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发展的思考

2015-12-01 02:54:03陈慧燕
创新科技 2015年8期
关键词:消费信贷信用商业银行

陈慧燕

(郑州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 河南 郑州450001)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消费信贷对于启动消费品市场、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但凡事有利有弊,我们应发现消费信贷的急速发展在为社会带来正能量的同时也蕴藏着巨大的风险。

1 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的发展历程

1.1 初步发展阶段

从1978年到20世纪90年代,是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的初步发展阶段。1978年后,伴随着改革的深化,房产、医疗等大额支出项目不再实行公费制,居民一次性支出大大增加了,使得很多居民出现了暂时性的货币短缺,产生了消费信贷的需求。但这个时期消费信贷主要在住房这一很小的范围内发展[1]。

1.2 快速发展阶段

20世纪90年代后期到现在,是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的快速发展阶段。1998年以后,国内经济面临着两个困境:一是国际金融危机之后,需通过消费拉动经济;二是伴随着国内生产力的提升,需扩大消费缓解供求矛盾。为解决问题,从九届人大二次会议开始,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提出要加快发展消费信贷,各商业银行接连不断的推出住房消费贷、汽车消费贷、耐用消费品贷、高等教育助学贷、旅游消费贷、信用卡等多种消费信贷品种,消费信贷呈现了高速发展的态势。

2 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的发展现状

2.1 消费信贷规模增长迅速

1997年以来,中国的消费信贷市场获得了巨大的发展[2]。截至2012年末,中国人民银行所统计的全国消费信贷余额已达到10.44万亿元,比1997年末增长了600倍左右,消费信贷占金融机构信贷余额比例达到16.42%。所占贷款比例也从1997年只占信贷总量的0.23%发展到了2010年的15.66%。

2.2 消费信贷结构多元化

消费信贷的结构实现了多元化发展。在贷款品种方面从原有的住房扩展到汽车、助学、医疗、旅游、耐用品和信用卡等多个领域;在期限方面也实现了从1年以内的短期拓展到30年以内的中长期;同时从贷款保证方式方面,保险贷款合作方式也有了有较大幅度上升。

2.3 消费信贷发展不均衡

一是结构发展不均衡。在贷款品种方面,住房信贷一直居于主导地位。二是区域发展不均衡。消费信贷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主要体现在东部与西部之间、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之间、垄断行业与竞争行业之间、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从业人员之间。

2.4 消费信贷对经济的影响还有待加强

在经济发达国家,金融机构消费贷款占全部贷款的比例平均为30%~50%,其中,美国为70%左右,德国为60%左右,而我国,在2013年末,消费信贷占全部贷款的比例仅为18.05%。

3 商业银行消费信贷发展的制约因素

3.1 信用制度对于消费信贷发展的制约

我国信用制度尚不健全,有统计表明,我国每年因失信行为造成的经济损失近6 000亿元[3]。其一,信用信息采集、使用的非市场化。在我国人民银行个人征信系统提供的个人信息只有贷款信息和信用卡信息,信息质量和时效性完全取决于报送信息的银行。其二,信用信息采集面狭窄。在西方发达国家,存在大量的个人资信调查与评估机构为开展个人消费贷款业务提供支持,而我国,受限于信用体系,信用信息的采集主体仅限于商业银行。其三,信用评级制度没有建立。目前,人民银行的信用数据库只是单纯地将客户信用信息罗利,并没有建立完善的信用评级体系和打分机制,使得同一客户在不同的商业银行申请消费信贷时,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3.2 法律制度建设落后,影响了商业银行消费信贷发展

一是影响信用体系建设。目前,人民银行在征信中所具体依据的是其颁布的《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暂行办法》,该办法明确了个人数据库的性质,对个人信用信息的保密原则以及采集方法。而我国《商业银行法》明确规定了商业银行对客户的保密义务,这使得商业银行向人行开放信用信息数据的范围及操作方式均存在一定的局限。二是影响了贷款抵押物的处理。目前,商业银行绝大部分的消费信贷仍然是需要抵押物的,如房产贷款。从国际情况来看,一旦借款人出现贷款违约,抵押物被封存拍卖是一个正常程序的履行。而在我国实践中,司法机关处理抵押房屋时,为保证抵押人的居住权而忽视抵押权人的抵押权等现象严重。此外,我国担保机构缺乏,《担保法》中多涉及公司贷款的担保行为,应用于消费信贷业务则操作性不强。三是影响了贷款资产证券化等规避风险手段的开展。目前,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进展缓慢,阻碍了商业银行风险的规避。

4 促进商业银行消费信贷发展的途径

4.1 完善信用体系

完善、有效的信用体系,将极大地降低商业银行的运营风险,提升社会的信用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因此,完善信用体系的意义重大。完善信用体系采取的措施:

4.1.1 以市场化方式运作信用信息。一是采取有偿方式调动信用信息主体的积极性。信用信息作为一种资源,理应具有一定的货币价值,信用信息的汇集者及使用者均应就信用信息的供给及使用定义价格,调动参与方的积极性,扩大市场方式对于信用信息的调节。二是引入更多参与主体。只有参与者众多才可以活跃市场,同时,参与者的众多意味着诚信意识被普遍接受,会极大地调动整个社会对于信用的重视程度,提升信用违规的成本,加大对于信用违规的处罚力度。

4.1.2 拓宽信用信息征集渠道。完善信用体系的首要目标就是拓宽信用信息的征集渠道,将银行、金融公司、小贷、典当、担保、租赁等金融机构的信用信息与司法、税务的信用信息结合。

4.1.3 建立统一的信用评分机制。建立统一的信用评分机制,既有利于商业银行进行业务操作,也使得个体有效的了解自身的信用等级,方便信用申请。

4.1.4 建立健全信用惩罚通报机制。在建立信用数据库时,最为基本的应当就被记录个体的联系方式和地址进行记录,方便将其个人的不良记录进行通报。期五,健全个人失信惩戒制度。对于有违约行为的个体,应实行全社会共同监督,联合制裁的措施,提高违约者的成本,促进全社会信用观念的提高。

4.2 完善法律体系

良好的法律环境是消费信用顺利健康发展的保证,这方面可以多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目前,我国需在以下方面对法律法规开展工作:一是修改现行法律法规,保障信用体系建立。二是建立层次性的法律体系,促进消费信贷发展。立法机关应进一步健全消费信贷的法律体系,实现消费信贷的契约化、规范化,确保商业银行和借款人之间的信用履约关系能够得到法律的充分保护,以保障消费信贷业务的顺利开展。

5 结语

在现行的市场经济体制下,保障市场主体和市场行为的有序运营,必须依靠制度的建立。消费信贷发展的实践已经告诉我们:消费信贷要发展必须着力保障制度的运行和实施;宏观的制度构建主要是指信用体系的构建以及相关法律法规体系的构建;信用体系的构建要着重保障信用信息征集的广泛性、完善性、市场性和使用的统一性;法律法规体系的构建要强调及时性、完善性和层次性。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将进一步保障消费信贷的发展,这既符合国家经济发展的要求也符合商业银行自身利益的诉求。

[1] 赵鹏飞.中国个人消费信用风险管理制度建设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2] 陈刚.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度量与评估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

[3] 李俊丽.中国个人征信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消费信贷信用商业银行
后疫情时代个人消费信贷对消费结构的影响研究
商展经济(2022年17期)2022-09-14 14:31:00
消费信贷对江苏省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基于期限结构视角
为食品安全加把“信用锁”
商业银行资金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信用收缩是否结束
中国外汇(2019年9期)2019-07-13 05:46:30
消费信贷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消费导刊(2018年23期)2018-07-14 14:37:35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消费导刊(2017年20期)2018-01-03 06:27:21
信用中国网
信用消费有多爽?
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