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水土 改善生态 惠及民生坡改梯改变了围场贫困落后面貌

2015-12-02 02:58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县长甄毓敏
河北水利 2015年10期
关键词:围场县坡耕地项目区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县长 甄毓敏

围场县位于河北省最北部,是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区农业大县,属国家级贫困县。县域总面积1383万亩,耕地面积167万亩,其中坡耕地127.4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80%。全县农业人口44.4万,占总人口的83%,人均耕地仅为3.7亩。由于山多地少、土地贫瘠、水土流失严重、水利配套设施不足,农民主要种植马铃薯、玉米等传统作物,产量低而不稳,收入水平较低,严重制约着县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2013年,围场县被国家水利部列为“2013~2016年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试点县”。两年来,通过坡改梯项目的实施,坡地变平地,低产变高产,“三跑田”变成了“三保田”,项目区内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遏制,种植结构进行了优化调整,坡耕地产量和效益实现了大幅提升,农民在短时期内就实现了收入翻番。“坡改梯”为围场农业提档升级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闯出了一条新的路径。

1.“坡改梯”呈现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土地是农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是山区贫困农民最主要、最可靠的生活保障。为了更好地向坡耕地要效益,围场县自2013年开始,先后在3个乡6个村实施了坡改梯工程,累计投资3334万元,改造坡耕地1.33万亩。在坡改的同时,整合资金、强化投入,对坡改地块的水利设施、田间道路进行了全面配套,对项目区农民进行了技术培训,通过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积极引导农民发展高产高效作物。项目区当年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呈现出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1.1 显著的经济效益

坡改前,项目区内的坡耕地水肥流失严重,基本上是“望天收”,种植的主要作物是玉米、马铃薯、杂粮,单产和商品率都很低,亩均纯收益仅为612元。坡改梯后,土地综合产出能力明显提升,农民优化了种植结构,应用了新品种和新技术,亩均收益达到2467元,较改造前亩均增收1855元,种植收益翻了两番。见下表。年有近152.6万t土壤流失,占全县土壤流失总量的25.6%。近两年,通过实施坡改梯工程,加大对项目区山、水、林、田、路的综合治理,不仅坡面径流有效阻缓、水土流失逐步减轻,而且降雨拦蓄、防洪减灾、涵养水源能力明显增强。项目区内新增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面

坡耕地改造前后经济效益分析表 单位:亩、公斤、元

综合统计,围场县两年内实施坡改梯1.33万亩,按亩均增收1855元计算,项目区内仅种植一项就实现增收2467万元,拉动当地农民人均增收2937元。在坡改梯实施前,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2730元,低于国家确定的贫困线标准,项目实施后,农民人均纯收入在1年间就实现了翻番,一跃达到了小康水平。

目前,围场县127.4万亩坡耕地中,尚有适合坡改梯的土地60多万亩。如果能把这些坡地全部改造成高标准梯田,相当于全县优等平地面积增长1倍,有效灌溉面积增加至36%;若按现收益计算,可提高农民人均收入增速25个百分点,种植业总产值提升40亿元以上,农业总产值达到107亿元,是改造前的1.6倍;全县农业总产值是工业总产值的3.2倍。届时,围场的农业将基础稳固,后劲十足,真正实现从“农业大县”到“农业强县”的华丽转变。

1.2 显著的生态效益

坡耕地水土流失会加剧下游河道、水库的淤积,降低水利设施调蓄功能和河道泄流能力,影响水利设施效益发挥。据统计,全县现有水土流失面积3980km2,坡耕地所占面积约14.2%,每积9km2,减少土壤流失量1.6万t,增加蓄水量49.48万t,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遏制,土壤性质和土壤肥力逐步提高。

1.3 显著的社会效益

坡改梯的实施,不仅给当地农民带来了直观的经济效益,更为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增添了充足动力。一是促进农业基础设施改善。项目建设过程中,本着“工程建到哪里、配套跟进到哪里”的思路,对农村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进行综合配套,实现了农田水利全面覆盖,极大地改善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二是促进农业综合实力提高。改造后,通过对田埂取直、沟壑填平、荒地利用,土地具备了集中连片、规模流转、整体开发的条件,项目区绝大多数土地甚至是全部土地,都实现了当年整治、当年流转、当年提升。三是促进农业种植结构优化。由于土地产出能力提升、限制因素减弱,农民转变原先的单一种植结构,优先发展马铃薯、蔬菜、苗木花卉、中药材、特色林果等高效作物,致富路径有效拓展。四是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坡改梯有效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推动了农业机械化进程,激发了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和市场经营意识。两年来,项目区内共引进龙头企业2家、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18个、登记家庭农场5家,这些新型经营主体有力带动了当地农业产业化经营。五是促进先进基层组织建设。坡改梯过程中,基层干部层层动员、牵头发展,广大群众踊跃参与、积极响应,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干群关系更为紧密,干部公信力进一步提升,基层组织的领富带富能力明显加强,干群干事创业的氛围日益浓厚。六是促进农村综合实力整体增强。坚持把坡改梯作为推进山区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全面小康的重要基础工程,按照“产业率先突破、农村综合建设”的思路,整合各类涉农项目资金进行集中拼盘投入,实现了短时期内农村综合实力的整体提升。

2.“坡改梯”作为强基础、优生态、惠民生的重点水利工程 成为全县上下抢抓机遇、合力推进的核心要务

坡改试点项目实施以来,围场县坚持以坡改梯作为深化农村水利改革的重要抓手,作为惠民助农的头等要事来抓,按照“政府主导、群众参与,试点先行、统筹规划,产业调整、整体推进”的原则,强化工作举措、狠抓项目建设,确保了建设任务的高标准完成,使其成为了一项实实在在的德政工程、惠民工程。

2.1 强化组织推动,以责促改

土地事关群众切身利益,一直是非常敏感的问题。为了消除项目初期干部群众的畏难情绪,围场县以强有力的组织推动确保了工程顺利实施。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县委、县政府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坡改梯建设工作,成立了县级专项领导小组,县长亲任组长,主管农业副县长任副组长,县水务、发改、财政、林业等部门和乡(镇)党政主要领导任成员,集中协调推进工作开展。二是加强部门配合。县发改、财政、水务等6部门抽调业务骨干全程参与建设,水利专业技术人员直接负责技术指导,乡(镇)分别成立专项领导机构,逐级落实干部包保责任制,确保责任落实到人头、到农户、到地块。三是严格落实责任。将坡改梯纳入乡(镇)目标管理体系,建立了县级领导及有关部门联系乡(镇)责任制和常态化督导检查机制。领导小组办公室每半月召开一次例会,集中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形成了目标明确、层层负责、环环相扣的工作落实机制。

2.2 强化规划设计,以策促改

为确保项目建设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在规划布局上坚持做到 “四个结合”。一是将项目建设与群众意愿相结合。按照“群众呼吁、乡(镇)申请、县级审核”的申报程序,择优选择认识程度高、积极性高、基层班子战斗力强的乡村作为试点区。在编制工程实施方案时,广泛听取基层干部群众意见建议,最大限度实现项目规划与群众需求的有效对接。二是将项目建设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引导各地区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引进地膜覆盖、节水灌溉、测土配方、水肥药一体化、机械耕作等现代技术,尽快实现农民增产增收和特色产业的有效对接。三是将项目建设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把坡改梯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突出梯田建设的同时,同步推进村组公路、安全饮水、房屋改建、村屯绿化等项目,使群众短时期内就能切实感受到坡改工程带来的综合效益。四是将项目建设与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相结合。为充分发挥“1+1>2”的整合作用,按照“山顶林草戴帽、山腰梯田系带、沟底塘坝穿靴”的思路,加强对项目区的生态建设投入力度,统筹实施了造林绿化、土地整治、水利建设、生态保护等工程,以便及早达到地平、山青、水绿、路通的治理效果。

2.3 强化资金整合,以投促改

重点对“五个渠道”的资金进行了整合。一是用好国家项目资金。坡改梯项目离不开中央财政的支持。2013、2014两个年度,中央共安排围场县专项资金2000万元,今年又新增治理面积10000亩,为试点工程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是配套县级资金。县委、县政府最大限度落实配套资金,两年来共安排县本级资金300万元,坚决要把试点项目建成样板工程。三是整合涉农资金。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打捆使用、集中投入”的原则,先后整合农田水利、旱作农业、面貌改造提升、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等项目500余万元集中向项目区投入,做到了“项目安排到哪、配套建设到哪、产业跟进到哪、环境整治到哪”,确保“改一片、成一片,综合治理、成效倍增”。四是群众筹集资金。坚持群众是“受益主体、投入主体、建设主体”的基本原则,对村内公益事业实行“村民自治、一事一议”,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民参与积极性。五是社会投入资金。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农业大户参与坡改梯建设,通过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共流转土地10000亩,为发展当地支撑产业、减少财政基础投入、带动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

2.4 强化工程监管,以质促改

项目建设管理过程中坚持做到“五个严格”。一是严格手续审批。组织管理单位、建设单位、被委托单位和当地干部群众共同编制《施工方案》和《管理办法》,严格履行主管部门审批程序,确保工作步骤规范高效。二是严格建设程序。在选择规划设计、招标代理、施工监理等单位时,严格按照招标投标有关规定执行,由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全程提供服务指导。三是严格管理制度。建立完善了项目法人制、工程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项目公示制、财务报账制、合同管理制、竣工验收制、竣工审计制等10项制度,并安排专人负责档案组织管理,确保资料不缺不漏,与项目同步。四是严格资金监管。组织建设、监理、施工单位和乡村干部联合开展工程核验,严格落实项目公示和县级报账制度,做到专账核算、专款专用、阳光操作。五是严格监督检查。对项目实施的重要环节,要求县委督查室、县政府督查室及时协调水务、财政、监察、审计等部门开展实地督查,对工程质量、工作进度进行督导,并及时向领导小组反馈。

3.“坡改梯”已成为围场科学发展、绿色崛起、晋位赶超的重要支撑要进一步创新机制,巩固成果,持久发挥示范带动效益

“坡改梯”的实施,让我们更加认清了山的潜力,找准了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有效路径。今后,将进一步加大项目争取力度和资金投入力度,加强机制创新和成果巩固,确保长久发挥坡耕地改造的综合效益,为巩固生态建设成果、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加速脱贫致富步伐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3.1 坚持以规划为引领,做足项目谋划

抢抓“十三五”规划、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张承地区生态保护与修复项目规划等一系列战略机遇,以流域为单位,对全县60余万亩适宜坡改的耕地进行通盘谋划,重点瞄准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进行精细包装设计,最大限度争列国家计划盘子。

3.2 坚持以机制为突破,抓好项目管护

坚持把创新管护机制作为长期发挥坡改梯综合效益的重要保障。按照“谁受益、谁使用、谁管护”的原则,进一步完善产权明晰、责任明确的管护体系。结合农村改革的深入推进,探索建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登记制度,形成“协作管护、优化服务”的长效管理机制。

3.3 坚持以产业为抓手,搞好项目升级

以坡改项目区为重点,加速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经济,积极探索“基地+农户+合作社+龙头企业”的产业发展模式,逐步打造“梯田规模化、种植全膜化、生产标准化”的旱作农业示范片区。

3.4 坚持以园区为载体,搭建项目平台

作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围场县将继续突出“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和“京津冀绿色有机农产品供应基地”的战略定位,坚持把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作为项目聚中、项目要素集聚的重要载体,将坡改工程重点向全县六大区域、八个现代农业示范区进行统筹摆布,着力构建起围场现代农业发展的空间布局。□

猜你喜欢
围场县坡耕地项目区
合阳县节水灌溉项目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坡耕地治理助推西和县万寿菊产业发展
围场县人大常委会 持续做好联动监督后续工作
生态林业“新发展” 做出扶贫“大文章”——围场县探索“3344”生态扶贫新模式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国家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助力建平县脱贫攻坚
浅谈围场县经济林发展特点
凌河源项目区水土流失危害及策略研究
资阳市雁江区:防治并重 建管结合 创建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示范区
华阴市农发项目顺利通过省级验收
河南省坡耕地现状调查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