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点评:基于需求因材巧结对 智慧共振师徒获双赢
本期选登的来稿,介绍了多种有效的师徒结对方式与策略。结对方式有双向选择结对、跨学科结对、跨区域结对、立体分层结对、超时空结对等;结对策略有尊重徒弟个性、双向选择结对、增强师傅培养意识、弹性制订成长规划、科研指导策略、健全评价机制、倡导指导双向互动等。这些方式或策略,对增强师徒双方责任意识,优化师徒对子,提升师徒结对合作效率,有较强的借鉴价值。而美中不足的是来稿较多地从教育管理者或者师傅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缺乏基于徒弟立场的诉求,其观点难免带有较强的主观臆断性。徒弟期望获得哪些方面的帮助,期望以一种怎样的方式为其提供帮助,期望怎样的“师傅”,有着自己的需求和期待。怎样的“师徒结对”能够满足其期待,只有青年教师自己最清楚,任何强加的要求与规定,都只能是学校管理者的一厢情愿,其结果必然是适得其反。文章中提出的策略也缺乏实证研究,如何检验师徒结对的评价体系还没有涉及。对照撰稿提纲,师徒结对的激励制度、徒弟需要什么样的师傅来引导、如何做好徒弟角色等,缺乏高质量的来稿。徒弟本身具备的知识背景千差万别,需要的师傅类型也因人而异。因此,笔者认为如何增强师徒结对的有效性,需要进行“四个分析”。
第一,要进行问题分析。师徒结对目的,就是要根据青年教师专业需要,快速解决他们成长过程出现的困惑。基于此,学校管理者必须要认真地分析青年教师面临和存在的问题。由于各自的教育经历和人生背景的差异,其各自所面临的问题困惑也是各不相同。有些可能存在人际交往不和谐,特别是师生交往方面的困惑,有的则是教学技能运用不熟练或掌握不好,有些是学生管理方面缺乏耐心经验,还有的是职业态度不积极等方面的问题。不同的问题与困惑,需要采取不同的形式,交给各有专长的不同“师傅”,才能更好地解决。如此一来,管理者就需要重点分析师徒结对的具体任务是什么,工作或学习的重点在哪里,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和目标考评措施等相关条款就不应该“统一化”,而要进行差异化设定,以个性化的“责任状”来约束和要求“师徒”双方。所有的考核,特别是“学徒”期满后的考核,则必须要围绕这个先前的设定。
第二,要进行需求分析。在针对问题分析的同时,还必须分析青年教师的主观需求。以往的“师徒结对”,通常由学校指定、分派,老教师与新教师双方了解不够,结对存在一定的被动性、盲目性和随意性。而让师徒双方在自愿的基础上进行双向选择,需要师徒双方相互之间了解深入全面,选择结对时考虑双方的个性特长、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等,从而提高选择的针对性。为此,在进行“师徒结对”前,学校管理者必须要认真地分析青年教师的主观需求。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如通过召开座谈会、个别谈心和交流、他人的判断、问卷以及青年教师的平时表现,力求更为全面了解和掌握青年教师的真实需求。
第三,要进行师傅的分析。目前学校确认师傅,主要是在各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或高级教师中确定的。但如果单纯地以各种荣誉称号来确定青年教师的“师傅”,未免有以“称号”论师傅之嫌疑。由于青年教师的需求是多方面的,而“师傅”则不一定“全能”,更非只是拥有某种头衔或称号的人,因此,必须要对已经确定的指导教师进行下列分析:能够提供什么样的指导? 最能有效地提供哪个方面的指导?能够指导什么样的青年教师?学校在指定师傅时,也可以突破传统定势,采用:①“一师多徒式”,即充分发挥优质师资的潜力,让一个师傅带多个徒弟。②“一徒多师式”,即为避免青年教师的成长出现“复制”名师的情况,可让一个徒弟拥有多个师傅。③“亦师亦徒式”,即一种新型的“一对一”模式,中老年教师和青年教师各有优势和不足。青年教师接受新理念快,敢于大胆尝试,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上具有一定优势,在这方面,中老年教师就要虚心向青年教师请教,而中老年教师在教学经验、课题研究等方面的优势又是青年教师需要认真学习的。
第四,要进行考核的分析。师徒结对的考核目前有两个极端。一是功利化,很多管理者喜欢用获得多少张证书、多少篇文章、多少公开课、教学考试成绩等进行量化评价,往往使其滑入片面追逐功利的沼泽地;二是形式化,学期结束召开师徒结对盘点会议,大家“畅谈”心得体会,这样的考核走过场,干好干差一个样,就会挫伤师徒双方的积极性。建议建立过程性考核管理制度。如笔者所在的常州小河小学,九月开学前举行师徒结对仪式,明确双方责任与义务;10月举行新进教师课堂教学诊断活动,由学校联合师傅与学科骨干教师,对新进教师一个月的教学进行诊断活动,发现问题及时处理;11月份举行新进教师座谈会,全面了解新教师进校以来的工作、学习与生活情况,切实帮助新教师解决实际困难;12月份进行新进教师教学评优活动,教学内容隔夜公布,班级临时抽签,借班上课,真实考量新进教师的教学水平;学期结束时,学校再根据各项指标进行考核,评价方式为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师徒捆绑考核,形成一个综合的评价。
点评人:孙建顺 (“学体名师专家库”培养对象、江苏常州小河小学,213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