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叶晓婷
随着中国城镇化建设的稳步推进,有的老城为了突破旧格局,另辟新地吸纳城镇人口,不约而同把目光投向滨水之地。全国31个省会城市中唯一濒临大湖的合肥,也在巢湖北岸建起了滨湖新区。作为国家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三河三湖”之一的巢湖,在水污染尚未妥善治理前就依湖建新城,会不会让巢湖水质的污染雪上加霜?新区如何能做到“不让一滴未经处理的污水流入巢湖”的既定目标?2014年12月12日,《环境与生活》记者来到位于合肥市中心城区东南部的滨湖新区一探究竟。
初冬的上午,天朗气清,风有些急促,《环境与生活》记者先来到这里的合肥滨湖新区的滨湖水生态公园。放眼望去,80万平方米的水域中,成片成片3米多高的芦苇虽枯黄,却毅然挺立,不时有鸟儿在水面低空飞翔。几艘造型古朴的游船停靠在岸边,游人们沿湖慢走闲谈。这是一座人工湿地公园,是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巢湖近岸的一部分。除了芦苇等挺水植物,还有睡莲等浮水植物和金鱼藻等沉水植物及各种水生动物生长在这里。
水域面积780平方公里、位于安徽中部、处于长江淮河两大流域之间的巢湖,对安徽省的工农业生产及居民生活作用非凡。然而,上世纪80年代以来,巢湖的水污染现象逐步加重,全湖平均水质仅达地面水五类标准(重污染),总氮、总磷含量严重超标,负荷超出了湖体承载能力,成为国家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的“三河三湖”之一。
记者乘船穿行在芦苇荡中,只见不远处挖掘机正在作业,将湖中淤泥挖出,“从巢湖深处取土,填在岸边,在保持库容不变的情况下,一是抬高部分驳岸基底帮助植物生长,二是准备在芦苇荡中修建木栈道,还湖于民,让市民除了坐船游览,还能行走在芦苇荡中,近距离感受自然风光。”合肥市滨湖新区建设管理委员会政治部部长杜莉对记者说,湿地是“地球之肾”,建这座湿地公园是试验的一部分,目的是恢复湿地自净功能,改善巢湖水质,预防蓝藻暴发,实现“生态重建”。
滨湖新区渡江战役纪念馆紧挨滨湖水生态公园,绿树环绕。
这只是新区治水保护巢湖的举措之一。湿地公园里还有一处被圈起来的水域作为实验段,水中放养了藻类的天敌——“食藻虫”。“实验证明,此举有效地完善了生态链,水质明显改善。我们准备在巢湖周边推广使用。”
为了提升城市的环境资源承载力,使合肥能通过巢湖走入长江,融入长江三角洲的发展,2006年11月15日,合肥在主城区南依巢湖的区域,开始建设滨湖新区。目标是通过营造交通环境、生态环境、医疗环境、教育环境、购物环境和休闲环境“六大环境”,构建“六大中心”:区域性金融商务中心、行政办公中心、会展旅游中心、文化体育中心、研发创意中心和商业居住中心。
巢湖 海洋/摄
治理湖泊,许多人主张退田还湖,滨湖新区却临湖而建,不免引人担忧这样一来“巢湖不得完蛋了”?对于质疑,滨湖新区建设指挥部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葛军告诉《环境与生活》,新区规划之初就请了国内国际的治水专家来共同探讨,“最后结论是整个新区内的水在排放进巢湖时,水质必须比巢湖的水还要好,这样不仅不会造成污染,反而有利于巢湖的治理。”
“2006年10月我就来到了这里。这儿原来的烟墩乡、义城镇,纯粹就是乡村,滩涂和河道都没有整治,杂草丛生,蚊子满天飞,水特别臭。”葛军讲述了8年前的亲历。
他向记者展示了现在的建设规划图。图中,滨湖新区整体形如短靴,与其西边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仅一路之隔,水、电、气、热等公共资源接入便捷,建成的新区完全没有工业,如今有40万常住人口。
新区建设蓝图的核心是“生态城市”。他说,从启动建设开始,就坚持“保护生态、修复生态、治理污染、不新增污染”的工作思路。如今8年过去了,新区楼宇林立、路网发达,在196平方公里的规划中,建设用地不到100平方公里,目前已建成区的面积只有34平方公里,保留了近一半土地作为非建设用地,主要用于生态农业、防护绿化、河流湿地等,其中73平方公里用作生态圩区湿地。“治湖先治河,治河先治污,治污先找源。于是,我们提出了五管齐下的策略。”葛军说。
首先要进行河道治理。以滨湖新区内的主要河流之一塘西河为例,它似一条动脉,在新区的版图上自西北向东南蜿蜒流过,是合肥境内9条入巢湖的河流之一。据记载,塘西河以前水清草盛,鱼虾很多,当地居民可以直接用河水淘米洗菜。但是随着工业化的推进,上游工业区的废水排入,加上周边居民养殖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入,河道被污染,甚至丧失了自净能力,水体周边农田灌溉、畜牧养殖都受影响,人畜饮水安全受到威胁。
此外,塘西河的中上游断面比较窄,洪水来时容易淹没周围,防洪标准只有5年一遇。“要作为城市河道,得达到百年一遇的标准,大洪水来时才能保证安全。”建设者通过拓宽河道断面、挖深等疏浚方式整治塘西河。他们根据塘西河的实际情况科学设置闸坝,让河道分级蓄水,以缓解枯水期的无水状况,绿化灌溉也得到保障。
“治河得先截住污染物,第二招是截污治污。”塘西河周边排水口多,利用污水管道截留收集污水、废水,送至污水处理厂处理,达到国家景观环境用水标准再排入。葛军说,其中颇有特色的是初期雨水的全截留、全处理。
牛角大圩 王岩/摄
“降雨初期,雨水中溶解了空气中的汽车尾气等颗粒污染物,降落地面后,还会将道路、工地上的垃圾、重金属、油脂悬浮物等冲到河里。建设部门在塘西河10个雨水排口设了截留管道,截留及处理初期雨水,达到景观回用水、再生水的指标后再流入河道。”此外,滨湖新区规定所有小区做雨水收集,处理、利用之后再排入河中,缓解治理压力。如今塘西河中上游人口比较密集的地区,污水截流工程已完工,为新区内“不让一滴污水流进巢湖打下了基础”。
第三个策略是调水补水。葛军介绍,滨湖新区的河流都是季节性有水,平时蒸发、下渗。经过计算,为了维持河道自净能力,保持基本流速,使其流水不腐,每天需补水约6万吨,补水水源就有经过处理的塘西河再生水,每天约3.5万吨;另一来源是利用硅藻土,将巢湖地表水的主要成分之一磷去除,再抽回河道补水。
第四招是生态重建。葛军说,建设者在河道两边及水里种植植物,放养原有的物种及微生物,使其成为健康、合理的生态系统。“我们还有生态浮岛,植物的根须在水里,可以吸收氮磷等营养物质。”
再有一招是监控调度。塘西河所有排水口都装有监测仪,某个排水口水质出问题了,系统就会迅速反应,并追根溯源。记者参观了塘西河监控调度信息化中心,河水水质变化的数据都呈现在大屏幕上。该中心工作人员介绍,“沿河设置了多个监测点,水质如出现异常,我们就会迅速查找原因,采取措施。”在该中心,通过在各个排口处安装的探头,能实时看出水量变化及周围人群的活动,便于环境执法。
这套系统还具有预警功能,可对水质、蓝藻暴发趋势进行预测。一旦哪个监测点出现发生水质污染的趋势,监测点上就会闪动警报标记。同时,系统会给出解决方案,如建议开启补水口补水等。
葛军补充说,目前,塘西河水质已由原来的劣五类(比五类水还差),转为四类水(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优于巢湖西半湖的水质。塘西河的治理试验成功后,准备在全市推广,新区内的其他河流也将采取类似治理方式。
除了在水上下功夫,滨湖新区在建设“森林城区”方面也不遗余力。一方面大力开发多个生态开放式免费公园,如方兴湖公园、金斗公园、塘西河公园、滨湖公园一期及前文提到的滨湖水生态公园等,“使它们成为城市的多功能氧吧及市民休闲的好去处”;另一方面,道路、苗圃等的绿化也在同步建设中。
记者跟随合肥滨湖新区建设管委会的工作人员来到方兴湖公园。见到成片高大的树木环湖而立,湖面静谧,远处有人悠闲地泛舟湖上。寒风中,几个园艺工人在湖岸边用苫布给树“穿衣服”,以防植物被冻伤。
负责方兴湖公园建设监管的安徽科创项目管理有限公司监理工程师冯磊告诉记者,方兴湖公园占地面积约222万平方米,其中绿化面积达140万平方米。公园将滨湖建设的渣土“变废为宝”,营造了起伏的山坡。目前,公园内已栽植了乔木、灌木,铺了草皮,休闲设施的建设正全面展开。
2009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准滨湖新区作为“城市生态建设示范区”。建设者们在新区各快速路、主干道两侧,划出8至30米不等的绿化带。新区东南角还建有全国唯一一座以人工林建成的国家级森林公园,是中国首个退耕还林并经生态修复建成的国家级森林公园,开了人工林成功晋升国家级森林公园的先河。
如今,滨湖新区的城市绿化覆盖率为58%。新区还在一些主要道路及公园内为市民建设慢行系统,规划总长为460公里的绿道(休闲旅游线路),目前已铺就67公里,可供散步和骑行。
滨湖新区目前正逐步推广住宅产业化,降低房屋建设成本,提高居住品质,并积极推行全装修模式,避免二次装修带来的环境污染。“滨湖桂园”是这里住宅产业化的第一个项目,这个建筑面积34.6万平方米的小区,是政府投资建设的拆迁安置房。“中高层楼宇搭配灵动水域、绿地公园,建成森林里的花园,花园里的家园。”
为了节能,滨湖新区规定,自2012年之后,新建民用建筑不得低于“绿色一星”标准(编者注:绿色建筑分为三个星级标准,一星最低,三星最高)。整合合肥各类资源、已经建成的“合肥要素大市场”,已被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评定为绿色建筑二星级,成为安徽省第一座“绿色建筑”。
几年前,住建部与美国能源部签署了相关备忘录,计划在建筑与社区节能领域进行合作。2013年,首批“中美低碳生态试点城市”名单中的6个城市敲定,合肥占据一席,滨湖新区将成为试点示范区,引进美国的低碳技术。
葛军告诉《环境与生活》,滨湖新区的生态建设可以产生多种效益,一是环境效益,环境好了,市民受益;二是社会效益,新区治理污染的举措对巢湖治理起到示范作用;三是经济效益,即开发价值,“环境好了,周边地块也会随着升值”。按照规划,到2020年左右,力争整个新区达到“是水皆清,有土皆绿,四季花香,处处鸟鸣”的程度,真正建成“城湖共生”的宜居城市。
湖岸湿地 吴广军/摄
【环境百科】
重点流域与“三河三湖”
我国的重点流域是指包括松花江、三河三湖、黄河中上游、三峡库区及其上游和丹江口库区及上游等10个流域,涉及23省(自治区、直辖市),254个市(州、盟),1578个县(市、区、旗)。总人口约占全国56.5%,面积约占全国32.2%。重点流域人口密度大,经济活动活跃,环境压力重,是水环境保护的关键所在。
“三河三湖”是指淮河、海河、辽河和太湖、巢湖、滇池,这些重点流域的水污染治理,事关我国近半数省市的经济发展以及民众的生活质量,是我国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