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教育超越现实

2015-12-02 04:41叶开
社会观察 2015年7期
关键词:理想主义者天赋火车

文/叶开

在理想主义者眼中,人生中不只有一列火车,在荒原小站上快乐地观光后,他们耐心等待另一列火车从地平线上出现。这列火车所去往的方向,与现实主义者搭乘的火车可能完全不同。每个人都在重复同一条轨道的世界,是多么的单调乏味,为什么我们不能走向另一条路途?

教育理想主义者的困境

孩子到底应该如何长大?这个问题撕裂着中国社会的理想与现实。

电视连续剧《虎妈猫爸》里,赵薇饰演的毕胜男与佟大为饰演的罗素因孩子升学、择校、辅导班等事,观念冲突,不断爆发矛盾,恩爱夫妻也因此变为彼此猜疑,互不信任,直到家庭临近崩溃,被导演和编剧祭出主角光环之法宝,从悬崖边缘硬生生拽回。

如果家庭成员真的分成虎妈和猫爸,教育压力通常会转化为家庭压力。这种家庭分裂是真实中国社会的反映。虎妈与猫爸的矛盾,也是大多数家庭的核心矛盾之一。

教育现实不太美妙,我们的孩子从小承担父母期望,重压之下每天做作业,不断地考试,小升初,中考,高考,最后到达人生中考试生涯的尽头。这种现实主义的长大过程,几乎是每个在中国教育环境下长大的人的必经之路。很多人在考试结束后,直接进入迷惘人生。

理想教育反之,看起来很妙:尊重孩子成长规律,让他们更自由地自主长大,在不同人生阶段以不同方式来培育孩子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形成良好的表达与写作能力,长远目标是拥有良好人际交往能力、自我完善能力和切实的幸福感受力。

但理想教育常会遭到现实的打击,继而惨遭现实主义者的嘲笑。作为父母,有点教育理想的我们通常会像毕胜男和罗素那样,在孩子上学前相亲相爱,其乐融融。到了学龄期,突然发现周边家长早就悄悄行动,抢跑起跑线了。人就怕比较,一比较就会不满足,导致焦虑。

在现行教育体系下谈理想,是理想主义者无可救药的空想。理想主义没有错,甚至很可爱,但要做好承受巨大压力的思想准备。这种压力的主要来源,是考试成绩、排名,以及班主任不断家访。很多家长不把孩子成绩放在第一位,总希望孩子能更加轻松愉快地长大。可孩子一旦送进学校,这种期望就落空了。有一种无形的紧张空气在不断浓缩,最后变成紧箍咒,套在家长脑袋上。

几十年来,我们受着现实主义哲学和顺世主义态度支配,小心翼翼地活着,生怕有任何偏离。现实社会是一趟挤满怯懦旅客的火车,旅客稍有不慎,就会被扔在无人小站上。

在现实主义者眼中,教育是一列单向度有轨火车,它的路途规划得清清楚楚。你必需搭上这列火车,努力占住铺位,不被觊觎者窃取,不在中途站下车,才可能安全抵达目的地。

在理想主义者眼中,人生中不只有一列火车,在荒原小站上快乐地观光后,他们耐心等待另一列火车从地平线上出现。这列火车所去往的方向,与现实主义者搭乘的火车可能完全不同。每个人都在重复同一条轨道的世界,是多么的单调乏味,为什么我们不能走向另一条路途?

理想主义者是无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者,现实主义者是难以理解的悲观主义者。这可能是我们能想到的最合适的标签。要融合两者,几乎是不可能的。

现实主义者首先考虑生存现实,理想主义者对未来充满期待。现实主义者和理想主义者天生就是不同的,前者受经验现实支配,后者被未来图景激发。曾经一度散布在神州大地的理想主义者,在现实面前节节败退,到现在拿着放大镜也找不到几个了。

图为电视剧《虎妈猫爸》剧照。

我们放弃理想主义,屈就现实已经有多久了?

现实与现实主义是一对兄弟,现实主义是对现实这位凶恶哥哥的恭敬顺从。理想主义则是对现实哥哥的顽强反抗。恭敬顺从好处很多,有哥哥罩着吃香的喝辣的。顽强反抗就悲惨了,可能动辄被哥哥拳打脚踢,遍体鳞伤。

我的少年时代,脑袋里回响着公社高音喇叭批量生产理想,激荡着我们对未来发生种种不切实际的幻想。我对人生有截然相反的两种理想。一种是长大当杀猪的屠夫,这样的话每天都有肉吃。另一种是当宇航员,驾驶宇宙飞船去月球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两种理想反差如此大,在漫长的作业与考试生涯中,导致我的脑袋里充满了彼此冲突的复杂念头。我有时想,长大了娶马小娟当老婆,天天杀猪给她吃下水。有时又想,长大了娶陈玲玲为妻,和她一起在月球上种萝卜。我长大后才明白,这两种理想永远不可能实现了。我只能当一名作家,把这两种理想都写出来。

超越教育困境

6月18日,我应邀到索广电子举办讲座,与200多名高端制造业的高级蓝领交流教育经验。

24年前,我曾在上海电机专科学校教写作,学生是十六七岁的中专生。3年之后,我考上研究生离开,再也没有回去过。

我国教育体制一直不太重视职业教育,直到前年才重新规划职业教育体系,对600多所本科院校进行重新调整。这是一种对现代教育的必要的再认识。

在发达国家中,社会各行业相对平等,蓝领工人得到社会的同等尊重,很多工人收入比教授都高。有这样的社会制度作保障,他们的教育体系也更为完善,并不引导所有学生都考综合性大学,而是在基础教育中,就注重发现学生的不同天赋和才能,并有目的地激发他们的个人独特能力,引导他们合理规划自己的人生与未来。

作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工业国家,德国的基础教育就很值得我们学习。德国基础教育充分尊重人性,不主张过度开发儿童智力,尤其反对补课,反对赢在起跑线上,对每一个人的不同学习阶段,都充分地了解并呵护。在孩子需要游戏、游玩、探索的小学期间,只上半天课,并且不布置作业,让孩子下课后有时间充分地玩耍,在游戏中学习和感受,发现自己的能力,并学会探索外在世界,保持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到了中学阶段,教师们会为每一个学生做观察记录,并且与学生保持着充分交流,让每一名学生在面对未来升学时,有充分的自我认知。有些学生动手能力强,会被教师推荐到合适的技术学院中去学习。由于高端制造业中有各种人才不断加入,德国的工业生产能力和设计能力,一直保持着全球领先地位。而那些更擅长抽象思维的学生,则会去综合性大学继续深造,研究哲学、数学、文学、心理学等学问。

我们作为父母,也应该像德国的教师和父母那样,从小开始观察自己的孩子,看他们的天赋和才能在哪里才能更为充分地体现。有不少动手能力强,性格外向的孩子,并不一定适合上综合性大学,在人生规划时,应该有针对性地引导他们找到适合发挥自己才能的专业。例如,上海有很多不是很出名的技术院校,如上海机械学院、上海民航学院、上海电机学院等,因为专业设置调整充分,毕业生很受制造业的欢迎。在这些专业中,动手能力强的孩子可以充分地展现自己的天赋,并且学有余力。一个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都更有可能保持好奇心和进取心,也更有感受幸福的能力。

讲座交流阶段,一位妈妈提了一个问题,说她的儿子中考刚结束,但他不愿意再上高中了,要自己组织足球队,去踢足球。为此,他们家里一直在争吵,在冷战中。这位妈妈问我面对这样的情形到底怎么办。

我说,这样的情形我不知道怎么办,但是我认为母子之间冷战是最不好的方法。足球我不熟悉,建议妈妈和孩子去找专业人士评测,以具体的科学数据来判断,孩子的足球天赋有多高,身体条件是不是适合做专业足球运动员。如果孩子身体条件突出,天赋过人,又充满了热爱,我建议尊重孩子的选择。他如果身体条件合适,又有那么高的热情,今后可能在职业足球生涯中,真正得到享受和成功。

在场其他很多爸爸妈妈都赞同这样做选择。我们可以总结,与孩子一起做选择,不可完全强加自己的意志,而是要与孩子一起探讨,发现他的潜力,然后才能有目的、有计划地做出更合适的选择。

由此看来,我们每一个家长,都要学会与孩子平等、尊重、对话,而不是敌对、争吵、冷战。因为,冷战于事无补。孩子不是你的房客,合同期满就可以立刻拜拜。而且,孩子也不是试验品,经不起我们盲目地做实验。

这样的教育实际,不是屈从于现实的压迫,而是超越现实的束缚。考试成绩可能展现你的一部分能力,但孩子的真正能力,要我们认真地去激发。

尊重每一个学生,发现他们的不同天赋,为每一个学生找到合适的学习模式,才是人性结合了理想超越现实的真正教育。不尊重孩子的不同天赋,用同一的考试分数来比个高下的做法,是粗暴的、压制性的、非人性的现实教育。活生生的人,用冷冰冰考分来测量,是教育的物化。

教育是一种人生准备,而不是一种生活指南。父母和教师所作的一切教育努力,都是为孩子走向自己的未来而打基础,而不是相反,强迫他们遵从父母的意志,限制他们实现自己的理想。

家庭教育在现代社会显得越来越重要了。父母如果不能发现和激发孩子的天赋和能力,只是埋头努力挣钱,把孩子早早送到国外去,以为国外有更好的教育制度,就可以高枕无忧了。这样反而可能适得其反。如果孩子不适应国外的教育,出现厌学和其他问题后,不良影响就可能成为孩子一生的负担。

真正的理想教育,是尊重孩子的天赋、才能,为他们未来打好坚实基础的教育。很多天赋极高的孩子,都被僵化的应试教育消耗掉了,成为教育的牺牲品。这是很可惜的。

所以,面对教育现实,我们不妨保有理想,为自己的孩子选择一条更合适的道路,更能有效地激发他们的潜能,并为他们的未来人生作好更充分的准备。这样,既不会在所谓的现实中碰壁,又能激发自我。

做到这一点,只要稍稍后退一步,给理想以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孩子慢慢地长成自己本来应该有的样子。

教育是一种人生准备,而不是一种生活指南。父母和教师所作的一切教育努力,都是为孩子走向自己的未来而打基础,而不是相反,强迫他们遵从父母的意志,限制他们实现自己的理想。

猜你喜欢
理想主义者天赋火车
努力是最宝贵的天赋
“跳水天才”全红婵:有天赋,更有努力
火车
他难过得太表面,像没天赋的演员
登上火车看书去
理想主义者是世界上的盐
理想主义者是世界上的盐
理想主义者=爵式音乐=爵式人生
我有数学天赋吗
越来越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