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图/孙兆锋 王富强
(作者孙兆锋为烟台市博物馆助理馆员;王富强为烟台市博物馆副馆长、研究员)
明 代是中国历代海防建设真正形成完整海防体系的时期,在北方尤以胶东半岛沿岸为海防建设重点,其中烟台又是重中之重。明代山东沿海共设卫 11 个,仅烟台地区的登州一府就有卫 7 个、千户所 3 个。分析其背景和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由烟台的地理位置决定,胶东半岛三面环海,与朝鲜半岛、日本列岛遥望。自宋代以来日本人至中国,一般沿朝鲜半岛西海岸北上,先抵达辽东半岛,再横渡渤海湾,在胶东半岛的登州一带登陆,登州、莱州两地为日本人至中国的一处主要落脚点。正因如此,明初倭寇频频侵扰中国沿海,登、莱之地成为倭寇入侵较为严重地区。洪武二年(1369)正月“倭人入寇山东海滨郡县,掠民男女而去”,洪武七年(1374)七月“倭寇登莱”,洪武三十一年(1398)二月“倭夷寇山东宁海州,由白沙海口登岸,劫掠居人,杀镇抚卢智,宁海卫指挥陶铎及其弟钺出兵击之,斩首三十余级,贼败去”。明代军事家郑若曾言:“宋以前日本入贡,自新罗以趋山东,今若入寇,必由此路”,因此“山东海防,惟在登、莱二郡”。
其次是由烟台本身的战略地位所决定。登、莱以北,海岛星罗棋布,仅庙岛群岛就有32 个岛屿,岛链向北一直延伸到辽东半岛。明朝迁都北京后,登州处于京师东部,成为拱卫京城的重要海上门户。明人王士性在其《广志绎·江北四省》中言:“登州备倭之设,祖宗盖为京师,非为山东也。海上艨艟大舰,乘风而来,仅可抵登郡东而止,过此而入,则海套之元,大舰无顺风直达;欲泊而待风,则岸浅多礁石,难系缆。故论京师,则登州乃大门,而天津二门也,安得不于登碑备之!”
此外,戚继光执掌登州军政十几年也促进了烟台地区的海防建设。嘉靖二十三年(1544),戚继光继承祖上的职位,任登州卫指挥佥事。此时胶东半岛频遭倭寇骚扰,而登、莱之地尤甚。嘉靖二十五年(1546),戚继光负责管理登州卫所的屯田事务,戚继光有心杀贼,写下了“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诗句,开始加强登州的海防建设。嘉靖三十二年(1553),戚继光受张居正的推荐,进署都指挥佥事一职,管理登州、文登、即墨三营25 个卫所,防御山东沿海的倭寇。上任后戚继光主持修建众多防御及报警工事,建设军寨,驻扎军队,遇有倭寇侵犯,据城防范;在沿海高地遍设烽火台,传烽烟报警。
明代最基本的军事组织是卫所,海防体系以沿海卫所为主要形式,设置专职机构与官员,总领海防事宜。卫和所筑有坚固的城墙,屯有重兵,同时配以墩台(烽火台)、炮台,构成一套完整的防御体系。明洪武三年至三十一年(1370~1398),烟台一地所增建卫所有:莱州卫、登州卫、宁海卫、大嵩卫。莱州卫辖王徐寨所、胶州所,登州卫辖福山所,宁海卫辖奇山所,大嵩卫辖大山所,另有金山左所为威海卫所辖。
为充实海防力量,明政府在原宋代刀鱼寨处筹建了一处大型军港,名“备倭城”,在当地被称为水城,即今蓬莱水城。水城分为海港设施及陆地设施两大部分,海港设施包括以小海为中心的防波堤、水门、平浪台、码头等;陆地设施包括城墙、炮台、陆地门、营房、指挥所、登楼等。这两部分设施能够确保作战时进则可随时退敌,退则可据城固守,构成了进退自如的海岸防御体系。蓬莱水城作为北方最大的军港设施及胶东半岛的海防战略基地,“东扼岛夷,北控辽左,南通吴会,西翼燕云,艘运之所达,可以济济咽喉,备倭之所据,可崇保障”(《重修蓬莱阁记》),对胶东半岛乃至整个山东都具有重要军事保障作用。
明代烟台沿海诸多卫、所及其附属工事共同构成完整的海防体系,但经历数百年的风雨侵蚀,特别是近代工农业生产的破坏,大部分海防遗址已不复存在。据统计,烟台现存44 处明代海防遗址,其中寨、所一类城址10 处,烽火台、烟墩33 处,炮台仅存1 处。遗址主要分布在蓬莱市、海阳市、莱阳市、莱州市、芝罘区及牟平区,即明代的登州卫、大嵩卫及海阳所、莱州卫、宁海卫的奇山所、金山左所。
烟台现存明代海防遗址
沿海卫、所选址一般面临大海或直接控扼海口,所辖营寨及墩台亦临海而立或依山傍海。烟台现存的10 处寨、所类海防遗址中保存较好的有奇山所、解宋营城址和金山寨城址等。
奇山所位于芝罘区中部,总面积约9.1 万平方米。北去2 公里至海,以南2.5公里为奇山,城因山名。奇山所建于洪武三十一年(1398),属山东都司直隶之守御千户所。所辖沿海墩台有木作、埠东、熨斗现顶、清泉五墩,至清顺治十二年(1655),同山东其他各卫、所一并裁撤。
城址略呈方形,东西长330 米、南北宽270 米。四周原有城墙,内为土筑,外修砖石。城旧有东、西、南、北四门,东门曰保德,西门曰宣化,南门曰福禄,北门曰朝宗。抗日战争时期,城墙拆毁,现仅存城墙西北角。1950 年,又拆除所余城门。城内现存主要为四合院式民居,皆砖石建筑,个别有两城楼或较矮的暗楼。奇山所是国内仅存的较完整的军事所城,同时也是烟台的城市发源地,2006 年被公布为山东省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解宋营城址位于蓬莱市城东27.5 公里处解西村中,为明朝防倭“百户所”。城址东西长200 米、南北宽197 米,总面积约3.9 万平方米。现存城门洞、城楼、钟楼、城墙残段。由解宋营古城、护城河、东西山顶烽火台构成一套完整的明代军事防御设施。城内道路由城门从南至北贯通,城内现在保留清代至民国时期的传统民居,院落格局分为二合院、三合院、四合院类型,均为砖、石、木结构,小青瓦或簸箕瓦覆顶,有的建筑依然保留海草覆顶的海边建筑特色。现民居基本保持原貌,排列有序。解宋营古城2006 年被公布为山东省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金山寨城址位于牟平区姜格庄镇金山上寨村西北。此城是明代金山防御千户所所在地,洪武初置,又称金山左所。城为正方形,城墙砖砌,城墙外有护城河,寨城内驻有官兵1120 人,辖邹山一铺,以及小峰、凤凰山、庙山、骆驼山、金山五墩。寨城址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被破坏,城墙砖被村民取用。现寨城址为农田,西南部略高,东北部略低,占地约13.6 万平方米,北寨城墙残存120 米、西寨城墙残存120 米、南寨城墙残存108 米,最高处约2 米。
烽火台一般建于沿海高地上,遇有敌情传烽烟报警。举火燃料有两种,一是台上立吊杆,杆头挂一铁笼,薪柴放于笼内或台上。遇有倭寇侵犯,昼则举烟,夜则举火,接递通报,以备防范;二是烧狼粪报警,故名狼烟。烟台现存33 座用于海防的烽火台(墩台)中保存比较好的有宫家岛烽火台、西羔烟墩、东埠前烽燧遗址等。
宫家岛烽火台遗址位于芝罘区宫家岛村西北约400 米处,高5.8 米。系用夯土筑起的一个高台,高台外面使用碎石包砌,平顶,底大顶小。顶部与底部均为方形,东西南北四立面均为梯形。烽火台北侧有一小路可达台顶。该烽火台曾在明代防倭中发挥巨大作用,并且保存完好。2013 年,被公布为山东省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西羔烟墩遗址位于龙口市诸由观镇西羔村东南500 米处。烟墩坐落在沿海丘陵顶部,呈四棱台体,高6 米,五花土夯筑。在夯层内发现有汉代布纹瓦片及绳纹陶片,推测烟墩最初的修造与汉代墓葬封土有关,明初利用封土高出地表的优势做狼烟台之用。
东埠前烽燧遗址位于莱阳市羊郡镇东埠前村东南的东山顶端。台基底部近方形,以碎石块垒成。其上为砂土覆盖,顶部较圆,直径约6.2 米。台基通高约4.5 米,坡度约45°,周围地面较平坦。此烽燧在《莱阳县志》(1935 年版)中记载为明代防倭设施。
炮台一般建于沿海高地上,居高临下打击敌人,同时也能开阔视野。火炮作为远程攻击武器,在抗倭中发挥巨大作用,能在倭寇登陆前实施打击。明代烟台各卫、所附近建有大量炮台,与卫、所及烽火台构成一套完整的海防体系。烟台现在仅存一处明代用于海防的炮台——烟台山炮台。
烟台山炮台遗址位于海阳市凤城西南部烟台山山顶。现存台基平面呈圆形,面积900 平方米,高1.2 米。四周以毛石砌筑基墙,内填黄沙土夯实。该炮台原设有哨所和震远炮2 门。明嘉靖三年(1524)曾击沉侵扰的倭寇贼船一艘,被誉为大将军炮,在烟台抗倭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明代由于抗倭的需要,烟台沿海构建起一套完整的海防系统,城、烽火台及炮台相互配合,有力地保证了烟台及山东半岛免遭倭寇的骚扰。同时明代海防系统也对清代及以后海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清代大部分继承明代的海防系统并加以巩固创新。烟台海防在整个山东半岛的海防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探究明代海防的重要实物资料,加强保护是妥善对待这批海防遗址的重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