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剑锋罗吟吟
(1.云南民族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云南民族大学民族研究所,云南 昆明 650500)
简析缅甸若开邦内宗教冲突
钟剑锋1罗吟吟2
(1.云南民族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云南民族大学民族研究所,云南 昆明 650500)
本文分析了缅甸若开邦内,分析了穆斯林罗兴亚人的起源、发展及其生存状况。缅甸政府针对罗兴亚人采取不公正的宗教及民族政策,剥夺其公民权利。本文分析了作为少数群体的罗兴亚人与缅甸其他群体之间的冲突,论述了若开邦内穆斯林罗兴亚人与缅甸佛教徒之间的冲突现状,以及冲突所导致的难民问题。若开邦内的宗教冲突涉及到周边相关国家,解决难民问题需要采取相关合作机制。
缅甸若开邦宗教冲突;缅甸穆斯林冲突;罗兴亚人;罗兴亚难民
若开邦(Rakhine State)位于缅甸西部,西临孟加拉湾,西北与孟加拉国交界,东邻马圭省、勃固省,南连伊洛瓦底省,北部与钦邦交界,面积36,780平方公里若开邦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地区,若开邦居民多数信奉南传佛教,少数信奉伊斯兰教,以罗兴亚人(Rohingya)为主的穆斯林人口占该邦总人口的约四分之一,联合国估计缅甸将近有200万罗兴亚人生活在若开邦。但由于历史和宗教原因,缅甸政府不承认罗兴亚人为少数民族和缅甸公民,因而罗兴亚人在缅甸不享有公民权,其生活得不到任何保障。罗兴亚人备受缅甸政府的限制和迫害,以及缅甸主流社会的严重歧视。若开邦当地人口占多数的佛教徒若开人和占少数的穆斯林罗兴亚人之间的冲突和杀戮时有发生,民族宗教关系非常紧张。罗兴亚人在缅甸严酷的生存环境中得不到公正地对待,大量罗兴亚人被迫逃离缅甸,流落到附近的国家,并引发了较为严重的罗兴亚难民和非法移民问题,影响缅甸周边各国。
公元 710年左右,阿拉伯穆斯林首次抵达缅甸西南的若开(Rakhine)海岸并向北进入孟都( Maungdaw)腹地。当时,一位阿拉伯穆斯林领袖穆罕默德· 哈尼法( Muhammad Hanifa)与其同伴离开库法,由孟加拉湾经海路抵达若开。穆罕默德·哈尼法与其妻海雅·帕里( Khaya Pari)的坟墓至今仍然在孟都的一座小山顶上。早在公元 1055 年蒲甘阿罗隆多( Anawrahta) 国王建立首个缅甸王朝前,穆斯林水手就曾于公元 9 世纪抵达缅甸的伊洛瓦底江三角洲( Ayeyarwady River Delta)、德林达依海岸( Tanintharyi Region) 和若开邦。9 世纪的阿拉伯、波斯、欧洲和中国的旅行家记录了这些早期的穆斯林定居点和伊斯兰教的传播。当时的穆斯林定居者与其他土著民族通婚繁衍,现在缅甸的部分穆斯林即是他们的后裔。
罗兴亚人是缅甸信仰伊斯兰教的主要族群之一,是缅甸穆斯林人口最多的族群。从阿拉伯穆斯林商团到达缅甸若开邦后,部分若开人接受了伊斯兰信仰,成为了穆斯林,伊斯兰教从此扎根缅甸。罗兴亚人是一个混合民族,因信仰伊斯兰教使其融合为一个群体。他们是阿拉伯人、阿富汗人、摩尔人、波斯人、土耳其人、巴基斯坦人、蒙古人和孟加拉人等的后裔(其中大多数人的祖先来自南亚大陆),在缅甸若开邦存在的时间已达1300年。居住在缅甸的有200 万左右,大部分生活在若开邦,从事农业、渔业、商贸,也有个别人是工匠。罗兴亚人在缅甸的身份比较尴尬,在缅甸独立后的一段时间内(1948-1962年),吴努政府曾承认罗兴亚人是缅甸的土著民族之一,但是,自1962年至今,缅甸政府否认这些事实。1982年,奈温政府颁布了新的《缅甸公民法》,使得世代居住在缅甸但没有按照1948年颁布的《缅甸联邦入籍法》 和《缅甸联邦国籍选择条例》 领取身份证的罗兴亚人成了“非法居民”。
缅甸独立后,缅甸政府对罗兴亚人采取区别对待的歧视政策,在政治、土地所有权、经商、清真寺的建立和修缮、朝觐、人口自由流动等多方面设置了重重限制。罗兴亚人信仰伊斯兰教,居住区
内有清真寺和伊斯兰经文学校, 欧莱玛(伊斯兰学者) 在社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但缅甸政府提倡罗兴亚人放弃伊斯兰教信仰,罗兴亚人社区里也出现了大量的佛塔和佛寺,佛教在若开邦进行传播,对其宗教信仰造成强烈的冲击。因为罗兴亚人大多数没有公民资格,难以接受教育,致使其逐渐被边缘化。因战乱、政治压迫和生活贫困,罗兴亚人不得不外迁谋求生路。奈温政府在1978年3月17日大规模驱除罗兴亚穆斯林,在一个月内迫使 20万人逃往孟加拉国。 此次事件之后, 大批罗兴亚人陆续逃往沙特、阿拉酋、埃及、巴基斯坦、泰国、马来西亚和孟加拉国等地而沦为难民。有人甚至认为从缅甸逃到孟加拉国的穆斯林多达 50 万。因此,罗兴亚人又被称为 “东南亚的巴勒斯坦人”。
在英国殖民期间,为了巩固统治,英国殖民当局在缅甸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支持若开邦独立,而罗兴亚穆斯林也选择效忠英国,与英国殖民政府合作,经常在若开邦内或者边境地区策划、发动一些武装暴力活动。因此,缅族人将罗兴亚人视为英国殖民统治的产物,这也是导致佛教徒和穆斯林之间的冲突的原因之一。在二战期间,约有八万罗兴亚人随着英国撤退到孟加拉,在1945年战争结束后,当时缅甸已经独立,政府不允许这些穆斯林重新返回缅甸。
1948年1月4日,缅甸独立,实行议会民主制,吴努担任第一届国家总理,吴努政府时期的统治政策,虽然大力弘扬本民族(主要指缅族)文化和宗教,但是一定程度上受到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对待国内少数民族宗教群体釆取相对宽容的态度。然而,随着缅甸政府的政权得到巩固,对待罗兴亚人的政策也变得越来越严苛,罗兴亚人的生存状况非常糟糕。
历届政府受民族主义影响,痛恨英国殖民侵略,并把这种情绪扩大到一切外来者以及效忠英国的国内少数土著民族身上,显然曾经效忠过英国殖民政府的罗兴亚人成为了报复对象。在缅甸国内,长期以来,不允许穆斯林担任公务员、警察、军人等职务,剥夺穆斯林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罗兴亚人不再被看做是若开人,而被认为是非法移民。因为没有公民身份,罗兴亚人在政治上,不具备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在经济上,政府对他们征收繁重的税负,比如结婚、生育、死亡、财产等各种荀捐杂税,另外,政府还经常对他们强行勒索、没收土地、拆毁房屋等;在文化上,没有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在行动上,受到政府的严密监控,想要离开居住地必须得到政府相关部门同意。由于生存状况恶劣,大量的罗兴亚人通过非法越境,通过各种渠道逃离缅甸,造成影响极大的难民问题。近几年,罗兴亚人问题已经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受到联合国、国际人权组织、国际劳工组织、和西方国家的关注,他们认为缅甸政府对国内少数民族进行迫害。
伊斯兰教在绝大多数的东南亚国家都存在,佛教的衰落、新兴国家对新的外来宗教的开放态度,传播途径和方式的多样化等诸多原因使得伊斯兰教能够在东南亚各国生存、发展和壮大。伊斯兰教对东南亚地区的民众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伊斯兰教教义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为了获得理想的幸福而服从于真主安拉,伊斯兰教注重来世, 也不否认今生。论述人间的弊端、世道的不公,探讨摆脱不幸、 烦恼与苦难的途径和方法,同时肯定现实人生,鼓励人们追求今世的幸福与来世的永恒,在今世通过自己的修行选择未来的道路和归宿。 古兰经教导穆斯林充分享受一切允许享受的乐趣, 而没有教导他们实行严格的禁欲。相比较,佛教更注重来世轮回,伊斯兰教这种今生和来世并存的的教义更为实际, 因而更为容易被接受。
伊斯兰教提倡以兄弟情谊对待教众, 强调公正、平等和正义。体现平等精神的就是朝觐,在伊斯兰教中穆斯林一生至少要朝觐一次(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不论是富人还是穷人,也不论是男人还是女人,都应当到圣地去。当他们身着素色朝觐服在圣地跪拜时,他们都是平等的。
目前,缅甸全国约有2500座清真寺,其中若开邦就约有1200座,大约占缅甸国内的一半左右。缅甸国内的清真寺正处于不断减少之中,一方面政府不提供用于新建清真寺的土地;另一方面,原有的清真寺不断地遭到破坏与摧毁。比如在1997年冲突中数十座清真寺被破坏,而并没有得到修复。另外,在若开邦还有一定数量的清真寺遭到军队的摧毁。在缅甸,官方伦理道德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到佛教经典的影响,并以公民教育的名义在公立学校传播。缅甸政府正不断利用佛教来同化少数民族群体,缅甸少数民族群体面临着被“缅甸化”的状况。缅甸政府还规定,扩音器不允许用于伊斯兰教祈祷的召唤。缅甸政府还不允许在公共场所传播伊斯兰教,也不允许组织全国性的伊斯兰教活动,伊斯兰教在缅甸处于一种被官方极力打压的状态,罗兴亚人的宗教信仰得不到尊重。
由于缅甸政府没有进行正规的人口统计,外界并不能准确的知道缅甸国内穆斯林人口数量的准确数值,只能根据相关的统计学方案进行推测,但是值得肯定的是若开邦内的罗新亚穆斯林占据缅甸穆斯林人口的绝大部分,若开邦内的穆斯林数量在200万左右。
缅甸独立后,出现了反政府穆斯林游击队。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若开邦内的罗兴亚人成立反政府武装。1962年上台的奈温政府所采取的歧视政策进一步激化了罗兴亚人与政府之间的对抗情绪,导致了1964年罗兴亚人与缅甸政府之间发生了大规模的武装冲突。
在施工准备阶段,施工技术人员可以通过三维模型了解装置概况,分析施工可行性及施工难点,更加有针对性地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模型与图纸相结合,技术人员也会更容易理解设计意图,并且可以借助三维模型进行可视化交底工作,向作业人员交代一些施工难点问题,帮助作业人员牢记施工方法和注意事项。
1973年,罗兴亚人为了夺取若开邦更多的土地,成立了罗兴亚爱国阵线(RPF),领导人是贾发·哈比比。该组织在阿拉伯穆斯林世界进行了广泛的游说宣传,使外界开始了解罗兴亚人的遭遇和生存状况。
1982年,罗兴亚人又成立了罗兴亚团结组织(RSO),其目的是建立穆斯林自治区,按照伊斯兰教法进行管理。该组织经过4年的活动后也因内部矛盾尖锐而分裂成两派,一派由瑜诺斯率领,另一派由努由尔·伊斯兰姆领导。1987年,努由尔·伊斯兰姆派与罗兴亚爱国阵线(RPF)的一部分人员联合成立了若开罗兴亚伊斯兰阵线(ARIF)。同年8月,其他的罗兴亚武装组织都集合在若开罗兴亚伊斯兰阵线(ARIF)之下,组成了统一联盟,但该联盟并没有能有效领导其他组织,各武装仍旧各自为战。
1989年底,缅甸政府以强制手段在若开北部穆斯林占优势的地区建立佛教徒定居点,引起部分穆斯林逃往孟加拉国。1990年,孟加拉国遭水灾,约60— 70万孟加拉人迫于生计逃到若开。缅甸政府通过移民局驱赶,罗兴亚团结组织(RSO)游击队趁机袭击政府官员。1991年底,缅甸军政府在若开邦集结了大量的军队, 围剿林罗兴亚团结组织(RSO)的反政府武装力量。
2001年是缅甸宗教冲突比较严重的时期,2001年的2月、5月和10月,缅甸发生了三次较为严重的佛教徒与穆斯林的流血冲突。2001年2月上旬,缅甸若开邦北部的实兑地区爆发了佛教徒与穆斯林之间的暴力事件,造成大量房屋建筑严重受损和人员伤亡,缅甸政府出动了军队并进行宵禁才将事态平息下去。同年5月中旬,由于阿富汗塔利班政权在3月摧毁了巴米扬大佛,在东吁地区爆发了佛教徒捣毁穆斯林的商店、住宅和清真寺的暴力行动,以示报复。
缅甸独立至今,罗兴亚人的反政府武装斗争一直存在,但是总体而言是比较分散的,而且主要集中在若开邦内,没有联合缅甸其他的穆斯林群体。尤其是生活在若开邦之外的大中城市的穆斯林对罗兴亚人的反政府武装斗争并不同情,他们反而认为缅甸政府长期压迫穆斯林的原因是罗兴亚人为寻求独立而进行的反政府武装斗争。
若开邦地区的穆斯林与政府和佛教徒之间的矛盾经常演变成暴力冲突,每次暴力冲突事态激烈,引发大批罗兴亚人的逃亡,引发难民问题。
据联合国难民署估计,2012年约有1.3万罗兴亚人逃离家园偷渡他国。 2013年1月,130名罗兴亚人乘船准备逃往马来西亚时在泰国被拒绝靠岸。
2013年4月,逃到印度尼西亚的部分罗兴亚人与缅甸的佛教徒在收容所发生暴力冲突。罗兴亚难民问题已经成为东南亚地区突出的国际问题之一 。
随着冲突的持续发酵,若开邦的人道主义危机越来越严峻 。2012年以来,若开邦的暴力冲突已导致14万多人无家可归,失去家园的民众寄居在临时难民营,有些民众选择逃亡外地甚至冒险偷渡出境。由于在缅甸国内得不到公正的对待,没有公民权利,生存状态堪忧,许多罗兴亚人选择偷渡,前往其他国家,期望能够改善生活。但是,偷渡出境是一条艰辛路,罗兴亚难民偷渡前往其他国家,大多选择海上偷渡,往往隐藏在货运船只内。船上条件极为差,食品和医疗卫生条件得不到保证,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船只遭遇事故的事情时有发生,一旦发生事故则是致命性的,则会导致难民在海上遇难。2013年11月3日,一艘载有七十多名罗兴亚人的船只在若开邦近海倾覆,导致十多人失踪。由于罗兴亚难民偷渡他国,采用海上偷渡方式,与缅甸相关的国家,都加强了海上安全监控。
若开邦内宗教矛盾造成了罗兴亚难民逃亡,他们流向北部接壤的孟加拉国,或者通过海上渠道前往东南亚各国,但各国政府对于罗兴亚难民的态度各不相同。以孟加拉国为例,孟加拉最初对罗兴亚难民的到来表示欢迎,并尽可能为他们提供便利 ,但随着难民人数的不断增加,孟加拉政府无法承受这一巨大负担,不可能无限期地接纳这些难民。
孟加拉政府并没有有效的措施来安置难民,寄居在孟加拉的罗兴亚难民穷困潦倒、生活质量低下,一些妇女还被贩卖至印度或阿拉伯国家,被迫从事性工作。孟加拉处于两难境界,承受着巨大的国际舆论压力,不能将罗兴亚人强制驱逐出境,但又没有能力为他们提供基本的保障和发展空间。
难民问题带来的后续处理工作相当麻烦,因为有孟加拉接受罗兴亚难民而陷入两难处境这一前车之鉴,所以相关的国家如马拉西亚、泰国等在发现罗兴亚难民时,基本都拒绝其入境安置,仅出于人道目的向其空投食品、饮用水等。但是,这并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难民问题,罗兴亚难民处在尴尬的进退两难的状态,回去缅甸,要遭受缅甸政府的压迫,第三方国家又不接受难民入境安置,只能漫无目的地漂流在海上。
冲突不仅造成了人道主义危机,还阻碍了联合国等机构的人道主义救援行动。2012年6月,出于安全原因联合国被迫从若开邦撤离工作人员。2014 年 4 月初,联合国在若开邦的工作人员因遭到暴力袭击而再次撤离,人道主义援助机构曾计划在接下来的两周向若开邦分发运送 1300 多吨食品以及提供医疗服务 。
在 “9.11” 事件后,因穆斯林这一身份极为特殊的群体,没有其他国家愿意接纳数量如此众多的穆斯林。穆斯林的宗教教义及其特有的风俗习惯,也导致穆斯林群体与其他群体在日常相处时,经常会发生矛盾。1997年,当年的缅历新年(4月14日)与穆斯林的新年逢合,在这一天佛教徒放生,而穆斯林宰牛,在这一天,以佛教徒的角度来看杀生无疑是非常大的罪过。佛教徒将 1997年视为灾年,恰巧曼德勒的一座古寺的佛像胸部在4月14日出现裂纹,僧侣遂决定于次日以袭击清真寺的方式祈求消灾。曼德勒地区僧侣的行为迅速波及到首都仰光和其他地区。缅甸政府被迫在8个城镇实施宵禁,并在制止僧侣袭击清真寺的行动中打死了1名和尚,逮捕了100多名僧侣。
因其穆斯林的宗教背景,罗兴亚难民问题也引起了穆斯林国家的关注。穆斯林国家认为罗兴亚人应当得到缅甸政府和国际社会的尊重,罗兴亚人应当享有公民身份,同缅甸国内其他群体有一样的权利接受教育、拥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国际社会和穆斯林国家也对缅甸政府施加压力,期望使缅甸政府能够转变对待罗兴亚人的不公正政策,然而并没有得到缅甸政府的积极回应,缅甸政府以“内政”为由解释罗兴亚人问题。
宗教冲突的背后隐藏的都是极为复杂的背景原因,宗教理念不同所造成的误解,因为教派冲突激化所导致的大规模的武装冲突屡见不鲜。罗兴亚难民问题是一个典型的宗教问题,历史由来已久,在解决罗兴亚人问题上,无法一蹴而就将此问题解决掉。就目前来说,应当首先解决散落在缅甸海域周围的海上难民,保障其食物和药品的供应,由相关国家共同商议安置办法。其次,缅甸国内长期针对罗兴亚人的歧视及不公政策应当改变,确保罗兴亚人的公民权利得以能够实行,正常接受教育,通过疏通和引导,使得罗兴亚人和其他群体能够和平共处,虽然这个具有很大的难度性,但是这个是从根本上解决罗兴亚人问题的办法。
罗兴亚人的合理安置,有利于相关国家和地区稳定,减少不安定因素。一个国家内部民族矛盾重重、武装冲突时有发生,则无法保持稳定的状态,唯有政治上的安定才能带来国家经济上的繁荣和昌盛 。罗兴亚难民问题的解决需要更多第三方因素的介入,联合国难民署和东盟开展联合合作机制是目前来说比较可行的解决方法。
伊斯兰教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已经是不可忽略的事实,穆斯林作为一类特殊的群体,在世界人口中占有的比例在逐年增加,因此而带来的穆斯林和非穆斯林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在世界范围内屡见不鲜。如何处理好不同民族之间在同一区域内和平相处,是当前许多国家面临的实际问题。打压和歧视少数群体,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只会将问题的复杂程度不断加深,由此带来的难民潮和人道主义危机,将使得原本棘手的问题进一步复杂化。
[1]贺圣达.东南亚伊斯兰教与当代政治[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0.
[2]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6.
[3]徐以骅.宗教与当代国际关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4]黄心川.当代亚太地区宗教[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3.
[5]李慧.缅甸穆斯林的来源、发展及其现状[D].昆明:云南大学,2013.
[6]马骥.试析缅甸罗兴亚穆斯林民族问题的产生及其影响[D].北京:外交学院,2010.
[7]贺圣达、李晨阳.缅甸民族的种类和各民族现有人口[J].南宁: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
[8]吴瑞赞、吴三觉达、吴觉拉貌、吴达三昂、李谋.缅甸若开邦发展史[J].南洋资料译从,2007(12).
[9]村主道美、刘务.留缅甸佛教徒与穆斯林冲突对其民主改革的影响[J].印度洋经济研究,2014(4).
注:本文系云南民族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缅甸若开邦宗教冲突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并得到该项目基金赞助。项目批准号:2015YJCXY023
B91 文献标识码:A
:1671-864X(2015)09-0000-03
1.钟剑锋(1988—)男,现为云南民族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国际政治专业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宗教与民族问题。
2.罗吟吟(1991—)女,现为云南民族大学民族研究所民族学专业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