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津市东丽区新立村小学校长 姜炳卫
校长 姜炳卫
在多年学校管理实践中,我们深切感受到:思想是行为的指南,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行为。这就要求我们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在办学实践中必须注重形成科学的办学思想。如何形成科学的办学思想也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很现实的问题。在学习过程中,我回顾了20余年教学管理岗位的工作历程,使我深切的认识到,科学的思想形成于对理论的实践和对经验的理性思考与提炼。也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我的办学思想才愈来愈清晰,那就是 “以人为本、持续发展、追求优质、服务社会”。
以人为本,其实质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正如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所表述的那样 “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是学校教育的本质所决定的。
持续发展,包含了两个方面。首先,就学生发展而言,小学教育只是他人生短暂的一个阶段,更长的人生在等待着他们。作为办学者,不但要为他们今天的发展负责,更要为他们今后的发展的奠基。其次,就学校的发展而言,它的职责就是为学生更好地发展提供服务,因此作为办学者只有使学校处于持续的发展状态,才能保持学校的活力,实现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这一使命。
追求优质,指的是学校各项工作的优质,当然受限于各方面条件,想要追求各项工作的优质困难重重,但是我始终坚信,只要我们认准目标,找到破解困难的方法与途径,将各项工作做优还是有可能的。
服务社会,学校不是封闭的社会,服务社会是学校办学的职能。当然作为小学,服务社会的职能更多地体现在培养小学生服务社会的意识,在小学生中开展奉献活动、志愿者活动等。
还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在具体的管理实践中都会有一种感受,那就是我们的办学思想在引领学校发展的过程中会遇到种种困难或者说是阻碍。事实上这是很正常的一种现象,因为每一所学校都有其自身的独特性,这就决定了校长办学思想的不可复制性。
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去尊重这种独特性,我们就会在困难或阻碍面前举步维艰。因此校长的办学思想要与学校的办学实际相结合,将自己的思想深深地植根于学校这块沃土,才能引领学校的发展。
到今天为止,我到任新立村小学已两年有余,学校各项事业取得了一些发展,学校文化、教学质量、校园环境都发生着显著的变化。这些都是我校所有教职员工共同努力所取得的,也是校长的办学思想与学校实践相结合所取得的必然成效。
现在让我们简要回顾一下我接任时的基本情况:新立村小学坐落在天津市城区至滨海新区的黄金走廊之上,是一所普通的农村小学。它始建于1946年,现有17个教学班,近600名学生,教职工49人。一直以来,学校在历任校长的不懈努力下,办学特色日益显著,教师队伍年轻而富有活力,逐步形成了 “让每个学生拥有快乐,让每个学生拥有希望”的办学理念。
应该说,领导把我安排到这个位子心里的压力是很大的,如何让这所学校在已取得成果的基础上获得新的发展摆在我的面前。此时局领导安排我参加第一批农村校长学习班学习,在学习中我进一步认识到唯一的途径就是正确处理继承和发展的关系,让我的办学思想与学校的办学实际相结合。因为学校办学理念的形成是学校发展中一笔巨大的财富,它是学校所有教职员工集体智慧的结晶,作为继任者首先要学会的是继承,在继承中谋求发展,只有这样学校才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我将自己的办学思想融入到学校文化核心价值体系之中,首先明确了学校文化建设的主题——生态教育文化。我所理解的生态教育是在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基础上形成的 (学生个体发展的不平衡性、顺序性、阶段性、互补性、个体差异性),满足学生和谐、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完整育人体系,是包括办学理念、学校文化、课程建设、育人团队建设、校园建设等诸要素所构成的生态育人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每一个要素都以促进学生的和谐、可持续发展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让学生在知识沉淀、思维发展、健康体魄、阳光心态等方面获得良好的培育,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这是以人文本的最好体现。
其次,明确核心价值各要素的内涵。将学校愿景定位为“让我们的校园成为学生走向幸福人生的摇篮”;将办学理念定位为“让每个学生拥有快乐,让每个学生拥有希望”;将育人目标定位为“育和谐、可持续发展的人”;将校训定位为“勤奋、博学、自信向上”;将校风定位为“崇德、明理、求善、求美”;谱写了校歌——《扬帆起航》。
再次,强化学校文化支撑体系建设,实施了管理者精神文化的修炼工程、教师精神文化(教风)的塑造工程、学生精神文化“学风”的培育工程、校园建设生态文化的提升工程、课程生态文化的建设工程。
学校通过支撑体系的建设,让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融入到学校各项工作之中,引领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
优秀的教师团队是实现让每个学生拥有快乐、拥有希望这一办学理念的基础,更是实现学生和谐、可持续发展这一育人目标的基础,我们首先注重教师精神文化的塑造,努力打造具有 “敬业、奉献、包容、创新”精神的教师团队。
一是开展了 “立师德、树师风、扬正气”主题系列教育活动,先后举办了 “让学校为我感动”“我为学校添光彩”“我与新小共成长”等系列师德演讲活动。
二是校领导结合学校实际先后做了 “以优质的工作,抒发强烈的爱国情怀”、“提升职业素养,为放飞学生理想铺路”等师德专题讲座。
三是学校引导教师积极参加师德实践活动,开展了“走进学生家庭,倾听家长心声”的家访活动,定期慰问生活困难的学生,让他们感受到社会、学校带给他们的温暖;在每年教师节到来之际,举办“感念师恩、让师爱洋溢在校园”主题庆祝活动。
四是在教师中开展师德示范岗争创活动,大力营造“廉洁从教、从严治教”的工作氛围。
五是建立团队考核评价制度,通过优秀团队的塑造,增强团队的凝聚力。
我校被评为区级师德先进集体,刘军莉、任国君两位教师被评为区级师德先进个人;数学组、语文组和英语组分别被评为区级 “教工先锋号”;刘军莉老师获得 “五比双创教工先锋岗”荣誉称号。
在教师精神文化塑造的同时,我校特别注重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结合学校实际,制定了各类教师的培训方案,一方面落实在专家引领下的以课例体验为载体的校本研训活动,实行了教研组组长负责制,研训计划的制定、研训活动的准备与实施、与专家的联系、活动资料的整理教研组长负总责,各组活动的开展有序且有实效,今年数学、英语两个教研组分别被评为区级优秀教研组。在专家的引领下,通过课例研讨以及与专家的同课异构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促进了教师的专业的成长;一方面创造条件为教师提供参加各级各类学习培训交流的机会,仅2012年语数英教师有21人次分别到厦门、重庆、太原、北京等地参加交流学习,让教师在更高层次的学习交流中开阔视野,全年各类培训经费的支出总额达到了42826元。为了加强骨干教师的培养,学校还建立常态化的骨干教师培育制度,力求让更多的骨干教师脱颖而出,进一步增强学校的活力。
在学生发展方面,我们力求做到4个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自身的和谐、人与他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
在人和自然和谐方面,我校努力打造生态化校园,在环境建设这一部分还有进一步的阐述。
在人与自身的和谐方面,我们在指导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注重学生在形成获取知识能力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健康的心理、强健的体魄、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
在人与他人和谐方面,注重培养学生乐于与他人交往,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懂得理解、尊重、宽容他人。
在人与社会和谐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因此,我校将“自主合作、乐学善思”作为学生精神文化培育的核心,一方面注重通过培育教师的精神文化,提升教师的职业素养,强调责任与使命、关爱与尊重、理解与宽容,以此来影响、感染、激励学生;一方面强调主题实践活动的开展,三月为“寻找雷锋走过的足迹”,四月为“追寻中华科技魂”,五月为“探寻中华文化情”,六月为“我成长我快乐,让生命绽放光彩”,九月份为“‘礼’行在校园”,十月份为“中国梦——民族的复兴”,十一月份为“多元的文化,开阔的视野”,十二月份为“民族团结一家亲”。每一项主题实践活动都精心制定了活动方案,让学生在主题活动中去感受、体验,在体验中提升认识、升华情感,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
每一届毕业生典礼仪式是学生成长过程中最值得回忆的精彩记忆,典礼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包含了学校对孩子们美好祝愿。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让学生们在欢快的活动中学会合作与分享、尊重与礼让,既愉悦身心,又陶冶心知。志愿奉献岗让学生从小就懂得在享受优越的学习条件同时,更要懂得感恩和回报,要乐于服务、勇于承担责任。
学校课程建设是一个动态的生态系统,实现学生的和谐、富有个性化的发展是课程建设最终的价值追求,它包含了课程结构、课堂教学、教学评价3个要素。
我校重点追求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所构成的立体课程体系的协调发展。针对校本课程建设薄弱的现状,学校将课程建设的关注点集中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上,对校本课程的开发进行整体规划,将校本课程分为学科拓展类、创新体验类、人文素养类、健康教育类,重点开设了4D创意空间、环境与科学、科技小制作、创意科幻画、舞蹈、声乐等。
我校注重校本课程的开发,编写了 《环境与科学》共两册,分别供五、六年级使用,现已正式出版。为了扎实推进校本课程的开发,学校注重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修建了一座校园科技馆,包括科技制作室、环境科学工作室、科幻画工作室、航模工作室、科技体验长廊。
为了追求课程结构的生态化,学校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积极开展社团活动,让学生在社团活动中,实现个性化发展;学校还开展多样的主体项目活动:校园学生画展、读书活动、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等,学生在多样的活动中,享受学习的快乐。在2012、2013、2014年度,我校学生参加天津市文艺展演活动,歌手组合连续3年获得一等奖第一名;舞蹈在2012年获得二等奖,2014年以第一名的成绩获得一等奖;参加 “全国青少年劳技创新作品邀请赛”获得金奖。我校被命名为中国少年科学院科普教育示范基地,有2名小学生被聘为少年科学院小院士。
我校在多年校本研修的过程中,始终将高效教学的推进、实现课堂教学的生态化作为研修的核心,努力构建与学生学习规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形成了语文阅读教学的“读议教学法”,其指导思想是“以读为本师生共议学会方法自主发展”;数学学科形成了“分析—探究”教学法,其基本流程为“创设情境—启发思考—自主探究—协作交流—总结提高”;英语学科形成了“语篇为载体,突出重难点,注重语用能力”教学模式,其基本流程为“语篇输入—引导激趣—解难释义—记忆应用”。这些教学模式的形成,都力求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和能力的形成,全面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区教研室多次在我校举办区级英语教学研讨活动;刘军莉教师做区级数学教学展示课,并作为唯一代表,代表东丽区参加全国数学录像课大赛获得一等奖。
学科素养评价强调给学生再次机会;学生综合素养评价强调关注学生的发展优势;家校共育评价机制强调形成教育的合力,助推学生发展。
落实民主管理。学校不断完善教职工大会制度,校领导自觉接受民主监督,学校每学期召开两次教职工大会,审议学校的工作计划和计划完成情况,学校其他重大事项的决定也都要通过教职工大会的审议;严格执行校务公开制度和教师议案答复制度,坚持常规事项书面公示,特殊事项通过教师代表恳谈会或教职工大会的形式进行公示,保障了教师的知情权和参与民主管理的权力。
稳步推进开放办学。学校成立了由社区领导、企事业单位的代表和家长代表参加的校务委员会,制定了校务委员会章程,定期召开校务委员会工作例会。不断完善家校共育机制,畅通了家委会参与学校各项工作的渠道,成立了新立家长义工组织,学校每有重大活动他们都参与其中,学校的一些常规性工作他们也积极参与,如学校图书借阅的管理完全由家长义工承担下来。以上这些措施极大地调动了社会方方面面支持、参与学校办学的积极性。
扎实推进交流合作。学校积极参加区内丽泽共同体开展的各项活动,加强共同体内学校间的交流与合作;学校与师大二附小建立了长期合作的关系,学校间在教学研讨、教师培训、学校管理等方面展开合作,促进我校各项事业的发展。
我校占地面积9182.12m2,虽然占地面积小,但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在建成拥有180米跑道的塑胶操场和一个标准的露天篮球场的基础上,我们努力实现校园建设的生态化,使校园建设与学生发展相契合,追求绿色、和谐、活力、安全。首先,追求布局的合理性一绿化的层次性和协调性,学校绿化分为3个板块,每个版块体现不同的特点,乔灌高低、错落有致、三季花香。其次,追求育人的功能性,充分体现绿化的多样性和知识性,植物种类多样,其中精选了银杏、玉兰、紫薇等名贵花木。尤其是两个景观石,根据不同的造型特点包含不同的寓意,“牛”象征着勤奋,“象”代表着向上,这两个寓意就成为了我校校训 “勤奋博学、自信向上”的真实写照。
为了便于学生掌握植物知识,学校为每种植物制作了身份牌,突出校园的人文情怀、绿色情调和育人功能的融合,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通过自己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感官与环境的接触,引发学生的思考,感受生态美带给他们的美好感受,以此培育学生热爱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综上所述,学校所取得的每一点进步,都蕴含着管理者的办学思想,是管理者在尊重学校自身特点的基础上,坚持继承和发展的统一所取得的。今后我们将继续沿着这一道路,向着 “让我们的校园成为学生走向幸福人生的摇篮”这一美好愿景稳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