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任何两个开设了麦当劳餐厅的国家之间,都已不可能开战。”这是专家们对全球化时代和平趋势的总结。不过,作为媒体受众的我们,对战争场面却并不陌生:零星的局部战争动态总会占据电视新闻的固定时段;打开报纸、杂志或网页,也常能看到在前线拍摄的第一手照片。
事实上,有人甚至抱怨当代媒体“过度报道战争”。按照这些批判家的说法,持续的新闻报道,尤其是铺天盖地的图片资讯,已经麻痹了受众对战争的敏感度;人们变成了战争影像的消费者,电视屏幕上导弹夜袭的弧光,几乎无异于电脑游戏中的虚拟现实场景。按这个思路来讲,我们借助媒体看到的战争场面越多,反而会对战争的残酷性越熟视无睹—难怪法国思想家让·波德里亚曾嘲讽地说:“海湾战争从没发生过。”在电子传媒的时代,哪怕是最残酷的殊死鏖战,仿佛也不过是鼠标、键盘制造的幻景罢了。
但这仍仅是媒体受众,或者“消费者”眼里的当代战争;换一个视角,情形就会大为不同。或许批判家们从未自问,谁是那些战争场面的目击者、捕捉者?为了完成第一手报道,他们会把自己置于怎样的处境中?换句话说,为我们带来战地影像的人,究竟是些挥洒自如、总能存档重玩的游戏玩家,还是一批世上最艰苦、最危险旅程的亲身实践者?
正是为了回答类似问题,在本期《中国国家旅游》杂志的专题报道《战地之旅,纵入光明与阴霾》中,我们采访了几位亲历战争的特殊“旅行家”。在他们险象环生的战场旅程中,存活只是不折不扣的概率事件。用其中一位报道对象的话说,人的生存本身仿佛都变成一种“被活着”的状态,只在瞬息之间,生命就可能或被赋予、或被攫取。
古希腊人认为,战争如同盛宴,是人生的极致体验。这个观点得到了我们受访者的验证:他们亲冒矢石从前线带回的,远不只是一幅幅具有“视觉冲击力”的战争影像,也不限于对战争残酷性的见证。他们的收获更关乎一些不可见的、不易被消费的事物,关乎对“什么是好的生活”这个根本问题的探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