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小红
(澄城县剧团 陕西 渭南 714000)
秦腔的曲调和音乐形式研究
韦小红
(澄城县剧团 陕西 渭南 714000)
秦腔历史悠久,盛行于清朝嘉庆年间,长期衍变后分为不同流派,在曲调上有很多独特之处。本文从音阶、调性、音域和过门等几方面,分析了秦腔曲调及音乐形式的特点,希望可以为促进秦腔艺术的传承提供参考。
秦腔;曲调;音乐形式
秦腔发祥于秦川大地,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演变为不同流派,尤其以中路秦腔最受群众的喜爱。分析秦腔曲调和音乐形式,对秦腔艺术的推广与传承有着积极的意义。
秦腔音阶分为五声音阶、六声音阶和七声音阶等不同调式,其中以七声音阶使用最广。七声音阶是在五声音阶的基础上又增加“7”和“4”或者“↓7”和“4”两个偏音,从而使秦腔的表现力更为丰富,情感表达更为细腻复杂。
七声音阶主要分为带变宫与清角的调式和带闰与清角的调式。例如演员在演唱秦腔曲目《谢瑶环》时,需要采用带变宫与清角的调式,以欢音慢板形式,偏音“4”在欢音曲调中地位高于苦音曲调,带有明显的装饰作用,不影响调式色彩;在演唱《周仁回府》时,需要采用带闰与清角的调式,以苦音慢板形式,偏音“4”更突显苦音曲调地位,决定着调式的色彩音,并且偏音“↓7”相较于偏音“4”的苦音特色更重。
秦腔七声音阶与西洋七声音阶不同,在“4”上高出1/4全音或者1/2半音,在“7”上低出1/4全音或者1/2半音。因此,秦腔音阶为中国特有的特殊音阶,西洋键盘乐器很难弹奏出其神韵,以#4或者b7进行秦腔记谱也并不确切。
秦腔曲调分为欢音腔和苦音腔,前者旋律欢快,节奏刚劲有力,主要表达欢乐和喜悦之情,起决定性作用的音主要为“3”和“6”;后者旋律深沉,节奏慷慨激昂,主要表达凄凉哀切和悲愤愁苦的情怀,起决定性作用的音主要为“4”和“7”,更能体现出秦腔的特色。
欢音腔的代表作如《铡美案》,曲调情绪明朗,以徵音“5”作为主音,而属音“2”在曲调中的位置也较为突出,多作为上句落音时使用,对主音的支持非常大,使得曲调旋律欢音色彩浓厚;苦音腔的代表作为《周仁回府》,曲调的情绪深沉,小调意味浓厚,同样以徵音“5”作为主音,其他属音则以其为中心进行,在苦音唱腔中起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演员在使用欢音腔和苦音腔时需要考虑剧情发展与人物情感的需要,两者的区别非常严格,很难在同一秦腔曲目中同时出现。即使同时出现,也主要在不重要的外音处。
秦腔唱法的曲调因人而异,演员赋予了曲调各种变化,使得曲调的旋律存在较大差异,并且过门演奏也因情感、乐器、落音和速度等方面的差异而变化多端,但是过门的节拍却是相同的。
依据过门性质,可区分出基本、引子、衔接、间奏和落板等五种过门,每种过门所起的作用和表现形式也不同。以慢板为例,其过门规律如下:1.基本,主要为演唱者烘托出舒缓和平静的氛围,长为六小节,共二十四拍;2.引子,主要在基本过门前或者剧情比较紧张时在短乐句后起唱,在滚板、箭板和带板中有所应用;3.衔接,顾名思义为承前启后时所用,在开始基本过门前,先以小乐句作为先导,而后开始基本过门,因落音不同而略有差别,主要为四个小节;4.间奏,衔接过门后紧接着为基本过门,除此外唱句中的过门均为间奏过门;5.落板:落板过门又称尾声过门,其长短不定,多为两到三小节。
总之,秦腔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是特色鲜明的民间艺术,在八百里秦川大地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其曲调丰富多彩、变化多端,在情感表达方面有着独到之处。演员只有理解和掌握秦腔的曲调和表现形式,才能真正唱出秦腔的特色,实现秦腔艺术的保护和传承。
[1]宋小朱.秦腔的曲调和音乐形式[J].艺术评论,2010,(09):103-107.
[2]孟史娜.秦腔音乐的调式、调性及曲调发展手法的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9.
J825
A
1007-0125(2015)11-0034-01
韦小红(1973-),女,汉族,陕西人,高中,澄城县剧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