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臻
〔摘要〕19世纪初以至于随后的100余年为欧洲音乐史的浪漫主义时期,该时期加强了旋律的抒情性,更富有想象力,注重作曲家个人的主观感受。柴可夫斯基《六月-船歌》作品采用的典型的复三部曲式创作题材,钢琴曲中开始、中段及最后的音段部分给人的感受为体验着这超然物外的宁静感,很好地展现柴可夫斯基曲中的淡雅与细腻。
〔关键词〕《六月-船歌》柴科夫斯基艺术创作
19世纪后半期是俄罗斯文化艺术的黄金时代,美术、文学及音乐在当时启蒙思想和民主主义思想的影响下翻开了俄罗斯民族光辉的一页。柴可夫斯基所创作的《六月-船歌》出自于他的钢琴作品套曲《四季》,该曲子是其中最优美和最出名的一首,甜美温馨的旋律深受大众喜爱。除此之外,曲子在形式上紧密结合诗歌,与音乐描绘的艺术画面形成具有艺术同感的美学特质,体现浓郁的俄罗斯气息。
一、柴科夫斯基《六月-船歌》相关概述
船歌是意大利威尼斯船夫们之间广泛流传的歌曲形式,更是一种深受西方浪漫主义作曲家喜爱的音乐体裁作曲形式。该乐曲节奏形式为摇曳的三拍子,错落有致和起伏交替的强拍与弱拍逼真地再现河上游弋和摇曳的船只景象。同时也较为真切地表达作曲家游离于具体事物之外的思想感情。《船歌》独特的音乐形象和曲中优美的多声线条及丰富表现力和声有着紧密联系。创作家也曾说过,自己对意境表露的寄托和对情绪的抒发都借助音乐语言,有着独特地域风情的俄罗斯民族旋律是创造者对曲子的主要目标,目的让人联想到幽静而美丽的夜晚。此外,曲中描绘了对夏日的惋惜,并不是单纯对秋天细雨秋风进行描绘。这首曲子还有一种隐隐约约和若有若无及淡淡的忧伤,表现出整个俄罗斯民族浓郁而深厚的文化底蕴,也表现出作者柴可夫斯基独特的抒情气质,同时也很好地展现柴可夫斯基曲中的淡雅与细腻,使《六月-船歌》成为一首广为流传的钢琴曲。
二、柴科夫斯基《六月-船歌》艺术特点
1.严谨的曲式结构
优秀的作品必然有完美的艺术形式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二者的有机统一才使得艺术具有惊叹的感人魅力。柴可夫斯基在创作《六月-船歌》时采用古典主义音乐时期典型的复三部曲式结构,第一部分为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三声中部为没有再现的单二部曲式,尾声部分则加入了简单再现。纵观结构规模得知,作品第一部分的结构特征为10+10+9,充分体现了音乐美学中的“呈示-对比-再现”的基本原则。作品的三声中部为没有再现的单二部曲式,由两个平行乐句组成C乐段,作品的再现部为第一部分的简单再现,只多增加了一个陪衬的复调声部。从上述可以清晰地得知,《六月-船歌》符合复三部曲式的对称性结构特征。
2.音乐与文学的完美结合
俄罗斯文学在19世纪广为流传,一定程度上为俄罗斯的音乐发展提供了很多体裁形式、内容、人物形象及主题。35岁的柴可夫斯基在1875年应朋友请求创作了《四季》,其中六月则采用了“船歌”体裁并以《船歌》命名,俄罗斯一年中最好的季节就在6月,柴可夫斯基在这一时期的心境较好,动人的旋律就在美丽的景色中诞生,因此创作了12曲脍炙人口的曲子,所反映的俄罗斯人民当时的生活状态宛如一幅色彩缤纷的民间风俗画,其中有对大自然景色的抒写,有描述劳动的俄罗斯人民,也有单独的抒情小曲,但多数作品都十分忧郁和伤感,充分表现作者惋惜逐渐逝去的生命和青春。
三、柴科夫斯基《六月-船歌》的艺术创作风格
1.简洁性与多样性并存
柴可夫斯基的创作作品在钢琴方面多为小品,为短小的篇幅,作曲家在创作中采用单三部曲式和短小而精巧的三部曲式结构,其余曲调结构为复三部曲式。音乐作品中最常见的曲式结构之一即小型曲式的单三部曲式,该类曲式的普遍的统一性和较为完整的曲式结构使其广泛应用于各种主题,同时还运用于不同风格表现内容和不同体裁形式。如各种器乐小品中的舞曲、前奏曲和夜曲等,再如大多数歌曲和声乐作品中的咏叹调等。复三部曲式是一种较大型和有再现部的三部结构,由于增加了其结构,因而更大程度地灵活处理了材料,丰富内容,进一步推动音乐发展。柴可夫斯基在完成《四季》其余十组作品后,就差六月和十月不能激起他的创作灵感,直到最后他以著名的“水上之城”威尼斯城市中的小船作为创作背景,谱了一首人们所喜爱的浪漫抒情曲。船歌是一种包含器乐曲和声乐曲的抒情旋律,它自身属于伴奏音型歌唱形式,有着摇晃动荡的特点,和和声乐曲较为相似,常常用6/8拍子写成,是一种具有摇晃动荡的伴奏音型歌唱性的抒情旋律。《六月-船歌》采用了4/4拍子,歌曲第一部分所出现深情婉转和略带忧伤的复三部曲式浪漫的歌唱性主题,目的在于让人们从音乐中构想随着轻舟荡漾的愉悦,类似于4/4拍子追求悠闲平稳,刻画了人们幸福的感觉。
2.典型的复三部曲式
《六月-船歌》的创作题材为典型的复三部曲式,该曲式带有一定动感而又从容的音乐节奏,能较快地把听众引到碧波荡漾和有悠闲自得的船歌氛围中,之后有规则的摇桨声音从风平浪静的湖面中隐隐传来,就引出第一部分如诗歌般的音乐曲子。曲调第一部分包括俄罗斯小调的忧伤,因此呈现出抒情情绪。一路上微风拂过面颊,宁静的湖水向前流淌,种种迹象说明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感叹。在钢琴的高声部分,曲子旋律从高音调转为地音调,再伴随着低沉的钢琴音,一种淡淡的惆怅悄然而至,音色在此时也从明亮转为柔和,缠绵缱绻的感情流入了听众内心最柔软的地方。中声部分为了能确保声音的亲切和舒适感,特采用优美的和声补充及简单的伴唱旋律与高音部分相呼应。中段宽阔而舒展,明朗而肯定,静谧而忧伤的音乐凸显了该段主体,整个曲子的感情基调和音乐气氛也因此奠定,想听众展示《六月-船歌》的独特的诗意。中部音乐节奏展现淳朴欢快,人们在欢快的舞蹈氛围中谈笑风生,好似从水面溅起层层浪花,与乐曲第一部分悠闲自得和安稳宁静的氛围形成较为鲜明的对比。作者在创造这段音乐时采用了不同音型,如减七和弦琶音,平行三段及八度和弦等,使音乐发展处于平稳会中,在切分的节奏中音乐的急促制造出风起云涌的渲染效应形成风雨欲来的直观感受。柴可夫斯基在高潮的音乐部分感情基调和氛围一定程度上源自民间歌曲和舞蹈,此段所创作的音乐氛围和有着强烈生活气息和民族舞蹈特点的俄罗斯息息相关,说明柴可夫斯基的作品既有优美动听的旋律,同时还有一定的深刻性。曲子最后乐段借助不断拉长的弦音和琵琶而减弱了曲调氛围,即刻想起的轻柔音乐好似诗歌版美轮美奂的意境。此外,全曲的再现也是作品最后一部分,通过静谧的氛围,呼应乐曲开头体现平衡对称的美感,创作者在回归后借助中声部分的变化以更深层次补充了旋律,把独唱变为“二重唱”,曲子经改变后其内容相对于以往更加饱满精致,好比两个人在这二重唱中以如歌如泣的方式相互倾诉。现在的音乐和最初的静谧的音乐相比会更丰满和充实,感化听众最深处的心灵。总之,钢琴曲中开始、中段及最后的音段部分给人的感受为体验着这超然物外的宁静感,远离城市的纷扰和喧嚣,触动人心的旋律呼唤起听众内心的柔情。
3.浪漫主义与民族主义并存
欧洲音乐史的浪漫主义时期为19世纪初及随后的100余年,该时期音乐相对于18世纪至19世纪以贝多芬为代表的古典主义音乐来说在风格上又较大的差异,如音乐更富有想象力,旋律增强了抒情性,音乐家与普通观众之间因公开的音乐实践而缩短了距离,还注重作曲家个人的主观感受,为使音乐表现得更加绘声绘色而不断挖掘新的音色,结构更趋向自由,突破了完整、对称及均衡的形式限制。从柴可夫斯基的创作目的得知,他所创作的音乐最初是接受了给一首诗的配乐,当时就有文艺编辑在新创刊的音乐副刊上刊登了一首柴科夫斯基的谱曲,除了反映了当时俄罗斯的钢琴音乐发展普及化,更符合当时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特征,缩短了平民大众与高雅艺术的之间的距离。随着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以及逐渐增强的音乐色彩感,19世纪的民族主义世纪更注重民族性,那时的音乐创作题材相对于以往多选取民族历史、民族自然风和文化习俗,其音乐语言还运用民族旋律的节奏构成独特的民族风。例如本文所研究的《六月-船歌》中作者柴可夫斯基的童年经历就是他的创作灵感,自幼深受民族风情和宗教信仰影响,父母会在复活节、大斋节及圣诞节等传统节日里带着子女根据宗教习惯过节。正是因为这种文化氛围培养了柴可夫斯基热爱本民族文化的习惯,也是他接触俄罗斯早期民歌歌剧的基础。尤其随着城市音乐生活的发展,应运而生了大量生活浪漫曲,形象鲜明和旋律抒情的浪漫曲生动地表现了市民阶层的日常生活和思想感情。
结语
总而言之,柴可夫斯基的《六月-船歌》和他的《四季》钢琴套曲作品相比,并非是朗朗上口的作品,但这首作品中所涵盖的淡淡哀愁却深受人们欢迎和喜爱。通过变奏、重复、织体、对比等音乐材料发展手法形象又生动地刻画了俄罗斯人民对未来生活的积极向往,曲中又将浪漫主义与民族主义相结合散发出浓郁的俄罗斯风格,使其成为广为流传的钢琴抒情曲。
(责任编辑刘小红)
参考文献:
[1]孙如林.婉婉地诉说淡淡的忧伤———评影片《雏菊》中钢琴插曲柴可夫斯基的《六月船歌》[J].电影文学, 2008:113-113
[2]聂娜.诠释柴可夫斯基的《六月-船歌》[J].北方音乐, 2012:28-29
[3]徐程.柴可夫斯基的《六月-船歌》作品分析[J].大众文艺, 2010:14-14
[4]汪德宇.浅析柴可夫斯基《四季-六月船歌》[J].音乐大观, 2014
[5]杜林峰.《六月-船歌》作品分析[J].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10, 2:7-7
[6]向川宁.柴科夫斯基钢琴作品《六月-船歌》鉴赏[J].黄河之声, 2012:5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