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洋
【摘要】我国教育经济学学科起步较晚,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建设,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教育经济学已发展成一门具有自身特色的独立的学科,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共同发展。但是学科发展的过程中也彰显了诸多问题和不足,本文针对教育经济学学科的发展现状剖析了存在的几点问题,并提出了几点建议,主要包括:第一,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下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将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第二,积极研究高等教育对教育经济学发展的重要作用。第三,加强理论建设,营造活泼的学术氛围,培育富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经济学派。第四,开拓研究视野,建设教育经济学学科专属方法论体系。
【关键词】教育经济学 学科形成 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1-0013-03
一、 我国教育经济学学科形成背景分析
1.我国封建社会教育经济学的思想萌芽
对于教育与经济的相互作用,自古以来就有着各种各样的论述。这些丰富的教育经济思想,对于我们研究不同历史条件下教育与经济相互作用的不同特点和社会主义教育经济理论的发展过程,有非常积极的作用。教育经济既是现代科学发展的产物,又是历史上教育经济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我国自秦汉以来,教育经济思想的不断缓慢发展,儒家大师孔子提出“先富后教”和“以学求富”的思想。孟子“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司马迁认为:“巧者有余,拙者不足。”唐朝陆贽认为:“巧而能勤则丰富,拙而兼惰则窭空”。 宋代王安石变法中的教育改革明确的表明了教育的经济效用。以“经济是为学结果”、“教以济养,养以行教”为主张的颜元,作为清代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其思想的核心是继承了先要富强再谈教育的基本理论,他认为能培养出能治国之士,为天下苍生谋福寻利的人才才是办学兴教育的目标,在封建社会中他的思想无疑是教育经济思想的合成者。这些教育思想和主张,对我国的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使我国一度在较长时期内走在世界的前列。
2.近代西方社会教育经济学的学科建设
现代国际社会普遍认为,美国等西方国家最先兴起关于现代教育经济理论作为一门学科的讨论和定义。以教育经济学大师舒尔茨为代表的人力资本理论,是西方教育经济学的主要理论基础。舒尔茨认为,人力投资是西方国家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强调提高人口质量对促进社会经济增长的重大作用,把教育投资作为人力投资的主要内容,着力研究和阐述了培养人才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教育的经济价值、教育投资与教育成本的效益分析等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最突出的创新就是将人力作为一种资本引入经济的范畴。
近代社会主义阵营中也涌现了一批教育经济学方面的杰出专家,1924年,前苏联经济学家斯特鲁米林发表了《国民教育的经济意义》一文,这不仅标志着现代教育经济学研究的开端, 更体现了社会主义阵营关于教育经济学的研究态以及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下的现代教育经济学理论研究。而后,陆续出现了一些基础指导理论和创新研究方法都有较广综合性和较强科学性的教育经济学论作。特别是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下的教育与经济如何均衡合理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七十年代,筛选理论、文凭主义、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 以及一些激进的社会化理论应运而生, 从不同角度向人力资本理论提出挑战, 并从新的理论框架出发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进而极大地丰富了教育经济学的学科内容。八十年代, 虽然人力资本理论和筛选理论等之间的争论仍然没有平息, 但是关于教育内部收益率的分析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人力资本理论获得了实证结果的支持。当前,西方教育经济学越来越注重实证分析,对学校以及部门层次的微观分析更受关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对教育产生的影响的兴趣与日俱增。
3.我国教育经济学学科的建立
我国, 教育经济学这门学科的建立较晚, 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才开始这方面的系统介绍和专门研究。中国的教育经济研究人员积极借鉴国外的理论体系,在此基础上创建了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如创作了《教育经济学》专著的北京大学厉以宁教授,他在该书中系统阐述了关于教育的社会经济功能,以及智力投资对社会的经济效用。再比如华东师范大学邱渊教授的《教育经济学纲要》一书,北京师范大学的《教育经济学讲座》等著作均在学术界和社会上引起了较大反响。为我国教育经济学学科建设构建了稳固的框架结构,此后涌现出的大批专家和学者在教育经济研究领域积极探索,发表了大量的著作和大量的实证调查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教育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系统的学科展现出无限的活力。
二、当前我国教育经济学的研究的几个问题
1.教育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教育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在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研究中表现最为直接和明显。以高等教育为例,因为高等教育的经济效用较快,通过高等教育对人才的培养在短时间内就可展示出他的经济效用,而且可以给研究者提供大量的数据。通过不断的调查分析和实证分析,主要包括:对高校进行系统调查的一系列数据分析揭示了过去一个时期我国高等教育总体规模的发展走的是一条外延式的发展道路, 对现有的人力和物力资源使用不当, 因高校的规模效益低而造成了本已紧缺的高教资源的浪费,从而论证了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效益现象的存在。通过对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的研究,以大量高校经验数据为依据, 建立了包含学校产出、效率指标为内容的多参数拨款公式, 对如何公平、透明、有效地分配高教资源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等。
以上这些分析,肯定了高等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巨大的积极作用。对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国际比较,探讨了高等教育与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对高等教育与就业、经济增长率、资源利用率、实际收入水平和收入分配结构等方面的关系进行了论证。这些研究使得对于高等教育在经济发展中作用的论证不再单单是种理论研究, 而发展为有丰富内容的、有大量例证的、有说服力的论点。高等教育投资是生产性投资的论点在以上多种论证的基础上逐步被确立,进而,教育投资是非生产性投资的传统观点从根本被推翻。在此基础之上,关于国民生产总值中教育投资的黄金配比问题的探讨, 得出了想要国民生产总值增长必然加大教育投资的结论,教育投资对于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endprint
2.社会资本理论对教育经济学中关于经济增长的阐释
社会资本理论与教育经济学的发展的息息相关,在现代人力资源观要求教育经济的研究中应注意社会资本的作用。在研究中,借鉴社会资本理论对人际关系、社团组织、网络沟通以及规范契约等的研究,在教育经济学研究中,教育对经济的影响同样也会因为教育对人际关系、各种组织、网络应用等的影响而对经济产生影响。所以,教育会促进社会资本增长,社会资本增长促进经济增长的规律,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首先,人际关系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当今社会经济环境下,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经济的全球化,构建人际关系的目的性会更强,更具有浓厚的投资色彩。因为在市场经济下,各市场参与者都希望实现自我利益的最大化。因而与各利益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就可以促成交易与合作,降低交易成本,减少交风险。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而形成。社会资本理论正是吸收了组织行为形成社资本的观点,通过各利益主体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能更好地促进经济的增长。
其次,群体效应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教育通过促进协同效应而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群体协同效应是指群体的工作效果不等于个体工作效果之和,可能大于个体工作之和,可能小于个体工作之和。教育可以使群体尽可能避免社会惰化效应而增长促进效应,从而促进经济发展。
最后,网络时代开创新的沟通桥梁、提高了人力资本收益,从而促进经济的增长。现实教育的基础上,通过网络教育和网络沟通,学校、家庭和社区网络有意识的建设人际交流关系网,使虚拟网络交流和现实社会交流相结合。通过这种方式,使人们能及时地抓住机会,个人的人力资本才能有效地产生收益。未来的环境多变,组织也具有多边性,人们不断地在虚拟的环境与现实的环境中交替寻找机会,才能在竞争中占据主动,虚拟的人际关系也是寻找机会和及时把握机会的重要保证。
3.教育经济学研究中存在的缺陷
教育经济学作为教育学和经济学的融合学科、分支学科,从两个学科分别来看都比较重视研究过程中的实证研究,教育经济学也不例外的采取文献分析法、对比分析法、统计研究法、定性分析法和调查分析法等研究方法运用于一般研究中,不仅如此,现今有部分青年研究者以经济学计量模型为基准,对教育经济学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实证研究。然而,综合而言,我国教育经济学研究方法仍不具备科学的体系及完善的应用方法。从研究方法来说,我国的研究者主要是运用现成的或略有修改的经济模型进行统计分析和实证分析;从研究数据来说,我国的研究只是简单的输入教育调查统计数据,然后对国外教育经济模型做单一的验证就得出相关结论。在选题意义不明确,课题设计无逻辑,研究步骤不清晰,理论和实践关系无联系的情况下,这样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数据对教育经济大环境有无适应需求,对教育经济学科的问题研究有无使用价值都缺乏系统的科学的论证。
同时,类似于研究方法上出现的问题也表现在研究内容,研究性质和研究主体上。具体表现为: 研究内容较为重视微观和中观研究,而对重大实践问题缺少前瞻性探索。研究性质比较重视实践研究,而对学科基本理论的创新性研究不足。研究主体队伍层次不断提升,而专业研究队伍的培养仍待加强。
三、 关于我国教育经济学学科发展的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经济学从无到有,逐步建立了自己的学术组织,设立了一批研究生学位授权点,培养了一批专业研究人员,不少研究成果也在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为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各个领域风起云涌,日新月异,我国教育经济学应不断掌握最新的国际和国内形势,不断发展进步,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其中,应更加关注教育经济领域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不断加强学科自身建设、提高理论研究水平,以在国家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在此,对我国教育学学科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1.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下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将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探讨和研究知识经济兴起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以及主要影响因素主要。一方面,探讨知识经济的内涵和本质特征。另一方面,探讨知识经济时代的教育尤其是具有非凡使命和特殊贡献力的高等教育学, 必然会极大地丰富和促进教育经济学学科的理论建设。靠投资和就业增加经济增长的方式已然是会成为过去式的经济增长方式,依靠技术和知识的投入才是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虽然作为生产要素之一的知识可以通过改变生产函数本身来影响经济发展的,但是将知识内化进入生产函数从而影响经济发展具有相当大的难度。为了全面了解知识经济, 需要在传统的经济概念和研究方法之外有所突破。
教育经济学研究的过程中,应积极采用实证研究的分析手段, 研究知识经济在国外和我国发展的现状, 对我国知识经济的现状进行宏观测度并与其他国家进行比较分析, 将是一个十分有趣的课题。对知识经济这样一种还处于前期发展的经济形态, 尚没有完整的理论体系, 对它的研究存在着一些先天的障碍。
2.积极研究高等教育对教育经济学发展的重要作用
首先,进一步深入探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高等教育的运行机制。我国经历了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巨大变革,经济体制变革带来了教育体制变革,教育体制的转换直接造成传统的计划经济价值观念的摧毁,我国的特殊国情为研究教育经济学的学者们提供了一个中国独有的不可复制的实验场地。在这样独有的基础条件下,我国教育经济学研究工作者应努力从改革的实践中发掘出对教育经济学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理论资料和普遍实践经验的资料,最终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经济学说。
其次,高等教育财政是教育经济分析的一个重要领域, 它既有研究的理论价值, 也可以为政策制定提供必需的实证分析。研究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可能; 研究高等教育成本补偿的程度和速度、管理方法和成本;研究如何将教育经费以符合效率、公平的原则分配到各教育机构;研究在对高等教育进行成本补偿的同时, 如何进行高等教育机会的再分配、如何建立和完善学生资助系统,以充分体现受教育机会平等等, 是迫切需要人们关注的研究领域。endprint
最后,随着我国高等院校招生和收费制度的改革,高等教育的总体规模将更加受到个人教育需求的支配, 而这种需求同时又与劳动力市场就业前景紧密相联。教育经济学可以对未来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和需要进行一些有益的前瞻性的分析, 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以及各种科类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可替代性进行探讨。我们不能仅仅把注意力放在教育规模的扩大和教育投资的增加上, 而进一步研究合理的教育投资结构以及有利于教育投资发挥作用的社会环境因素之间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3.加强理论建设,营造活泼的学术氛围,培育富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经济学派
改革开放30余年以来,我国教育经济学通过不断深化发展,学科建设取得了明显成就。但由于我国国家建设时期的特殊历史原因,我国的教育经济学存在理论体系发展缓慢,理论内容自创性不高,理论结构重复性强,理论框架受限制成都高等问题。其中,我国教育经济学理论内容中有大量是从西方发达国家教育经济理论学习而来,我国教育经济框架构建中对教育经济领域热点问题的阐述和说明都比较浅显而且受国外教育经济学体系束缚较深,总体来说关于教育经济学的原创性研究深度缺乏且理论创新贫乏。改革开放后我国陆续出版的教育经济学相关著作,内容均在伯仲之间,研究者个人独到的教育经济观点严重缺乏,量与质的比例严重失衡即只见凉的增长不见质的飞越。
以上存在的诸多问题导致了我国没有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教育经济学理论学派,缺乏学派意识。古有百家争鸣,现代的研究缺少的就是大胆独创,敢于挑战权威,敢于创新的闯劲。没有学派意识便没有真正的学术争鸣与创新,也就很难使一个学科真正成熟,伟大的思想只能在各种学派的争论与实践中产生。九十年代以来,我国教育经济学领域逐渐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学术影响的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以我国几大教育部直属的师范院校等为代表的一批高校逐渐涌现出来。作为一个教育大国,我国不仅缺少真正的教育经济学家而且缺乏在世界教育经济学界的话语权,这都和我国没有原创性创新性教育经济学理论息息相关。由此可见,中国教育经济学的发展,必通过鼓励学界百花齐放各抒己见,为培育一批具有坚定学术信念,并具有中国梦的学术团队提供自由宽松的学术环境,让他们的思想在不断碰撞、共鸣中推动教育经济学科向前发展。因此,只有加强教育经济学基本理论体系方面的深入研究, 系统梳理教育经济学相关理论,深入总结学科建设的经验和问题, 不断进行理论创新才能成功建设中国特色的教育经济学理论体系,引领学科走向成熟。
4.开拓研究视野,建设教育经济学学科专属方法论体系
我国教育经济学研究应该不断拓展视野,从教育与经济发展视角入手,坚持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致力于回答和解释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重大经济现象和准经济现象问题。学科研究应实现由过去从单一的国内宏观层面研究转向中观层面的省际或区域研究,再由中观层面研究转向微观层面的学校运行管理方向研究。从教育经济学角度来说研究转向微观问题有助于理论联系实际,并且能解决部分新时期的教育难点,为教育政策的发展方向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为宏观问题研究提供真实完善的实践依据。
这就引出了研究方法的问题,无论是宏观还是微观研究都需要用方法论体系作为支撑。教育经济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从其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来看,教育经济学既要运用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研究教育领域的有关问题,又要运用教育科学理论和方法来研究经济发展中的教育问题,这两种性质截然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在教育经济学研究中发挥着同样重要作用。但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教育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绝不能是其他学科研究方法的简单移植和合并,在运用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时,应实际地考虑教育经济活动的特殊性,同时针对研究的具体问题,采用的方法也应因地制宜,灵活变通。历史证明,任何学科的发展都有其独特的方法论体系。同样,我国教育经济学学科要蓬勃发展,就必须形成自身独特的研究方法论体系。
参考文献:
[1] 贾云鹏, 范先佐. 教育经济学研究:回顾、反思及建议——文献分析的视角 [J]. 教育研究, 2014,(2).
[2] 李晶晶. 当代教育经济学研究现状浅析[J]. 改革与开放 , 2010,(04).
[3] 李星云. 我国教育经济学研究的回顾与分析[J].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4,(06).
[4]马永霞. 教育经济学理论基础的拓展——从人力资本理论到新制度经济学[J]. 教育与经济 , 2004,(02).
[5] 王坤庆, 徐文. 一部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经济学——评范先佐教授著《教育经济学》[J]. 中国大学教学 , 2003,(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