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华明
摘要 基于桂林市四大流域(漓江、湘江、桂江、资江)和西部山区5个区域性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实施情况的全面调研,在总结经验和分析实施规划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当前桂林市农业区域化发展的对策与建议,将对桂林市从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有积极推动作用。
关键词 农业区域化发展;调查;发展对策;建议;广西桂林
中图分类号 F32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8-0296-03
进入新世纪,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逐渐进入了新阶段,呈现出新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资源的限制作用越来越明显。二是对农产品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三是市场竞争加剧,对农产品总量的平衡、结构平衡和质量提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新形势的变化,立足资源禀赋,推进农业区域发展尤为迫切。区域化布局、产业化发展、规模化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内在要求和本质特征,实现区域化布局、产业化发展、规模化经营,突破人均农业资源紧缺、生产规模狭小、组织化程度不高的制约瓶颈,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为“把桂林建设成为我国南方优势果蔬生产、农产品出口、畜禽产业化基地”,培育壮大“优质粮食、优势果蔬、优质畜禽、中药材、竹木花卉”五大支柱产业的战略决策。依托不同区域农业资源环境条件,结合产业发展基础,相继制定和实施了四大流域(漓江、湘江、桂江、资江)和西部山区5个区域性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为全面了解和掌握区域化发展实施效果,总结经验,加速推进《规划》实施和目标的全面实现。我们组织相关人员,对四大流域和西部山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实施情况进行了调研。
1 桂林市农业区域发展成效
调研发现,经过多年的努力,《规划》确定的阶段性目标基本上都实现,并且在基础产业布局、特色产业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使得优势特色农产品的空间布局、品种结构、品质结构不断优化,向更好的方向发展,达到了更加合理地利用资源,提升优势区域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水平,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
1.1 农村经济总量进一步增加
2013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2007年增长94.21%。其中:农业产值比2007年增长106.57%;牧业产值比2007年增长58.76%;渔业产值比2007年增长43.14%;农业增加值比2007年增长87.34%。
1.2 优势特色产业进一步壮大
2013年,全市粮食总产量突破200万t,“桂北粮仓”地位进一步巩固;水果总产量比2007年年均增长7.31%;蔬菜总产量年均增长2.45%;肉类总产量比2007年增长1.13%;特色水产养殖异军突起,成为养殖业助农增收的新亮点。
1.3 产业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
通过不断发展,桂林市的农业逐渐形成了十大特色产业区域,分别为:蔬菜生产区域,这一区域主要包括临桂、灵川、雁山等城郊地区;反季节蔬菜生产区域,这一区域主要包括龙胜、资源、永福、灵川等地;葡萄、提子生产区域,主要包括兴安、资源、全州、灵川等地;月柿和沙田柚生产区域,主要包括恭城、平乐、阳朔等地;金桔、沙糖桔、南丰蜜桔生产区域,主要包括阳朔、灵川、荔浦、灵川、兴安、全州、永福等地;优质李、梨、桃生产区域,主要包括灌阳、全州、恭城、灵川等地;优质家禽优势生产区域,主要包括临桂、永福、灵川、全州、兴安等县和五城区等地;草食动物优势生产区域,主要包括全州、灵川、兴安、永福、荔浦、平乐、临桂、阳朔、龙胜和雁山等县(区);本地特色淡水鱼优势生产区域,主要包括全州、兴安、灵川、资源、灌阳等县。这十大优势特色农产品的产值占农牧渔业总产值的比例超过80%,优势特色产业的规模效应逐渐凸现。
1.4 科技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
以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粮食产量为目标,加大种子、沃土、植保、信息、农产品质量检测等工程的实施力度,推广间套种及合理轮作等高效农业模式、“三免”“三避”、测土配方施肥、畜禽品改、地方特色养殖品种选育、无公害工厂化养殖、动物疫病综合防控、畜禽污水处理等实用技术大面积应用。2013年,全市设置了作物新品种展示片区约200个,超过2 500个新品种在该市被引进、展示、推广,粮食、水果、蔬菜良种覆盖率分别达到94.0%、91.5%和86.0%,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70.39%,推广节水农业技术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12.42%,实施沃土工程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9.85%,推广农作物间套种技术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12.77%,“三避”技术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28.81%,水稻免耕技术占水稻播种面积的34.13%,畜牧良种覆盖率在95%以上。
1.5 农业标准化步伐明显加快
全市有10个县(区)通过无公害标准化基地县认定,认定面积累计超过24万hm2,比2007年增加73.21%,有120个种植业农产品获得“无公害农产品标志”使用权;有12家企业、50个产品得获“绿色食品生产标志企业”“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全州、兴安、荔浦县被农业部定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9家水产企业获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永福罗汉果、阳朔金桔、恭城月柿、灌阳雪梨、荔浦马蹄、龙胜凤鸡获国家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的产品。
1.6 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推进
2013年,全市累计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30余家、自治区级重点龙头企业24家、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2家、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11个、农民专业合作社1 898家,其中兴安宏旺食用菌合作社获得“农业部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称号,3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获得“广西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称号,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从业人员近14万人,农户从事产业化经营增收总额超过13亿元。龙头企业和产业化经营带动、促进区域农业发展格局。endprint
1.7 农业旅游功能进一步拓展
截至2013年,全市创建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14个、自治区级31个,形成了“春之花、夏之凉、秋之实、冬之雪”为主题的“魅力桂林——乡村农业四季游”26条农业生态旅游精品线路。接待人数75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9.8亿元。阳朔、恭城、灌阳、灵川县获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兴安县兴安镇、龙胜县龙脊村获得首批全国特色景观名镇村称号;有67家农家乐获广西二星级以上农家乐称号,其中五星级3家,四星级16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逐步成为农民增收的新渠道和新亮点。
1.8 农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
通过区域规划的实施,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优势特色产业生产效益稳步提升。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8 000元大关,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1.47%,远高于规划预期。
2 区域发展存在的问题
区域规划的实施,促进了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为建设农业强市,巩固农业基础地位,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发挥了有力的推动作用。但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规划在引导农户调整产业结构、采用先进技术方面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2.1 农业发展基础条件制约规划实施
一是农田水网年久失修,依然能够起作用的不多,对农业灾害的预防能力非常低。二是经过多年耕作,再加上有机肥的用量逐渐减少,农田土壤肥力下降明显,耕地质量不高。三是农业配套设施如机耕道、电网等建设严重滞后。四是现代化农业发展过程中农产品交易、仓储、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不配套。
2.2 农村生产关系滞后制约规划实施
一是受传统思想及现实情况的影响,农村土地流转的面积较小,尚不能满足农业生产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的需要。二是农业比较效益偏低,直接导致青壮年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从事农业生产的多为老人和妇女。三是基层农业推广体系经过一系列改革,取得了一定进步,但存在的问题也非常大。一线懂业务的农机人员数量不足,待遇低;经营性组织发展速度慢、效率低、物流体系尚未健全、专业化营销组织不够发达,产销衔接不紧密。
2.3 农业组织化程度偏低制约规划实施
一是农业产业化企业数量少、规模小,与农民资本连接、服务支持、利益共享等一体化关系尚不完善,带动农户增收能力有限。二是农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缺乏,加工的产业链短,导致加工企业效益不好。三是品牌建设滞后。没有形成有竞争力、有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四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不稳定的发展格局仍未根本改变,在政策传递、科技服务、信息沟通、产品流通等方面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农业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依然突出。
2.4 政策支持不够制约规划实施
一是产业发展政策性支持力度不够,市级层面缺乏引导资金,支撑规划实施的项目和资金少、力度小;二是农村金融体系功能不健全、服务不到位;三是政府引导、农民主体、多方参与的规划实施机制尚待加强。
3 桂林市农业区域化发展经验与启示
3.1 实施区域化发展,是建设现代农业的战略选择
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实行相对集中连片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能够提升农业组织化水平,促进产业链条延伸,有利于形成小农户大基地、小规模大区域的发展格局,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实现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近年来,桂林市农业农村经济增速快于全国全区平均水平,农民收入保持2位数增长,主要得益于因地制宜制定和实施了区域化农业发展规划,对区域农业功能定位、发展方向、发展重点、发展布局进行了调整优化。实践证明,立足资源和区位优势,实施区域差异化发展是建设现代农业、实现农业跨跃式发展的必由之路。
3.2 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是规划实施的组织保证
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各县(区)结合当地实际,先后制定了实施方案,对规划的目标、任务进行了分解和细化;不少县(区)还从本级财政预算中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扶持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有的县(区)将规划目标任务与县(区)、乡(镇)年度工作目标工作任务一同部署、一同检查和考核,建立了部门职责明确、分工协作的推进机制。实践证明,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是顺利推进规划实施的组织保证[1]。
3.3 强化农业科技创新,是规划实施的技术保证
各县(区)注重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大力实施种子种苗、沃土、植保、信息、农产品质量检测、农民科技培训和“吨粮万元田”工程等重大科技兴农项目;大力推广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和优良品种,深化种养结构、产品结构调整,促进农业产业化优化升级,真正把农业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实践证明,科技创新是顺利推进规划实施的技术保证。
3.4 正确处理粮经关系,是推进规划实施的关键
桂林是农业大市,肩负着确保区域粮食安全重任。在推进规划实施过程中,坚持贯彻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全面落实各项支农惠农富农政策,扎实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创新农业耕作制度、发展规模经营,正确处理好了粮食生产与农业结构调整的关系,确保了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的“双赢”。
4 桂林市农业区域化发展对策与建议
4.1 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进一步加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建设,提高农田水利的灌排能力和灌溉水利用系数;加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力度,提高水库蓄水能力和防洪减灾能力;积极推广节水技术,选择一些有条件的连片农业生产基地进行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示范,采用先进、高效的设备装备农业。二是进一步加大农村道路建设力度,在“村村通”的基础上,加快农村道路的“提档升级”,实现城乡道路一体化;加快农耕区道路建设,畅通农村物流,加快农机应用速度;完善农村道路管护机制,使建管统一,效益永续。三是进一步加大农村电力和通讯设施建设力度,保证生产生活用电和通讯安全,使城乡信息互通,生产与市场对接。endprint
4.2 进一步建立健全农业投入长效机制
建立以政府财政资金为引导、社会资金为主体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一是从市、县(区)财政中安排专项资金,扶持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为规划实施提供资金支持。二是切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各项支农惠农富农政策,全面实施柑桔、葡萄、食用菌、生猪、特种养殖等种子种苗补贴。三是加大政府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生产基地的补贴和奖励力度。四是按照产业发展规划,引导资本规模开发,鼓励和扶持工商资本、民间资本投资农业。五是加快农业对外开放,积极进行招商引资,大力发展加工型、物流型、基地型和休闲观光型农业企业,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发展。
4.3 进一步强化农业科技创新
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始终把依靠科技、增加科技投入贯穿于规划实施的全过程。一是建议实施农业科技支撑行动,推进“四大工程”建设,大幅度提高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实施特色农业科技示范工程,依托农业科研院所的技术力量,加大引智力度,创建一批优势特色农产品示范基地和农业科技示范乡镇;实施新农村建设科技信息村村通工程,搭建农业科技进村入户信息平台,把用户终端拓展到千家万户;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工程,推进农业科研院所与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联合,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实施农业科技特派员工程,建议市县农业、林业、畜牧等部门每年在区域领办2~3个种养示范基地,为区域农业产业发展和提升提供示范样板。二是加快构建新型农技推广体系,建议打破现有按行政区划设置、纯公益性和单一的农技推广格局,加快建立按区域产业布局设置、公益性综合服务与市场化专业服务相结合、多种体制并存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鼓励社会各方兴办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服务实体,使民营科研单位、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大户以及科技示范户成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三是实施农业主体培训行动。农户是实施规划的主体,当前农村从业人员结构性过剩与高素质人才短缺并存,要把解决主体素质偏低、经营管理水平不高、实力偏弱等问题,作为推进规划实施的切入点,启动农业主体提升行动,制定培训计划,落实培训经费,分期分批对龙头企业、合作组织、种养大户领头人进行系统的培训,造就一批有技术、懂管理、会经营的农业精英和行家里手,为规划实施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4.4 进一步创新农业组织制度
一是加快构建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建议党委、政府尽快研究制定鼓励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行政规章。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2],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鼓励土地使用权转包、互换、租赁以及土地入股、拍卖等流转方式的探索与实践,为区域农业产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二是贯彻落实好国家、自治区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加强对农产品加工重点龙头企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关键技术引进和推广的政策扶持。对市级以上的龙头企业,坚持市县领导一对一联系帮扶制度,及时化解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鼓励、引导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以合同(契约)为纽带的利益联结机制,发挥好龙头企业作为农产品加工的龙头、市场的中介、服务的中心作用。三是全面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条例》,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重点鼓励、引导和支持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激发农民发展优势产业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积极发展农业生产经营性服务组织,为农民提供代耕代种等专业化服务,不断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和产业化水平[3]。
4.5 进一步推进重大项目实施
从区域规划实施情况看,规划确定的配套项目实施效果并不理想,不少项目尚未启动,项目建设滞后,已成为实现规划目标、完成规划任务的瓶颈。因此,下一步要把重大项目建设作为实施规划的重要抓手。一是认真研究国家、自治区出台的各项支农惠农富农和西部大开发有关政策,多渠道争取上级项目资金支持;二是加强项目前期工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和新上一批重大项目;三是完善项目推进机制,强化全程跟踪协调服务,加快项目开竣工,为规划目标任务的完成提供项目支撑。
4.6 进一步加强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
四大流域和西部山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规划是指导全市县(区)、乡(镇)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农业区域布局的重要依据。发展规划的实施,有利于桂林市抢抓发展机遇,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农业、农村经济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有利于“特色效益农业示范市”“生态农业旅游示范市”“吨粮万元工程示范市”“循环农业示范市”的创建;有利于优化农业区域布局,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的转变。各县(区)要加强组织领导,各部门职责明确、分工协作的推进机制,强化规划实施年度各项指标完成情况的分析和预测,进一步完善考核制度,把规划实施列入同级政府和责任部门绩效考评体系的内容,强化考核[4]。
5 参考文献
[1] 崔军.循环经济理论指导下的现代农业规划理论探讨与案例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11(11):292-297.
[2] 曹阳,刘洋,张艳,等.区域农业规划与农业竞争力研究概述[J].2011(17):196-199.
[3] 孙瑜,李笑光,朱琳.农业规划环评编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8(增刊1):192-195.
[4] 周灿芳,曹阳,余华荣,等.区域农业规划方法与实践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07(12):138-14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