22-25.
G80-05
:A
:2095-2813(2015)10(a)-0022-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5.28.022
①科研项目: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14年研究课题成果(2014N012),课题名称:《浙江残疾人体育健身服务体系构建与运行机制研究》。
陈曙星,讲师,研究方向:体育社会学、体育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