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音乐文化浅论

2015-12-01 15:47谢丹宋玥王铭敏
艺海 2015年11期
关键词:方文山文学创作

谢丹+宋玥+王铭敏

〔摘要〕本文是对于新世纪音乐文学形象的初始探索。“音乐文学”从广义上包含一切与音乐相关联的文艺作品。狭义上讲的是歌词艺术。本文以歌词为主要研究对象,深入探讨其形象的建构。艺术的基本特征在于它的形象性,歌词形象的作用在于艺术形象的描绘和塑造,只有赋予歌词以深刻的意义,才能使作品更有生命力。

〔关键词〕新世纪音乐文学形象概念

音乐也如同人类的任何艺术门类一样,具有自身悠久的历史,这历史如一条溪流,涓涓流淌,发出清越古朴,似有若无的音响,随着历史从遥远的过去向我们一步步走来,这音响越来越清晰,最终汇成了全人类能够共同拥有,理解与分享的文化财富。在千百年来,音乐将文学融入了自己的作品,促进了文学的发展。

在文学艺术的长期发展过程中,随着千姿百态的作品的出现,各种艺术形式的演变,以及在理论上的建树,人们逐渐意识到不同的文艺品种的共性与个性,形成了不同的文艺类体系。这些门类体系,既是各种文艺沿着独立存在的方式发展的结果,也是他们之间相互结合,取长补短,混合发展的结果。音乐文学就是在这个发展的大潮中结合成为一个令人关注的学科。在诸多文艺类别中有着突出的位置。音乐艺术本身的局限性,需要从文学语言的具体性和语言美中得到补充,而文学语言表现因素的单一性,又需要凭借音乐善于表现“难以言传”的情感和奇妙的声音美来增强艺术表现力。这是音乐文学形成的一个重要依据。从广义上说:一切与音乐相关联的文艺作品,都可以称作音乐文学。比如歌词、曲艺、唱词、戏曲、歌剧等具体的音乐文学类别,狭义上讲指歌词艺术。

新世纪音乐文学,就是与音乐有关的,2000年以来的文学创作,包括电视和电影的歌词,单曲的歌词之类的,音乐剧的朗诵词也包括在内。

李叔同是中国新音乐文学的开创者,深刻地影响了新世纪音乐文学的创作。他在1914年对美国奥德威作词作曲的通俗歌曲《梦见家和母亲》曲谱小有修正,重新填词,创作了《送别》,意境以至词句参照了《西厢记》莺莺长亭送张生一折,夕阳古道无人语,四周山色中,以鞭残照里等句子,化入了李叔同的歌词里面。清人龚自珍的吟到夕阳山外山,古今谁免余情绕,是李叔同所赞赏的,也部分挪到歌词里而毫不露痕迹。奥特威的《梦见家和母亲》,歌曲韵律质朴而饱含深情,有一种恬淡优雅之美。曲调自始自终和缓舒畅,李叔同的天衣无缝的填词使词曲浑然一体,意境更为高远,俨然变成了一副地道的中国画。《送别》这首歌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歌词的秀丽,再加以曲调配得恰到好处。

在新世纪祖国日新月异的今天,任何形象的作品层出不穷,令人应接不暇。很难捕捉这一时期歌词形象的特点,篇篇不同,句句有异。一首歌曲之中也可能会出现不同的几种形象。歌词主题多元化,一首歌不一定只有一个主题。同时,因为网络的飞速发展,有了多媒体数字形式对歌词创作和传播的影响,歌词形象的发展,呈现了更加多元化的趋势。有了网络歌曲的加盟,港台歌曲和“全球一体化”文化影响,对歌词形象的塑造和传播提供了更直接更先进的工具。

从网络歌曲的选择层面上看,它的通俗性进入了另一个层面。它偏重于外在的表达,直白的语言,要求歌词形象可触可见可亲可近。作为普通人期望唱到听到应心应景的歌,心灵的即刻律动“直观”“出形”。

例如庞龙演唱的《两只蝴蝶》,使人联想到传说中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梁祝死后“化蝶”是最后故事的升华,而这首歌词形象的成功刻画,在于它以物喻人,选择了美好的意象。

唐磊演唱的《丁香花》也是一个真实的悲情故事。故事男女主人公在网络上认识,结下这段情缘,却不能相守。对她的怀念只有寄予朵朵丁香花,替他问候天堂的好姑娘。

杨臣刚演唱的《老鼠爱大米》更是直白地把爱情唱得很响亮。“我爱你,爱着你,就象老鼠爱大米。不管有多少风雨,我都会依然陪着你.........这样爱你”把抽象的爱情比作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以最浅显的比喻,表达最真挚的内心。形象本来就是相对于抽象而言的。“爱情”是抽象的,“老鼠”和“大米”是形象的,是具体可感知的,作者内心情感与生活的可感细节相融合,就进入了形象的契合点,因而歌词才有可信性,才会被大众所接受所喜爱。

新世纪出现了一批中国风的流行歌曲,入乐可唱,离乐可诵。其中以方文山创作的歌曲作为代表。歌词的创作方法很多,所有文学创作的修辞手法,几乎都能用于歌词的创作。好的歌词,就如一流的文学作品,它往往运用了多种修辞。一般而言,一首歌词就像一篇文学作品,如果只是平铺直叙,便如淡水一般,少了点余味,而为了让淡水有味,便加点盐———修辞,才会使歌词更富有韵味,方文山对于修辞格的运用已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他自己都说,他创作的歌词有相当一部分比较适合拿来作为修辞学教材,如由方文山创作的《东风破》

东风破

作词:方文山作曲:周杰伦

演唱:周杰伦

一盏离愁孤灯伫立在窗口

我在门后假装你人还没走

旧地如重游月圆更寂寞

夜半清醒的烛火不忍苛责我

一壶漂泊浪迹天涯难入喉

你走之后酒暖回忆思念瘦

水向东流时间怎么偷

花开就一次成熟我却错过

谁在用琵琶弹奏一曲东风破

岁月在墙上剥落看见小时候

犹记得那年我们都还很年幼

而如今琴声幽幽我的等候你没听过

谁在用琵琶弹奏一曲东风破

枫叶将故事染色结局我看透

《东风破》是周杰伦歌曲中传唱较多的一首,也是中国风歌词特征体现很典型的一首,其中运用了多种修辞;首先是拟人的运用,“离愁”和“孤单”本是人的一种心理活动,在这里词作者却把它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来描写。“夜半清醒的烛火不忍苛责我”运用拟人手法,烛火何言清醒?只因人清醒,在夜深人静中不眠,倍加寂寞伤感,此情此景,就连烛火也不忍心苛责。其次还有比喻的应用,方文山在歌词创作中总以喻体为桥梁,连接具体事物和由比喻得来的抽象事物,然后将本体与同喻体搭配的动词联系在一起,从而达到含喻而不见喻的效果。最后,还有辞格的运用,在《东风破》中,旧地,月圆,烛火,酒,古道,琵琶,枫叶,流水,篱笆,墙,花开花谢等密集的意象堆积罗列在一起,间接抒情,营造意境,同样给欣赏者以曼妙的感受,取得了其他修辞所不能缔造的艺术效果与感染力。

方文山还常用古代构造诗词的方法———“以形写神”来创作歌词,在追求逼真的现实形象的同时,也很重视对其内在精神气质的传达,他的歌词创作透露着一种民族气质,非常符合中国人注重艺术“神韵”的审美追求。试品方文山的《青花瓷》

青花瓷

作词:方文山作曲:周杰伦

演唱:周杰伦

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

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

冉冉檀香透过窗心事我了然

宣纸上走笔至此搁一半

釉色渲染仕女图韵味被私藏

而你嫣然的一笑如含苞待放

你的美一缕飘散

去到我去不了的地方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

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

在瓶底书刻隶仿前朝的飘逸

就当我为遇见你伏笔.......

“不同于西方民族的男性化性格,使他们的审美以感情的奔放,宣泄为动人;东方民族的女性化性格,使他们的审美以感情的细腻,含蓄的情趣为动人”这首歌词并不是简单直白的感情倾诉,而是依据中国自古以来“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审美方式,用细节描写,讲述一个男子的相思之情。如“笔锋浓转淡”“冉冉檀香”“炊烟袅袅”一些日常容易被忽略的细节,在这首歌歌词中被突显了出来,是一首将中国文化气质和现代元素完美结合的流行歌曲。

音乐文学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不同于其他艺术形式的单一形象,仅仅通过语言描绘,亦或图画勾勒,是完成不了的,它是文学形象于音乐形象的双互通,内在统一,取长补短。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完整的艺术形象,同时给人以音乐和文学的双重美感,也可以说是一种多维艺术形式。它同其他文学作品一样凭借着语言,能够独立完成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任务,所塑造的文学形象是完整的,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如果一首歌调不具备与音乐结合的音乐特性,只有文学形象是不能称之为歌词的,只能创作者完成文字部分的创作后,留与曲作家无限发展的音乐空间来进行音乐形象的塑造,并且二者能够统一地揭示主题,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音乐文学。也是歌词作为特殊的艺术形式赖以生存的根本。

(责任编辑杨建)

参考文献:

[1]庄捃华:《音乐文学概论》,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年

[2]王先霈:《流行歌曲歌词的文学性》,《文学教育(上)》2008年第3期

猜你喜欢
方文山文学创作
我们需要文学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一墙之隔》创作谈
把镜头对准自己
创作随笔
周杰伦的御用词人方文山:我的人生数学题
创作心得
我与文学三十年
马未都与方文山的“青花瓷”缘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