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英华 徐维华 孙 蔷
胃石症的超声诊断方法及临床应用价值
孙英华 徐维华 孙 蔷
目的探讨胃结石的超声诊断方法及其在胃镜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超声检查诊断的17例胃结石患者的声像图表现。其中男性11例,女性6例;年龄9~56岁;单发胃结石12例,多发胃结石5例。所有病例经内镜检查或手术确诊,其中14例(14/17,82.4%)行内镜下介入碎石,术后结合药物融解治疗,3例经开腹手术取石。结果胃结石的声像图表现为左上腹胃腔内单发或多发强回声团块,多呈弧形或条形强回声,后方伴声影。饮水后可见结石漂浮于液体中,位置随体位改变,超声对胃结石诊断符合率100%,但判定结石成分较困难,需结合病史。本组14例内镜介入碎石,一次成功10例(10/14,71.4%),两次治疗成功4例(4/14,28.6%)。超声碎石后复查,结石松散变大,内部回声不均匀,后方声影消失或减弱。结论超声检查在胃石症的诊断和胃镜介入治疗术后的随访观察方面有较重要的应用价值。
胃;消化道异物;胃石;超声诊断;内窥镜介入治疗
胃石是指进食某些食物、药物或异物后在胃内聚集形成特殊的凝固物或硬块,形成既不能被消化,也不能顺利通过幽门部的异物[1]。胃石症是胃石引起的上腹部不适、腹痛、腹胀等临床症状,可进一步导致溃疡、出血、梗阻或穿孔等并发症[1-6]。经过多年研究,该病的传统X线影像诊断已有较成熟的认识。随着诊疗技术的改进,该病的发病率和诊断率逐年增高。近年国内有大量文献回顾介绍了内窥镜在胃石症诊疗方面的经验[1-4],而超声诊断方面的文献很少[5-7],本文回顾分析经超声诊断的17例胃结石患者的声像图表现,探讨胃石症的超声诊断方法及临床应用价值。
一、一般临床资料
回顾本院2011年1月至2014年9月间临床证实的胃石症17例,男性11例,女性6例。年龄9~56岁,平均46.2岁。追问病史,其中12例有空腹食用柿子或山楂史,且3例食用后又饮酒;3例有长期服用普通钙剂或胃黏膜保护用铋剂等药物,且期间有食用粘糕等食物史;2例有食毛发等异食癖史。临床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疼痛不适,胀满、食欲不振,胃灼热、反酸等症状10例;吞咽困难,伴恶心、呕吐等幽门梗阻症状7例;其中5例患者上腹部可触及包块,推移有活动。病程在6个月以内13例,4例病史较长无确定发病时间。
二、超声检查
采用GElogiq7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3.5 MHz或5.0MHz,上午空腹行腹部扫查,患者平卧或半卧位,在胃区进行连续扫查,观察病变的大小、形态、活动度等,然后嘱患者饮胃肠超声造影剂或饮水200~600m L,再次进行全面扫查,观察胃壁结构、胃腔形态,胃内容物及胃内异物的大小、形态、数目等。
三、临床治疗方法
本组17例患者,14例采用胃镜下介入碎石,术后常规服用复方碳酸氢钠片2片/次(每片含碳酸氢钠0.2 g),一日3~4次,其中10例术后同时服用甲氧氯普胺片5~10mg/次,一日3~4次。8例术后即可行超声检查,14例于术后1周左右超声复查治疗效果。3例结石较大,患者年龄较小无法配合胃镜介入碎石,行开腹手术取石。
本组17例患者均经胃镜和手术证实并确定结石的种类,12例(12/17,70.6%)患者为植物性胃结石,3例(3/ 17,17.6%)为药物性胃结石,2例(2/17,11.8%)为动物性胃结石,所有胃石主要成分与病史食用物吻合。
超声影像显示本组17例患者,单发胃结石12例,结石直径4~6 cm者9例,直径>6 cm者3例;多发胃结石5例,胃内见多发大小不等3 cm左右的强回声团块。所有结石团块经彩色多普勒检查未发现血流信号。
15例植物性和药物性胃结石超声异物定位诊断符合率100%,表现为胃内单发或多发强回声团块,形态不规则,多为条样或弧形强回声,后方伴有强弱不一的声影。多角度探查可观察结石大小和形态,最为特征的表现是探头反复加压腹壁结合改变体位后,团块均有不同程度的活动,但形状无明显改变(图1)。多量饮水和超声对比剂后,胃腔充盈,11例患者见胃内结石漂浮活动、移位(图2)。超声影像判定异物成分困难,需结合病史分析确定。
2例动物性结石由多量毛发形成,声像图显示强回声团块边缘毛糙,饮水后可见多条纤细光带或光条回声漂浮于液体内,符合毛发成分胃石的声像特点[7]。胸膝卧位弧形光带与胃前壁相贴,后方声影明显,彩色多普勒检查未发现血流信号。
14例患者经胃镜介入碎石后,8例术后即可超声显示结石松散变大,内部回声不均匀,后方声影消失或减弱(图3),后逐渐排空。10例一次性治疗成功(10/14,71.4%),4例(4/ 14,28.6%)术后仍有不适症状,一周后超声复查仍可见未排空团块回声,再次碎石成功排空。6例胃镜下见合并胃黏膜浅表溃疡,溃疡面较大,约3~5 cm。
图1 胃窦部弧形强回声结石(↓),后方伴声影
图2 胃窦部结石超声所见[A胃窦部胃石漂浮(箭头所示),B随探头推移位置变化到胃上方]
图3 胃镜介入碎石后复查超声见胃石松散变大(箭头所示),内部回声减低
胃结石根据其主要组成成分可分为:植物性胃石、药物性胃石、动物性胃石、毛发结石、乳类结石、混合性胃石等类型[1,7]。临床最多见的是植物性胃石,以食用柿子、山楂致病最常见[1-7]。本组病例12例患者因食用柿子、山楂所致,2例患者有异食癖,系食用毛发等物所致,3例长期服用含钙、铋等化学药物。
胃石症的临床诊断可以采用内窥镜、超声、CT、MR和X线检查等,各种检查方法均可发现病变[1-7]。①胃镜检查:最直观,同时可以进行介入治疗,它是胃石症的主要诊治手段[1-4]。内镜下通常于胃底、胃体部可见褐色、黑褐色或绿色的无定形的团块状物,表面较光滑或有黏液包裹,也有的呈疏松粗糙团块[3]。胃镜是大多数胃石症确诊的首要检查手段,既能确定结石的主要成分,也可见到并发溃疡等并发症,但对消化道症状较重、年老体弱、小儿等特殊患者很难常规应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1,3,6-7]。②超声检查:胃内可见单发或多发强回声团块,饮胃肠造影剂或饮水后观察,胃壁结构及黏膜组织清晰可见,并于胃腔内见数量不等、大小不一、形态不规则的强回声光团,后方均伴有明显声影,探头反复加压震动胃壁后团块有不同程度移动,但形状无明显改变。在胃石症的诊断中,超声检查越来越受到重视,它具有无创性,易于被大多数人接受,具有很大优势。传统观点认为超声主要用于实性脏器病变的诊断,胃等空腔脏器病变较少应用。随着超声胃肠检查应用增多,对胃结石的应用受到肯定,本组17例患者的诊疗过程证实超声诊断的可靠价值,其局限性在于发现黏膜溃疡较困难,对结石成分的判定也需要结合病史,除了毛发成分结石外,其他不同种类结石成分不具备特征声像学表现。③CT检查:口服水等低密度对比剂后CT扫描,观察胃内结石也较为可靠,胃腔内混杂密度物定位清楚。有文献提出加扫俯卧位时见到胃石位置活动是诊断胃石的可靠特征[5],但随着多排CT扫描和三维重建技术的应用,同时考虑辐射剂量问题,临床较少采用多体位扫描技术诊断胃石症。④X线钡餐检查:有观点认为该检查是诊断胃结石症最为直接、可靠和有效的检查方法[5]。主要表现为胃内圆形、类圆形充盈缺损,部分形态不规则,边缘不规整,表面呈不规则的斑片、斑点及网格状钡剂涂布,变换体位时充盈缺损影多有大幅度滚动或移动,立位时位于胃窦部,平卧时可移动至胃底[5]。随着内镜技术的推广应用,钡餐检查应用减少,并且X线对较稀疏网状结石难以显示,对胃石症有较高的漏误诊率[3]。
胃石的超声诊断应与呈强回声的胃壁占位相鉴别:①病因、病史不同,特殊食物饮用史对胃结石分类定性和治疗很重要。胃结石多有明确山楂、柿子进食史,临床发病与该进食史明显相关。②胃石的活动范围大,随体位改变而移动,后方有声影或声衰减,而后者位置相对固定,无移动性,后方无声影。③胃石周围的胃黏膜连续性好,胃壁回声层次清晰,而肿瘤患者胃黏膜可分离、迂曲、展平或连续性中断。④彩色多普勒检查胃肿瘤内部有血流信号。
国内有学者[6]运用不同方法对31例胃石症患者进行诊断对比,结果显示胃石症诊断阳性率:超声100%(31/31),X线77.4%(24/31),胃镜100%。认为超声诊断方法简便快捷、无损伤、阳性率高,饮用超声对比剂胃充盈显像是诊断胃石症的首选方法。本组病例证实:超声检查胃结石准确性高,无创可反复应用,具有很大的优势,饮水后可在胃腔内形成声学界面,能消除胃石周围的气体干扰,并且可以作为胃镜介入治疗后的疗效随访,随时观察结石治疗后的排空情况及治疗效果。因此,超声检查在胃石症的诊断和胃镜介入治疗术后的随访观察方面有较重要的应用价值。
1金石禄,徐燕平.胃石症的类型及诊治进展.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2,6(1):153-155.
2覃庆莉.电子胃镜联合药物治疗胃石症45例临床疗效观察.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25(7):1628-1629.
3王宏霞,苏炳忠,胡海清,等.胃镜下诊治胃结石29例的临床体会.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3,18(6):387-390.
4义胜朋.饮用可口可乐联合胃镜下异物钳碎石治疗胃柿石40例临床疗效观察.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3,18(6):393-393.
5王广涛,渐元修,李红,等.胃肠道结石患者的X线与CT表现对照分析.医学影像学杂志,2012,22(11):1879-1880.
6韩艳俊.超声在诊断胃石症中的应用.健康必读杂志,2010,(10): 248.
7刘莉,穆靓,秦敏慧,等.超声诊断巨大毛发性胃石症1例及文献复习.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1,11(21):4117-4119.
2014-09-18)
(本文编辑:郭文)
10.3969/j.issn.1672-2159.2015.01.020
264000烟台海港医院超声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