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德江
猴场苗族仡佬族乡是贵州省普定县喀斯特石漠化山区最边远、海拔最高的贫困乡,是滇桂黔石漠化山区比较典型的贫困乡镇之一,同时,也是全国100个一类贫困乡镇之一。全乡辖17个行政村113个村民组,总人口6899户26315人,其中贫困人口4527户13315人,贫困发生率50.6%。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猴场乡域生态呈现“人增、耕进、林退”恶性循环,生态与经济矛盾突出,石漠化程度深、水土流失严重,农民群众以包谷、洋芋为生,生产落后,生活贫穷。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该乡党委政府带领全乡农民群众,采取“坐山治山、靠山护山”生态经营模式,生态建设和扶贫攻坚结合,大力实施开发式扶贫,全乡生态和经济协调同步发展。特别是党中央发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号召、省委作出“与全国同步小康”重大决策部署以来,猴场乡迎来了快步发展的春天,乡党委政府坚定不移念好“山”字经,坚持开发式扶贫与同步小康相结合,积极融入省委、省政府建设“全国扶贫开发攻坚示范区”和“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布局之中,情系乡愁,贴近民生,瞄准贫困户,高起点部署,高标准统筹,向贫困发起总攻,大力实施“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扶贫模式,发展山区生态经济,奋力开辟喀斯特石漠化山区生态扶贫小康路。
顺民意 生态产业贴民心
在探索生态产业发展的征途中,猴场乡几届班子坚持发展顺民意,发展什么由群众说了算。山区群众认为要做精做准地方土特产,发展壮大几代人流传下来的核桃、小红蒜。于是,2006年以来,猴场乡连续三届班子坚持换届换人不换产业,坚持生态产业定位以核桃为主导,发展小红蒜、洋芋等地方特色产业,以“乡乡有一特,村村有产业、人人有产业”为目标,建设山地生态经济带、山地生态农业示范园,努力打造山地生态经济核桃产业之乡。
据统计,截至2014年,全乡发展核桃3万亩,人均拥有核桃1.15亩,按一亩纯收入5900元测算,仅核桃一项人均纯收入就达6785元,比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6090元多695元;发展小红蒜1万亩、洋芋1.5万亩;发展生态肉牛1万头、生态土鸡20余万羽、兔5000余只、生猪1万头、羊5000只,涌现多个养牛专业村、核桃专业村、小红蒜专业村、养兔专业村、养鸡专业村,如大地村成立养兔、养鸡特色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全村482户,户户是专业户,人人是致富能手。
现在的猴场,基本实现了“村村有产业,人人有产业”目标,生态产业发展呈现从无到有、从点到面新跨越。安顺市委书记周建琨对此给予高度评价,他说:“猴场乡扶贫工作开展很好,如果全市贫困乡镇都这样抓工作,扶贫攻坚、同步小康定能成功。”
谋增收 扶贫模式惠民生
猴场乡始终把农民增收作为贫困山区扶贫攻坚、同步奔小康工作的重中之重,着力整合资源,探索扶贫模式,激发增收活力。
探索四种补助扶贫模式,调动群众生产发展积极性。一是统购扶贫,即统一购买种子、种苗、肥料,无偿发给农民,扶持和鼓励农民发展核桃、小红蒜、洋芋产业;二是自购扶持,就是让农民自己出钱买种子,然后根据出苗率给予补贴,种得好有补贴,种不好就自掏种子钱;三是1:1资金滚动扶持,针对养牛项目,乡政府按照1:1资金进行扶持,即将购牛价的一半资金无偿提供给申请户,资金一年一回收,次年重新评估发放帮扶;四是分级分时扶持,根据养殖规模,先区分大户及散户,形成分级扶持模式,重点扶持大户,并明确大户带动散户,做到以点带点,多点成面。分时扶持,就是扶贫补贴资金不是一次性发放,第一次根据养殖户的购苗数发放40%,两个月后,成活率达到90%以上的,再发放剩余的60%。
抓住“领导帮扶”机遇,变“领导之力”为扶贫生产力。猴场乡是省总工会对口帮扶联系点,也是省、市、县三级领导帮扶联系点。副省长王江平联系猴场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帮扶活动;省政协副主席谢晓尧牵头开展集团帮扶;市委书记周建琨、县委书记方东分别联系猴场贫困村进行无缝帮扶等。“领导就是生产力”,猴场乡把领导帮扶作为发展助力,以“吹糠见米”的实效回报各级领导各部门。近几年来,猴场乡赢得各级领导帮扶政策5个,帮扶资金共计5000万元,大大激发了全乡干部群众扶贫攻坚同步奔小康的内生动力。
瞄准落实“5541”工程,发展一批增收致富带头人。猴场乡坚持做到每年在每个行政村扶持和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5户以上,带动50户创业,解决400人就业,人均增收1万元以上。截至2014年,全乡扶持和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110户,发展种植、养殖协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涉农企业30个,带动1000户农户创业,带动1.5万农民就业。
拓展“五民工作法”,激发群众内生动力。“五民工作法”即村事民议、村务民决、村财民管、村廉民督、村干民评,同时,猴场乡还实行“五民”扶贫模式,即“产业由村民定、项目由村民做,资金由村民管、验收由村民督、成果由村民享”,避免产业项目由政府包办、企业包办,实现“扶真贫、真扶贫”,确保产业扶贫更贴近民生,产业发展成果由农民共享,构建了“农民是产业发展主体、农民真正迈步奔小康”的大扶贫格局。
美环境 生态文明建家园
树是石漠化山区农民镇山守家的根,“有树就有家”,山区群众就是怀着这样朴素的生态文明理念,始终保持“植树造林、封山育林、治山护山”的生态家园建设传统。猴场乡历届班子始终尊重历史、尊重山区群众意愿,把生态建设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积极发挥山区群众的创造性,举全乡之力植树造林、综合治理石漠化,森林覆盖率逐年增长一个百分点以上。
中央、贵州省委作出建设生态文明重大决策部署以来,猴场乡脚踏实地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战略思路,努力探索生态经济治理石漠化模式,生态与经济实现双赢。截至2014年,全乡森林覆盖率达63.5%,比全县森林覆盖率45%高出18.5个百分点,在全县11个乡镇中排第一,比全省建设“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2020年森林覆盖率目标52%高出11.5个百分点,为建设“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作出了示范。
纯民风 生态文化系乡愁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人民群众的精神家园。猴场作为苗族仡佬族乡,在推进扶贫攻坚和同步小康战略中,把生态文化和民族民间文化放在突出位置,弘扬文化,情系乡愁。
培养生态文化载体,“仙马”文化传文明。苗族村庄仙马有苗民289户1050人,在这个美丽的村庄,展示着生态文化“三绝”,即仙马刺绣、仙马射弩、仙马民歌。
搭建生态文化平台,建立民族精神高地。为培育和发展生态文化,猴场乡大力宣传倡导树立生态文明价值观,投入1000余万元,建立仙马民族民间文化保护项目、仙马民族民间文化博物馆,对仙马民歌、刺绣、射弩、口弦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展示和保护;建立安顺市唯一一个村建民族民间射弩基地——仙马射弩基地,发扬光大民族竞技体育;投入100万元,建立猴场苗族仡佬族乡史馆。同时,开展生态文化和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活动,在仙马小学、猴场中学建立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基地,开设专业射弩课,请全国射弩冠军王仁爱、李贵福任教,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精神。
通过实施生态文化和民族民间文化保护项目,猴场乡抢抓中央、省委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机遇,力争建立普屯坝生态文明保护区和仙马民族文化保护村寨,切实把猴场生态文化和民族民间文化做大做强,做成猴场民族团结奋斗的精神高地,做成猴场发展生态经济和建设生态文明的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