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赵昭,牡丹江市教育教学研究院小学语文教研员。全国“百佳”语文教师、全国教改实践先进个人,黑龙江省语文教学能手,牡丹江市“十大优秀青年”、“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中青年专家”。以“奇谐流美、文韵飞扬”的语文教学风格,获全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大赛特等奖,《小学教学》杂志封面人物,执教各级各类观摩课百余节,多篇文章在《人民教育》等刊物上发表。
曾接受过一个采访,在被问到“作为教师,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后做什么”的问题时,我毫不犹豫地给出了4个字的答案——“虚度光阴”。
作为父母,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幸福、快乐、毫无压力地生活?在拥有了虚度光阴的资本后享受一份安逸和从容,应该是大多数人的选择吧。
当然,如果非要有人拿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取向来较真儿,我也没有办法,只能说“咱们争的不是一件事”“你一认真就输了”,而真正的潜台词却是“我的世界你永远不懂”。
也曾有朋友打趣地问我:“为什么你的语文课讲得还不错?”我便也玩笑着回答:“那是因为我把你们备课的时间都用来喝咖啡了!”
一阵哈哈之后,细想起来,自觉还有几分道理。无论作为社会人还是教师,在任何一种属性和角色上的称职都需要刻苦努力,但专业水准的差异,却在“业余”形成。就像判断一名教师的教学修养,要多看他“业余”在做什么,他有没有阅读的习惯,有没有钻研“非专业知识”的趣味。
爱因斯坦正是因为他还知道很多物理学之外的东西,才成为了爱因斯坦。
经常听到很多同行说“忙,没有业余”。这显然不是对自己负责的态度。有时,我们谈的是教育工作,但体现的却是生活态度,是对生命的认识。
我希望我的孩子有很多这样的“业余”,希望他爱玩儿,也会玩儿。在我看来,不懂玩儿是一种缺点,玩儿是天地之间学问的根本。
就算我以“教育孩子”为名给自己的玩儿找个理直气壮的借口吧,我坚信城市里没有亲近过泥土的孩子永远不知道什么是童年,所以在家庭有限的空间里打造了一片小小的生态园……地板上爬着20多斤憨直可爱的苏卡达象龟,沙发上趴着周身枣红乖巧机灵的迷你泰迪犬,窗台上站着霸气外露装扮威武的红螯螳臂蟹,水族箱里荡着飘逸温婉优雅妩媚的紫衣神秘螺,体态、颜色各异的热带观赏鱼不计其数……俨然卡梅伦·克罗执导的那部传奇电影《我家买了动物园》。
于是,整个家都忙起来了!
遛龟、遛狗、喂蟹、喂鱼,儿子在我们的带动下忙得不亦乐乎:早上起床的第一件事是下楼遛狗,晚上睡觉前的最后一件事是为龟换上夜灯,蟹该吃什么粮、鱼要喂几分饱,他的心里比我都清楚。就这样,一个七八岁的男孩拽着狗牵着龟在楼下散步成了小区里独特的风景……
从此,儿子不再赖床了,遇事很少拖沓了,事情处理得有条不紊,时间安排得井然有序,连写日记的话题也丰富了起来。一份小小的责任感让他有了属于自己的担当。
“玩物”必然“丧志”吗?也不一定。
只是我们习惯了把“玩”与“学”作为一对矛盾和冲突对立起来。而在这样的过程中,不仅窄化了“玩”的内涵,更曲解了“学”的意义,这是把“学”单纯地与智育目标、与学业压力、与强迫式填鸭等同起来的典型思维,在“学”非“学”的异化过程中,“玩”则早被妖魔化许久而不自知了。中国人不怕“学”,只怕“玩”,却不见莱特兄弟的飞机正是玩儿出的名堂。
还是重温一下那句古老的英国谚语吧:“只会学习不会玩耍,聪明的孩子也变傻。”
我不要孩子变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