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科学的创造表示礼敬

2015-12-01 03:06:29贺云翱
大众考古 2015年10期
关键词:分类学类型学蒙特

科学是现代文明的基石。考古学是具有为社会提供科学思想、历史知识、人性情感、文化遗产等多重功用的学科。毫无疑问,要实现这些学术目标,必须借助于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理论和工具。近年来,考古学在这方面的创新成果颇多,不久前出版的陈淳先生翻译的英国考古学家科林·伦福儒和保罗·巴恩所著的《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一书,充分展现了世界范围内考古学在方法、理论方面的新进展、新成就。

让我们回到考古学自身的发展中去。我们知道,现代考古学在诞生和成长中离不了两个基本方法,就是考古地层学和考古类型学,它们又分别来自地质地层学和生物分类学。无论考古学走多远,我们都要对这两种方法论在考古学进展中曾经并还在发挥的基础性作用表示一份敬意。中国老一辈考古学家在学术实践中,对这两种方法有过充分的利用和系统的研究,如俞伟超、张忠培先生等都曾撰文强调这两种方法的重要性。也可以说,苏秉琦先生的区系类型学亦离不开这两种方法论的支撑。据陈星灿先生研究,早在20 世纪20年代初,来自瑞典的地质学家安特生先生已经在河南渑池仰韶村初步运用地层学方法发现了“仰韶文化”,并进而让他转型成为一位著名的考古学家。尤其是考古类型学的真正建立者也是一位瑞典考古学家,中国人把他的名字译为蒙特留斯或蒙德留斯。据陈洪波先生研究,考古类型学在20 世纪20年代后期通过闻宥、俞剑华、郑师许、胡肇椿、滕固诸先生的努力,或经日本考古学家滨田耕作先生的日文译著,或经德文版翻译,将这一方法论输入中国。更让我们惊奇的是,安特生和蒙特留斯以及开创中国丝绸之路考古学术事业的著名学者斯文·赫定等都是来自瑞典的一所著名高等学府——乌普萨拉大学。这让我们对这座培养了与中国现代考古学发生如此深刻关联的大学充满了想象和敬意。

2015 年9 月底至10 月初,我有机会随南京大学北欧访问团去乌普萨拉大学访问。在那里我才理解,为什么影响东西方考古学界的考古类型学会由蒙特留斯所创立。

我们知道,考古类型学来自生物分类学,而现代生物分类学最初诞生地恰恰也是在瑞典乌普萨拉大学,其开创者是18 世纪杰出的科学家林奈先生。学者们认为,林奈的生物分类成就不仅仅对生物学发展有着重大意义,而且也成为达尔文“进化论”诞生的重要学术基础。恰恰在世界考古学史上,学者们普遍认为1859 年达尔文有关进化论的重要经典著作《物种起源》的发表,才标志着现代考古学的真正诞生。可以说,正是林奈先生在乌普萨拉大学创立了生物分类学,才有蒙特留斯考古类型学的开创。生物分类的目的是要分析生物种类之间的渊源和亲缘关系,以分门别类地探索生物的自然谱系、进化过程和运动机理。蒙特留斯借助于生物分类学的思想和方法,以人类创造物的造型、纹饰等作为观察对象,通过种、类、型、式的划分研究,发现了剖析人类文化谱系的方法论,为考古学家分门别类地研究人类所创立的不同物质文化事象的发生、演变、传播、交流、歧化、衰亡、更新等提供了门径。其实,林奈的生物分类学好似窥探到了大自然形形色色生物世界发生发展的“天机”,蒙特留斯的考古类型学也能让我们更好地寻求缤纷复杂的物质文化世界背后运动的“人道”。

从某种意义上说,世界的万象是按类而存在的。正如林奈本人所说:“知识的第一步,就是要了解事物本身,这意味着对客观事物要具有确切的理解和予以有条理的分类及切实的命名,即对客观物体作出区分并且给予分类和命名是科学的基础。”如果我们打开许多考古学著作,从田野发掘报告到对研究各种考古学文化与文明的宏篇巨制,我们都会看到“考古类型学”方法的广泛使用,而这样的一种惠及世界人类的学术成就,就是从培养过如林奈、蒙特留斯乃至安特生、斯文·赫定等著名自然科学家和考古学家的这座大学里创造出来的。于是,在那天,我迎着波罗的海吹来的海风,伫立在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的林奈纪念馆前久久不愿离去,在这里,我们不仅获得了考古学方法论“寻根”的惊喜,而且还为科学事业的崇高和福祉而表达对先贤的礼敬与追慕!

猜你喜欢
分类学类型学蒙特
疫情背景下“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的应用
以考古类型学视角观察南宋、金境内出土瓷器的互动关系
论音乐考古学研究中类型学方法的应用
汉英倍数表达形式比较及其类型学考察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 后现代中国植物志的修订——中国山矾科的分类学修订
直接民意、间接民意及司法应对——分类学视角下对司法与民意关系的再审视
《植物系统分类学》教学改革模式探析——以青海师范大学为例
类型学视角下的维吾尔语情态表达
语言与翻译(2014年2期)2014-07-12 15:4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