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盛丽
反复朗读锤炼语感
■文/盛丽
所谓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灵敏感觉。也就是人们在视听之际不假思索地从感知语音、字形而立刻理解语音、字形所表示的意义的能力。超越、省略了中间的分析、推断与验证的具体环节,如中国画一般究其神而非其形。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美好,少年的气概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等说不尽的意味,完全不需要有意识地思考,在一读一听的瞬间就会理解语言,品味语言,而且理解得深,品味得切。多次的认识,多次的实践,多次的重复,使大脑皮层的细胞之间形成了牢固的联系系统,以后只要有一定的语言信号刺激,就会应该作出判断,表面看来似乎是不假思索,其实是早有理智的思考作基础。这也是巴甫洛夫所指出的那种直接的理解:人们记得最后的结论,却在其时不计及他接近它和准备它的全部过程。因此语感是一种直觉思维,在人们的言语活动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教师教学语文,既传授文学知识,也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感悟力的培养。叶圣陶先生也说“语言文字的训练,我认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对学生加强语感训练,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鉴赏文章的能力,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教学中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语感呢?我认为,朗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有人说“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现在看来,孩子们跟着私塾先生摇头晃脑的“之乎者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教育方式固然有其弊端,但这也是古人对语文教学的千年思考,体现了古人对“朗读”教学的极度重视。现在教学设备日益先进,教师大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多媒体手段,让课堂做到“有声有色”。但在语文教学中,传统的语文学习方法之一的朗读,仍具有重要的作用。放声朗读文章,可以增强对语音语义和语法的感受能力,增加对语言规范的敏感和鉴别能力。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加强朗读训练,并给以方法上的指导。
刚接触新的文章,必定会有新的字词,学生知其音而不知其义,知其义却不能读通顺。为增强学生的感知力度,使学生形成对语言的初步印象,增强语言文字的感染力,适应语感直觉性的特点,教师宜为学生进行范读。
范读时,我往往要处理两个步骤:(1)表演读。在朗读的一刻,全身心融入文章的情境里,此时教师便是一名演员,相应的语言配合相应的表情、恰当的动作,把学生带进故事的天地,让他们在感受到朗读的愉悦,激发朗读的欲望。(2)较正读。即使教师在表演读的时候已经成功引发学生朗读的欲望,但这并不代表学生就都能把文章读好读通了。这时我们有必要针对性的提出文章中容易弄混的读音和比较难读的语句进行纠正和反复训练,这也是学生将来能更好读懂文章的基础。
待学生对文章内容基本把握之后,可以进行一系列的趣味朗读练习,如学生全文读、部分读、领读、轮读、个人读、接力读、分角色读、小组读、全班读、在课外活动中进行朗读比赛和文艺活动中进行朗读表演等,甚至还可以播放音乐,为教师或学生进行配乐朗读。此时,教师要求学生注意语速的缓急,语气的轻重,语调的高低,并尽力调动自身感官感受文章情境,根据角色搭配动作和表情。近几年,“洋思现象”如一阵劲风席卷了迷茫的中国教育界的日子里,我发现,“洋思”方式对于这一阶段的学习非常有利,学生们总会以其高昂的兴致阐释对朗读的喜爱,同时他们也进一步得到了语感的培养。
如教学《狼和小羊》时,扮演狼的男生几乎是“喊”出了狼的话,再现了狼的粗鲁和野蛮,而扮演小羊的女生则以纤细的语音诠释了小羊的温和,学生读完课文后甚至还会有相当一段时间沉浸在自己所扮演的角色里,这时已经不需要教师对文章作过多的讲解,学生也感受到了文章的思想、故事的情感,同时也具备了以文本为基石,进行下一步讨论的条件。
在学生能熟练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对文章主要段落进行更深层次的朗读训练。此时要求学生能够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了解文章所体现的情感,并在朗读时以自身为角色,融入到文章里。如教学《一夜的工作》一文,我先让学生给文中出现的“一”加着重号并在朗读时注意这些“一”字所表达作者的情感。学生领会教师意图后,朗读时很自然地加重了语气,同时也自然地感受到了文章所要表达对周总理的敬意。而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绿”字色彩鲜明,生动刻画出了江南春天的美丽和勃勃生机,朗读时可以对诗中作者原来使用的“到”、“过”、“吹”等字进行分角色比较朗读,并仔细品味“绿”字的表意效果。
语文课本上选自古今中外的名篇很多,文章精美,语言规范。指导学生朗读成诵,让他们真切领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揣摩文章语气、情感的变化,体味文脉的起伏文气的贯通,进而充分吸收文章精华,使他们便于学习借鉴。语言材料积累多了,语言规律认识透了,感受经验多了,学生就能活化语言,在阅读文章时能够迅速产生迁移、展开联想、深刻领会文中之义、甚至是言外之义。
诚然,读不能代教,但读的方式确实很能解决一些用语言表达却始终难明其意的词句,与其多“讲”,不如让学生多读读,多念念,自己从朗读中去体会,去领悟。叶圣陶曾说“吟诵的时候,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理智的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生只有通过对课文的熟读精思,才能领略文章丰富的内涵,欣赏到文章特有的美,从而提高语感,进而提高语言能力。这或许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吧!
(作者单位:洪湖市第五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