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建设宜居城市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2015-12-01 06:36王培训石燕范静
中国国情国力 2015年1期
关键词:建设

◎ 文/王培训 石燕 范静

美丽中国MEILIZHONGGUO

北京建设宜居城市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 文/王培训 石燕 范静

经过多年快速发展,北京已成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但人口过快增长、大气污染、交通拥堵等城市治理方面的痼疾顽症,影响了首都城市形象、功能发挥和群众生活,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摆在北京面前的重大课题。

宜居北京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1.社会资源供给不足,分布不均

(1)教育资源相对充足,结构性问题较为明显。北京市教育资源比较丰富,但存在一些结构性问题。其一,郊区教学质量较差,教育资源分布不合理,教育资源分配缺乏公平性。其二,学龄儿童入园难入园贵,学前教育资源不足,政府对幼儿教育扶持力度有待提高。其三,外来人口比例不断扩大,外来人口子女受教育难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一些打工子弟学校办学条件简陋,流动儿童难以得到正规教育,对社会安定和儿童身心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2)医疗设施供不应求,社区医院方便性未能显现。其一,大医院看病挂号难,就医及时性不能保证,资源少、收费贵。其二,社区医院站点少、药品不全、方便性大打折扣、医疗条件相对落后。

(3)老龄化问题严峻,独居老人养老难。北京市独生子女家庭居多,户籍人口老龄化远超全国均值,“空巢老人”养老难问题逐步凸显。其一,市区养老院、老年公寓供不应求,收费昂贵。其二,多数老人独居,缺乏娱乐活动场所,引发“空巢综合征”,对老人的人文关怀尚显不足。其三,受计划生育政策后续效应持续影响,老龄化现象突出,很多中年人需要承担每月住房贷款、子女教育支出和老人医疗费用,无力顾及老人养老费用与精神慰藉,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令养老问题更为严峻。

(4)住房价格居高不下,低收入群体买房难。虽然政府已出台多项政策,严格控制二套房,为无房者提供政策性住房,但数量杯水车薪,且摇号排队时间过长,难以满足低收入群体的基本住房需求。

(5)就业形势严峻,低学历人群就业困难。北京市高校云集,高学历人群占比大,专科等低学历人群就业难,随着经济发展步入调整期,就业岗位供给量减少,与毕业生数量不匹配,岗位供需不平衡,大学生待业现象严重。

2.城市规划尚有不足,老城改造问题突出

(1)旧小区改造复杂,“城中村”影响市貌。北京历史悠久,老城区布局错综复杂,人口众多。以天安门为中心的二环内分布着很多年代久远的居民区,这些区域配套设施不完善,私搭乱建现象严重,“城中村”改造实操阻力较大,且存在很多安全隐患,严重影响城区市容市貌。由于城六区(东城、西城、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建筑密度大、格局复杂、地价昂贵,拆迁改造存在很大困难,因此如何合理规划老城区布局、改善居民居住条件是一个急需解决的棘手问题。

(2)城市建筑密度大,区域功能相对集中。其一,以金融街、CBD商业区为代表的产业办公区和以天通苑、回龙观为代表的居住区相对集中,“郊区买房、市区上班”的格局造成上下班交通拥堵,增加了居民出行的时间成本,导致交通压力增大。其二,高层建筑的建筑密度和容积率过高,公共绿地和公共活动空间占地比例不足,阻隔了原有通风走廊,城市热岛效应加重,居民住宅区日照不足,城市美观协调也受到影响,如何协调高建筑密度和土地资源短缺问题是北京市城市规划中的一项艰巨任务。

3.生态环境建设任重道远,居住区环境有待改善

(1)空气质量改善任务紧迫,关注度居首位。北京市人口密度大,现代化程度高,环境承载力相对较弱,改善环境成为居民与政府共同关注的问题。近年来,北京市采取了多项措施,控制机动车污染,深化工业污染治理,不断推进新能源建设,建设城市绿化屏障等,但空气质量改善非一朝一夕之事,治理空气污染、建设生态文明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任务,也是建设宜居城市的必经之路。

(2)居住区管理难度大,环境卫生难以保证。由于社区管理力度不足,缺乏惩处措施,小区环境存在诸多问题,如垃圾随处堆放且处理不及时、小广告和地摊烧烤泛滥、人宠矛盾日益突出等,这些问题难以形成统一的管理制度,由此引发大量民事纠纷,影响社会和谐。

4.人口密度较大、增速过快,造成诸多社会问题

截至2013年底,北京市常住人口总量为2114.8万人,其中常住外来人口为802.7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例达38%,人口密度为1289人/平方公里。近年来,北京外来人口数量急剧增加,外来人口对北京城市建设和发展的积极作用和影响不言而喻,但增速过快、结构失衡和管理失控等原因造成多方面问题。

(1)人口密度大使得各项人均资源使用量变小,如人均拥有道路面积、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等,群众满意度较低。

(2)人口过快增长加重了教育、医疗、就业等问题,引发了诸如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环境质量下降、治安状况恶化、城市管理难度加大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已经成为影响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因素,同时成为困扰北京建设宜居城市的重大难题之一。

5.食品、交通安全等问题频现,公共安全让人忧

(1)食品安全问题种类多、范围广、危害大,值得引起广泛重视。食品安全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其一,问题食品涉及的范围广,不仅是主副食品,还有水果、酒类、奶制品、炒货食品等均包括在内。其二,问题食品的危害程度深,各种化学品的残留、毒害,已从食品外部侵入到食品内部。其三,制毒制劣手段越来越多样、手法越来越隐蔽,这些问题的出现都导致了居民对食品安全信心不足,满意度大大降低。

(2)道路设计、安全意识与监管处罚不足,共同引发交通安全问题。北京的现实情况是居住人口多,车辆多,人均道路面积小,发生交通事故的可能性较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其一,目前国内的交通安全研究主要集中于人、车、路、交通管理、自然和社会环境等方面,对道路设计的安全性考虑较少。其二,行人、机动车和非机动车驾驶者交通安全意识比较淡薄,存在较多交通违章行为。其三,交通监管力度不够,应急救援体系不完善、事故快速处理能力不强。

(3)治安状况仍待改善,突发事件、恶性案件时有发生。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治安问题历来被北京警方列为维护首都稳定的关键所在。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北京的治安状况并不能令人满意,而且突发事件、恶性案件时有发生。尤其社区中发生的抢劫、入室盗窃案件对居民心理影响较大,致使居民宜居满意度降低。

北京市建设宜居城市的对策建议

1. 科学规划城市布局,建设功能完善新郊区和独具特色老城区

(1)郊区建设要以完善功能为主要目标。其一,不断加快完善郊区的各类设施建设,加大对郊区招商引资扶持力度,合理搭配基础设施、住宅和企事业单位比例。其二,依托道路网络建设不连续的区域组团,形成各郊区经济中心,区域间留存足够绿色生态空间,起到净化空气和提供居民活动场所的作用。其三,由政府建设开发机构统一进行郊区规划设计,设施、住宅与产业区齐头并进,建成后引进市场化运作方式,促进区域产业发展。其四,综合开发土地资源,保护森林绿地资源,注重建筑美感和市容市貌,从整体上将郊区发展为功能完善、相对集约、环境优美的郊区新城。其五,引导城区人口向郊区流动、缓解市区郊区之间的交通压力、真正提高生活在郊区市民的幸福感。

(2)老城区改造应当以保护、修复、再开发为主。其一,促进城区大型企业和某些部门向郊区搬迁,如软件基地、研发中心等占地较大、相对独立的部门,适时引入大型企业整体搬迁。其二,政府直接参与,制定与旧城改造、拆迁有关的法律法规,明确补贴标准及纠纷处理方法。其三,旧城规划前做好调查研究工作,二环以内有特色的胡同修缮为居民区与民俗旅游并重的步行街。

2.以民生为中心,建立覆盖全面的设施体系和健康的社区环境

(1)健全卫生医疗体系,提高社区医院覆盖率。其一,关注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现状,提高医保报销比例和范围,加大药品质量监督管理惩处力度,真正将医保政策的惠民效果落到实处。其二,加强社区医院建设,形成以社区为中心、半径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的社区医院网络体系,提高社区医院覆盖率。其三,加大投入,改善卫生条件、增加药品种类,尤其要加大对农村乡镇社区医院建设的扶持力度,改善农村落后的卫生医疗状况。

(2)全程监管食品生产过程,加强立法遏制非法行为。其一,从源头抓起,派驻专家进驻养殖场和食品生产企业,实现全程监控,杜绝有害食品流入市场。其二,加强公民食品安全意识,设置多种举报途径,让违法商家无处藏身。其三,完善食品法律制度,防止出现监管真空地带,严惩违法者,发挥法律的震慑和惩罚作用。其四,紧急召回有害食品,对发现的有安全问题的食品,设立自愿召回和强制召回制度,守住食品安全的第一道屏障。

(3)营造和谐人文环境,彰显北京历史特色。精神文明是一个城市的软实力,体现了城市的人文素养和文化内涵。在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其一,要保证城市软实力建设所需的硬件水平,加大教育投入、提高师资力量、建设图书馆和博物馆等文化活动场所。其二,通过宣传、展示、评比等活动增加青年人学习传统文化、了解城市历史的机会,保存城市韵味和城市活力;通过以社区为单位组织老年人文化艺术活动,创新促进老人身心健康、展现社会人文关怀的途径。

(4)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解决中低收入者住房问题。其一,增加廉租房、公租房供应,这是针对无收入者或收入微薄群体实施的救济措施,是住房保障的底线。其二,扩大政策性资金的投入,向符合条件群体提供低于市场利率的购房贷款。其三,政府直接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提高供应量,引导房地产市场需求转向保障性住房。

3.全民参与,大力整治空气污染,改善交通拥堵

(1)控制源头、加强监管、做好宣传,改善空气质量。其一,在控制污染源头方面,要加强高排放工业企业监管力度,在现有废气处理技术上不断提高标准;鼓励居民健康出行,建设一定数量自行车道、步行街,强化全民环保意识;开发新能源技术,对新能源交通工具使用者提供优惠政策;设置车辆环保标准,减免低排放量车辆购买税费等。其二,在完善治理方法方面,要加强监测、完善立法、加大执法力度,严惩排放不合格企业;加强城区绿化和城外围绿化,对破坏绿化带的行为进行处罚,以企业认领和政府保护结合的方式增强全民保护植被的意识。

(2)从严管理、相互监督、提高意识,解决交通拥堵。其一,实施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提高公共交通出行分担比率,优化换乘中心功能和布局,提高出行效率。其二,政府出资支持油品升级技术研发,提高炼油企业改进技术的积极性,在提高汽车排放标准的同时,保证用油品质。其三,投放机动车尾气监测车辆进行实时监测,对超标车辆要求整改,直到整改达到标准才可上路。其四,二环内道路禁止长时间停车,将二环内设为“环保区域”,尾气超标车辆不得驶入。其五,逐步完善城市电动车系统,设置足够的充电装置,实行电动车优先上号政策,鼓励短途电动汽车出行。其六,发挥群众力量,鼓励市民互相监督,在各路段张贴举报电话、网址,实现手机直接上传违章图片证据,让遵守交通规则、文明出行的理念深入人心。

■ 编辑:云霞

*本文系北京政府统计系统科研立项课题《北京市建设宜居城市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北京市门头沟区统计局)

猜你喜欢
建设
加强自身建设 增强工作实效
走好关键“五步” 加强自身建设
在推进“两个机关”建设中践行新使命
强化使命担当 建设“两个机关”
抓好“五化”建设 促进代表履职
规范组织建设强化为民服务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党的政治建设怎么抓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