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建设ZHENGZHIJIANSHE
树立全面友好的新人口政策观
◎ 文/穆光宗
2014年2月,“单独两孩”新政在各地陆续启动。这标志着我国着手树立全面友好的新人口政策观。长达34年强制性计划生育实践,使我国人口规模和结构发生了历史性巨变,进入总和生育率低于1.3的超低生育率人口新时代。这迫切需要国家在以人为本、人口平衡、人口安全以及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价值的科学大人口观指引下进行一次人口政策评估。
人口是社会生活的主体、社会生存的基础、社会发展的动力。人口不等于人数,人数是人口的“外衣”,将人口问题等同于数量问题的看法是表象之见。人口的属性包括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从而触及了核心的人权、人道和人文问题。
1.从问题的起源来说,人口问题的实质是需求问题;从问题的解决来说,人口问题的本质是发展问题
人口问题可外观也可内观,既有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关系问题,也有人口分量的关系问题。人口数量或者说规模效应对外表现为乘数效应(如同类需求水平假定下人口压力的放大)、除数效应或者说人均效应(如人均GDP等人口经济指标)、集聚效应(如人口城镇化、人口集中化甚至出现人口拥堵、过度城市化问题),概要说,就是人口变化对外部环境的影响。人口数量或者说规模效应对内表现为亚人口或者分人口的结构和关系问题,以及功能和作用问题,如男女、老少人口比例是否平衡问题,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双高的“高端人口”和从事第三产业服务性工作的“低端人口”的依存关系问题。
从综合角度看,人口存在着一个内外两重生态的平衡和演化问题,提出“人口生态”新概念将刷新“内人口观”和“外人口观”。如果说人口数量是人口的“皮肉”,那么人口结构就是人口的“骨架”,而生育、迁徙和死亡则是人口变动新陈代谢的造血机制。人口数量类似人口的“冰山一角”,而深层次的人口结构和人口关系则是人口淹没在海平面下的“沉默冰山”,具有基础性地位和决定性作用,更有容易被人忽视的隐蔽性力量。
2.人口平衡规律必须得到尊重和遵循
人口发展需要平衡、协调地运行,人口平衡规律的实质是人口的人性需求相互得到满足,在平衡的生态中相互依存,和谐共生。然而,出生人口性别比的长期失调和严重偏高,以及人口少子化和老年长寿化夹击下的“过度老龄化”导致代际人口支持失衡问题,从根本上违背了人口平衡规律,带来十分复杂、影响深远的性别年龄结构失衡、断裂以及人口内爆问题,即人口关系恶化和弱化问题。
3.树立科学的“大人口观”理念
“大人口观”是指不局限于表面、单一的人口数量观,而是既要外观人口之量变,更要内观人口之质变,在人口问题观的指引下,确立科学的人口治理观,树立以人为本即以人权、人道、人文为核心、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中心,维护人口生态的有机平衡和人口发展的战略安全(需要人口储备来保障),提倡人口治理的自然生态主义和社会保护主义,从而实现人口的长期均衡协调发展和国家长治久安。
1.社会层面面临政策性人口风险
(1)1980年9月25日中共中央《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简称《公开信》)提出,为了将20世纪末的人口控制在12亿以内,向全国人民发出号召,提倡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孩子。后来演变为强制性的“独生子女政策”。在片面的人口数量观、人口过剩观、人口控制观的导引下,独生子女政策持续减少着我国最有优势的人口资产,即近减少儿人口,远减劳动人口(生产性和服务性)、女性人口、养老人口和兵源人口,从而进一步加剧了逐渐积累起来的人口亏损、人口失衡和人口衰败现象。
(2)低生育目标的实现并不意味着人口问题的解决,相反地,由于违背人口规律、偏离人文关怀、缺乏远见卓识的工具主义的人口治理方式将我国带入了一个人口学意义上的风险社会。强制性的持续低生育率人为制造了一系列政策性人口问题。表现在:从人口数量问题向人口结构和关系问题演化;从人口增长过快问题向生育率过低问题演化;从人口过多问题向年轻人口亏损问题演化;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人口就业和生存压力问题向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口过度集聚问题演化;从体制性人口问题向政策性人口问题演化等。
2.家庭层面面临生态结构失衡风险
包括失独或者夭折风险(惟一性风险)、伤病残风险、成才风险、养老风险、孤独终老的风险等。
3.人口结构层面面临战略储备人口不足风险
1982年,我国少儿人口占33.60%,老年人口占4.9%;2010年,少儿人口占16.60%,老年人口占8.87%。2010年同1982年比较,少儿人口比重下降了17个百分点,老年人口比重上升了3.97个百分点。少子化以惊人的速度超过了老龄化,说明我国人口发展的潜力被大大削弱,无论从宏观还是微观看,年轻人口的战略储备都日趋不足,“人口亏损”日甚一日。预计到2050年,少儿人口占比将持续下降到11.4%,老年人口比重则上升到28%左右。一胎化政策下出现的倒金字塔型的“少子老龄化”问题将长期困扰我国社会。
4.经济转型层面面临社会治理风险
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这一效率与效益取向的经济转型给家庭养老带来冲击。
(1)孝亲敬老风尚大幅削弱。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度发展,社会上滋生并蔓延了拜金主义、物质主义、享乐主义、消费主义和个人主义思潮,孝道受到极大冲击,孝亲敬老的风尚已远非过去那般淳厚。
(2)老年空巢化日趋严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导致很多老年空巢家庭出现。1982-2010年间,我国流动人口增加了30多倍,从657万增加到22142万,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从0.6%上升到16.6%;与此同时,65岁及以上老年夫妇核心家庭和老年单人户合计比例城市从1982年的24.63%上升到2010年的46.41%,农村则从25.91%上升至39.08%,老年空巢化城乡趋同。老人大面积被边缘化,对政府社会治理能力提出了严峻考验。
近两年,中央在“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基础上提出“实现适度低生育水平”,这无疑是值得肯定的一个进步,从人口学理论分析,适度、理想的低生育率可称为“近更替水平”,也就是总和生育率在1.8-2.5左右,围绕更替水平波动,利于人口的协调、持续发展。 “近更替水平生育率”是人口生育政策改革的目标。
1.政策层面,近更替水平生育率需要两个计划结合起来考虑
一方面是家庭的生育与发展计划,另一方面是社会的服务与保障计划。通俗地说,既要承认生育自主自由的决策是个人和家庭的私权、天赋人权和自然权利,又要明确保护生育权利、维护人口平衡、促进人口优化是政府的使命。
2.在理论上,新人口政策需要5个维度的演进
人口新政的改革方向是从“人口控制”到“人口优化”,包括5个维度的演进,即从“以数为本”到“以人为本”,从“计划生育”到“家庭计划”,从“强制独生”到“适度生育”,从“人口失衡”到“人口平衡”,从“人口亏损”到“人口储备”。
3.在策略上,可小步快进
考虑到社会心理承受力问题,要本着总体稳定、城乡统筹、分类指导、统筹协调的原则完善生育政策,即先全面放开,再鼓励二胎以上的生育。
■ 编辑:王慧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