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南京特教学院博爱文化建设

2015-12-02 02:54李卫娟
文教资料 2015年21期
关键词:博爱残疾人志愿

李卫娟

(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 信息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8)

浅论南京特教学院博爱文化建设

李卫娟

(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 信息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8)

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始终秉承博爱、自强、求是、创新的校训精神。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学校在提高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通过加强博爱文化素质教育,营造博爱文化氛围,开展融合教育,成立暖阳公益组织,提供校外服务,搭建志愿服务平台等形式,着重培养学生投身特教事业的奉献精神,以及对残疾人和弱势群体的博爱精神。

大学生 博爱 特教事业

一、引言

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坐落于被誉为“博爱之都”的南京,是目前全国唯一独立设置的、以培养特殊教育师资为主的普通高等学校。学校自建校以来,始终恪守为特殊教育和残疾人事业服务的办学宗旨,秉承“博爱塑魂、质量为本、特色立业”的办学理念,共为全国特殊教育学校及残疾人管理与服务机构等培养了两万多名专门人才,被誉为“中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摇篮”。

大学生全面发展、成人成才,首先应知识丰富、博学多识、多才多艺,在此基础上应提升内涵、德才兼备、品位高雅,还应进一步由己推人,外化为博爱仁义之心、关爱他人、奉献社会[1]。所谓博爱,即是普遍的爱,又是指爱的广泛,对象的普遍,内容的广泛。除了爱得广、爱得博,还有爱得深、爱得真、爱得切[2]。

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我校在提高学生为残疾人事业服务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更注重在各个方面培养学生对残疾人的理解、尊重、关心,以及对弱势群体的博爱情怀,因为他们毕业后大多数将走向特殊教育的岗位,而这些工作岗位不但需要他们的技术和能力,更需要的是他们对这份工作深深的热爱和对工作对象的爱心、细心和责任心,使那些残疾人在他们的耐心帮助教导下得到温暖,得以成长,萌发对未来生活的希望和战胜困难的勇气。并努力通过他们自身的实际行动动员号召身边的人及社会大众对残疾人的尊重和关爱,这也是体现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和国民整体素质的重要标志。

二、我校在校园博爱文化建设方面的措施

(一)大力营造校园博爱文化氛围

一个健康向上、博爱温馨、文明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是莘莘学子所向往的。同时这种氛围也是一个学校校风、学风及在校大学生良好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因此,学校博爱文化氛围的营造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校通过百“爱”墙,残障名人文化园,“墙上咖啡”厅、博爱广场,以及校园里的盲道、无障碍通道、电梯里面的盲文按键,以“博雅楼”、“博远楼”、“博韵楼”、“博英楼”命名的教学楼等,处处彰显出对残疾人的一种无声的关爱。“除了听,我们什么都能做”,“技术让我们沟通无障碍”、“教育是改变残疾人命运的基本出路”均为我校的经典标语。学校的这种人文环境使我校残障学生能够处处感受到学校对他们的关爱,尤其是残障名人文化园,通过对残障名人事迹的介绍,激励了他们对生活的勇气和对未来的信心。

(二)加强博爱文化素质教育

1.课程设置

为了使我们学校的学生能够随时随地为残疾学生提供学习和生活方面的帮助,为将来投身特教事业打好基础,学校特为每一个专业的公共必修课开设了特殊教育概论、盲文、手语等课程,使每个学生均具备与特殊人群交流的能力。

2.融合教育

“爱是最大的公正,公正是最适度的爱。”[3]能够给予残障学生最大的爱,就是让他们享有教育资源上的公正,因为只有教育才能改变他们的命运。

因此,我校为了使残障大学生平等共享学校人文与教育资源,更好地拓宽残障大学生的就业领域,根据学校残疾人高等教育发展战略部署,以阳光学院为主体,依托各二级学院,选择适合残障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专业,实施残健融合教育试点。

通过试点教育的顺利实施,使残疾学生接受正常生的教育,不让任何一个残疾学生因为身体上的缺憾而折断了飞翔的翅膀,给予他们实现梦想的机会,让他们和正常学生一样,享有同等的权利,接受同样的教育。同时通过融合教育,促进了正常学生与残疾学生的交流,此种教育方式的改革增进了正常生与残障学生之间的了解,学习上的互补,形成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

3.注重传统文化教育

在素质文化课的教学中,加入传统文化方面的教育,尤其是儒家文化中的一些精华思想。比如:仁爱思想,儒家文化中的仁,就是爱人,就是以“爱人”之心,使社会各阶层的人们都享有生存和幸福的权利。做人方面提倡:爱自己,同时要爱别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爱别人就别害别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等教学思想。做人做事方面主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最终实现“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理想社会,这与我们今天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三)开展校外志愿服务和实践

1.为校外特殊儿童提供免费康复训练

我校康复科学学院设有儿童康复和社区康复专业,专任老师结合自己的专业优势,每周定期对校外开放,带领康复科学学院的学生一起免费为校外脑瘫、自闭症儿童进行康复训练。老师们通过自己的模范行为和言传身教,感染学生、影响学生,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改变,思想得以升华。学生也在服务实践中增加了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对这些特殊人群更多的理解、更多的耐心。

2.创建青年志愿者服务基地

我校建立了太平村小学(设有随班就读班级)、江宁区婷婷特殊儿童幼儿园、红山街道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等青年志愿者服务基地,利用周末或寒暑假期间,由我校专业教师带队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小分队到以上基地,开展针对残疾人士和特殊儿童的志愿服务。

3.“太阳花”青年志愿者品牌建设工程

我校“太阳花”青年志愿者品牌建设工程,初建于2007年。该工程紧紧围绕人才培养、关注特殊人群和投身残疾人服务事业,专业从事助残志愿服务。依托校园特色,在专家导师团的带领下,打造专业志愿团队:手语翻译服务队、盲文翻译服务队、智障患者服务队、肢残康复训练服务队等。开放实训场地,发展融合创业模式。在每个二级学院均成立有“太阳花”志愿者小分队,在老师的带领下,利用暑期,发挥各学院的专业优势,开展听障儿童夏令营;走进监狱,关爱聋哑服刑人员;把“太阳花”向着太阳、向着光明努力生长的精神带给他们。此外,开展助残服务需求调研,拓展服务基地,我校“太阳花”志愿者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残疾人托养现状与分析——基于江苏省的调查研究》作品荣获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和交叉创新二等奖。

有很多学生已毕业多年,但仍然坚守着自己当初的梦想,把公益当作自己一生的追求和事业来经营,身体力行,并成立自己的公益组织。虽然收入很低,条件艰苦,但他们却无怨无悔,他们的足迹几乎遍布祖国的每一片土地。在服务奉献的过程中,在他们那纯洁的笑脸中可以看出,他们收获了不只是感动,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满足。现在,他们的这种博爱精神正在延续和不断壮大,并且影响了一届又一届的特师人加入他们。

4.青年志愿者协会

校青年志愿者协会,与各级残联、特殊学校、社区街道服务中心,以及各级各类康复福利机构均有密切合作,随时随地为他们提供志愿服务。在校生中近有70%3000名学生成为志愿者,通过服务他人,提升自己,在被需要中体现自我价值,感动自我,感动他人。

此外,我校历来重视志愿者的选拔和培养,多次参与各类残疾人志愿服务活动,先后服务于广州亚残会、第四届全国残疾人职业技能大赛、第八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伦敦残奥会、亚青会、2013年全国盲人乒乓球比赛等重大赛事和活动,我校的青年志愿者们也成了活动中一道别样靓丽的风景线,多位同学被评为“杰出志愿者”。志愿者们在服务中不但从残疾人身上学到了自强不息、奋勇争先的进取精神,超越自我、追求卓越的拼搏精神,齐心协力、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他们还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我校的博爱精神,为残疾人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我校青年志愿协助组织开展的“星之翼·感觉统合训练营”活动被评为江苏省优秀青年志愿服务项目;我校青年志愿者协会荣获“江苏省青年志愿服务行动组织奖”。

(四)以活动为载体,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博爱情怀

爱是感情的提炼与升华,博爱之爱更是一种内省和修炼[2]。我校积极为学生搭建各种平台,通过活动的参与,提升自己的道德认知和博爱情怀,并逐渐将这种意识转化为自身行动的内在驱动力。

1.“暖阳公益”组织

我校的“暖阳公益”组织,成立于2012年,它以“专业博爱平等”为理念,以“发挥专业优势,推广融合教育”为宗旨,以“改变欠发达的地区错误的残疾人观,搭建随班就读的平台,促进当地融合教育尤其是随班就读的发展,给特殊儿童带去可能性”为目标。在中国欠发达地区推广融合教育,开展融合教育夏令营,融合教育知识宣讲会等,并多次带领志愿者前往贵州、青海、江苏等地开展活动,为当地特殊儿童带来更好的受教育机会,同时对提高当地对融合教育及特殊教育的认知起到一定的作用。

目前,“暖阳公益”已基本上由我校学生自我运行、自我管理和自我监督,他们的足迹和身影吸引了一大批青年志愿者的加入。志愿者们用自己的行动挥洒着无悔的青春,以自己独有的方式宣传着融合教育的理念,以期改变那些落后地区的错误认知,让那些残疾的孩子接受公平的教育。暖阳公益实施以来,通过几届学生的共同努力,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并荣获了“江苏省优秀青年志愿服务项目”。

2.开展“定向行走”训练

“定向行走”,即:正常学生戴上眼罩,手持盲杖,在规定线路进行行走练习,旁边的同学在必要时提供帮助,让他们体会在黑暗中行走,扮演“盲人”的角色。通过这种角色的互换,让学生切身感受盲人行走的困难,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使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中能够主动给予此类人群力所能及的帮助。

3.开展以博爱为主题的系列活动

以活动为载体,提高学生的博爱精神和道德素养。例如:通过开展以“生命教育”、“感恩教育”为主题的系列活动,使学生珍惜生命、感恩父母、感恩社会。

开展校园博爱人物评选活动。通过周围人的眼睛,从学生中选出博爱先锋,树立典型人物,宣传博爱事迹,在校园内广泛传播正能量。

开展以“博爱”为主题的演讲活动,开展以“当代社会是否需要博爱?”为论题的辩论赛等。通过以上活动,学生提高了对博爱的认识,在思想的交流中加深了对博爱精神的理解。

三、结语

虽然我校在博爱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效,在实际的工作中也切实呼吁了更多的人对残疾人及弱势群体的关注,学校通过切实加强学校内涵建设,为全国输送了大量从事特殊教育和为残疾人服务等行业优质毕业生,但是如何将这种博爱精神内化为每一个人的自知自觉的行动,并且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主动地扬善抑恶,将这种信念贯穿自己的一生并代代相传影响身边的人将会是一个重大和艰难的课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才能得以完成。

[1]李向农,徐金龙.践行“三博”文化育人理念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3(9):45.

[2]张楚廷.博爱论[J].学园,2011(12).

[3][美]弗莱彻.境遇伦理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75,80.

[4]柏元海.博爱与新自由主义的社会治理[J].暨南学报,2006(5).

[5]赵保佑.“兼爱”:构建现代和谐社会的伦理基础[J].中州学刊,2006(2).

猜你喜欢
博爱残疾人志愿
高考志愿被篡改,考生该何去何从?
我志愿……
互动体验营“博爱星” 周键文
以爱博爱 倾我所有
博爱之歌
我骄傲
如何防止高考志愿再遭篡改
因爱汇聚,志愿同行
“抠门老人”的博爱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