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凉山彝区乡村小学双语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2015-12-02 09:48陈晓莉
科技视界 2015年33期
关键词:彝文彝族师资队伍

陈晓莉

(西昌学院彝语言文化学院,四川 西昌 615012)

在凉山,彝族一般都居住在边远山区,与外界之间的沟通不是很直畅,导致他们通用的语言是彝语,在这样的环境中,彝族学生入学后,如果直接用汉语授课,整个教育很难进行,因为他们语言就存在了很大的障碍,导致师生们语言的交流及知识的传递,妨碍学生智力的开发和非智力因素的正常发挥,这是导致山区民族地区教育质量低劣的原因之一。面临这么严峻的形势,采用彝汉双语教育才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最好办法。彝汉双语教育为摆脱彝族地区的贫困面貌,提高民族素质,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提供了有利条件。

彝汉双语教育是20 世纪下半叶发展起来的,它是少数民族教育中的一个核心,它跟教育学、语言学、心理语言学文化学、社会语言学、民族学等诸学科有着直接的联系,只有跨学科地进行综合研究才能科学地阐释双语教育过程中出现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彝汉双语教育”这个术语指的是以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的教育系统,其中一种语言常常是但并不一定是学生的第一语言。我国现行的彝汉双语教育是指我国有自己语言的彝族学生,在基础教育和义务教育阶段中实行彝民族语文和汉语文两种语言文字并存的教育体制,这种教育体制叫彝汉双语教育(即双语教学)。凉山彝汉双语教学则指凉山彝族自治州、县、聚居区的彝族学生,在基础教育和义务教育阶段中实行彝语文和汉语文两种文字并存的教育体制。当然也不排除中等学校(即四川省彝文校)、高等学校(即西南民族大学彝文系和西昌学院彝语言文化学院)、民族高中(即各县、市民族中学)等等但主要是基础教育普及阶段。

我国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社会主义国家。党和政府一贯重视各民族教育、各民族平等,制定了民族语言政策,提出各民族使用语言文字问题,培养双语人才,提倡相互学习汉语和民族语言。彝汉双语教学是从彝族地区实际出发,尊重民族特点、地区特点,并把社会主义内容同民族形式正确结合起来的一种特殊教学手段,是发展少数民族教育的有效途径,对于提高民族素质,加强人才培养,适应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的需要,尽快改变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落后的面貌是十分必要的,在整个社会主义时期必将长期存在下去。

1 彝区乡村小学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双语教师缺乏,彝汉语言与文字的脱节

据调查了解,彝区乡村小学懂彝文的双语教师不到20%,80%的彝族教师会说彝语但不懂彝文,汉族教师即不会说彝语也不懂彝文更谈不上双语教学。彝语是当地群众社会交往的公共语言,彝族学生从小生活在本民族的语言环境中,因接触汉语少,不会听,不会讲汉语,入学后接触的是全国统编汉文教材,一时难以理解汉语文的含义和规律,再加上教材是按照汉族地区的实际统编的,所以对于彝族学生来说,语言障碍大,搞“直接过渡”学习汉语文效益低,形成语言和文字脱节,因而统编教材中的知识和层次很不适应彝族地区的实际,使彝族学生不得不用机械的办法来死记硬背教师所讲授的内容,难于理解和分析出一篇文章的实质内容,造成了“进了校门学汉语.出了校门说彝语”的学用不一致的反差现象。双语师资队伍仍难以摆脱量少质弱和不稳定状况,双语师资仍待加强建设步伐。

1.2 双语师资队伍素质及待遇问题有待提高

彝族双语师资队伍状况而言,低学历或聘任的双语代课教师仍占相当大的比重。加之双语代课教师工资待遇太低,双语师资队伍极不稳定。从而影响了双语教育的教学质量和长期的深入开展,这是彝区乡村小学校教学急待加大力度,逐步给予解决的问题。

1.3 对彝汉双语文教学认识不够统一

彝区乡村小学部分教师以及当地的部分干部和群众,特别是部分学生家长仍对双语教学持有无用、多余和过渡等落后思想意识,对双语教学的重要性和长远性缺乏认识,给双语教学的进一步提高和发展造成不同程度的阻碍和影响。

1.4 双语教材使用不理想

彝区乡村小学目前所使用的彝文汉文教材不是很理想,汉文教材用的是一般普通小学的通用教材,这种教材的内容比较深刻,不太适合进行双语教学,由于大多数彝文教材都是从汉文小学课本中翻译过来的,课文的内容与汉文课的内容重复,为了搞好双语教学,有关部门应该召集有关专家,学者和经验丰富的教师,为小学彝文课和汉文课编写一套完整的适合于彝族地区教学的双语教学课本,并制定相应的大纲以作为双语教学的依据,这对于开展好双语教学是至关重要的。

1.5 教学参考读物不能满足当前教学要求

虽加对双语教师进行轮流培训和培养,但由于受到诸多社会因素的冲击和影响,彝区乡村小学各级各类配套教材、彝文读物特别是参考读物、辅助读物、各种练习册等仍不能满足或达到当前教学要求,也需加快力度逐步解决。

2 对策

彝区乡村小学双语教学中还存在的诸多问题,只有采取一些措施,我们的双语教学道路才能走得更远。

2.1 抓好双语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待遇

建立一支适当,素质合格,兼通双语和学科配套的教师队伍,是保证双语教学发展和提高的关键,由于基础薄弱,彝区乡村小学现在虽然初步形成了一支双语教学师资队伍,但数量质量和学科配套情况都还远远不能适应事业发展的需要。对此,必须尽快着手大力加以解决,提高教学质量,要开展好双语教学,首先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特别是彝语教师队伍的建设,以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为目标,采取有力措施狠抓师资队伍建设。一是努力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二是狠抓教师队伍业务水平的提高,采取以在职进修为主,脱产进修为辅,鼓励和支持教师进行双语教学培训,三是不断提高教师待遇,优先发放教师工资,提高代课教师待遇。通过这些措施,稳定了教师队伍。

2.2 关于教材的建设问题

在凉山彝族地区彝族学生使用全国统编教材是不利于彝族学生的教育发展的,我们应该因地制宜,凉山彝区生活方式更接近于自然,民风淳朴,教师地位受人尊敬,师生接触机会更多,这种环境对于生活教育,道德培养和正确人生价值的确立均有助益。如果能充实设备,健全师资队伍,采用乡土教材并辅以其他制度(考试制度)的改革,使教育能对实际生活和生产知识有所帮助与贡献。

2.3 加大学校教育基础设施投入,逐步改善教学环境

加大学校教育基础设施投入,逐步改善教学环境为学校学生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一是添置和配备必要的桌凳、床位及教学器材等。二是学校应该成立图书室,多购买一些彝文读物供学生阅读。

2.4 加大宣传双语教学重要性,改变学生家长观念

部分学生家长对双语教学持有无用、多余和过渡等落后思想意识,这样阻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是导致个别学生辍学的原因。几十年来的实践证明,在正确处理彝汉双语文的过程中,发现彝文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用彝语文教学,学生学得快,记得牢,容易理解,能促进汉语文的教学,显著地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所以学校、师生都应该加大力度宣传双语教学的意义,让家长改变观念。

综上所述,凉山彝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决定凉山彝区教只有走彝汉双语教学这条路。彝区乡村小学在双语教学这条道路上,只要实事求是,放开手脚,坚定不移地引进机制和改革创新经验,取长补短,彝区乡村小学教育将会有灿烂的明天。

[1]王冬.浅谈寄宿制学生好习惯的养成教育[M].山教育研究,2007.

[2]喇明清.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教育发展问题研究[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

[3]郭礼智.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义务教育阶段贫困生救助问题研究[J].井冈山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

[4]陈文康.中学彝族学生学习心理初探[J].云南教育,1998.

猜你喜欢
彝文彝族师资队伍
关于加强铁路职工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
彝族海菜腔
彝文经籍《祭龙经·祭彩虹经》中的敬畏自然观研究
彝族养蚕人苏呷色日的致富启示
彝族荞粑粑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翻译硕士师资队伍建设的反思
贵州彝文信息技术研究概述
黔西彝文文献中的孝道故事
师资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