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义东++李平
摘要 将3个不同产地采挖的中药材黄精根茎,分别种植在宜昌市长阳县的高家堰乡和夷陵区邓村乡,经过3年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宜昌的中高海拔地区可以种植中药材黄精。用根茎作种子最适宜播种期为12月中下旬。最好选择海拔高度相近地的种源,高海拔地区的种源往低海拔引时要慎重。种茎采收最好选择无雨天进行,为保证黄精的商品质量,要及时加工。
关键词 黄精;产地;栽培技术;加工;湖北宜昌
中图分类号 S567.2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8-0094-01
黄精(Polygonatum)是一种经济价值很高的中药材,为百合科(Liliaceae)黄精属(Polygonatum)。以多花黄精(P.CyrtonemaHua)或滇黄精(P.KingianumColl)的干燥根茎入药。具有补气养阴、健脾、润肺、益肾的功能,是老年人较理想的补养之品。而且,黄精还具有降血压及降血糖的作用,可以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起降低血脂和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等作用[1]。黄精除了入药、泡酒,还可以做药膳和作菜食用,如黄精炖瘦肉汤、黄精粥、黄精排骨火锅、切成薄片炒食等。黄精的化学成分主要有多糖、甾体皂苷、生物碱、木脂素、维生素和多种对人体有益的氨基酸[1]。童 红等研究黄精的多糖含量高达180.67 mg/g。黄精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华北、西南、安徽、陕西、贵州、湖南、湖北等省区。现代社会,食物丰富,不缺精细和营养价值高的食品,人们对野生自然的保健食品关注度不断提高,药食两用的中药材,更受人们的欢迎,黄精自古就是上等的保健品,目前市场价很高,达80元/kg左右。但由于长期掠夺式的采挖,黄精的资源蕴藏量不断下降,为此,很多地区都开展了野生驯化,人工栽培研究工作取得了成效。早在2002年,贵州的凤岗县和湄潭县就建成了全国最大的GAP基地[2]。但是在湖北的宜昌还未见黄精野生资源保护和人工栽培的研究报道。
野生黄精于阴湿的山地灌木丛及林边草丛中生长,喜欢湿润气候,宜昌的许多山区、丘陵区都很适合黄精的生长,也分布有许多野生黄精(多花黄精较多),在夷陵区的雾渡河、邓村、长阳的高家堰等地就有很多农民每年都大量采挖野生黄精自己食用或到市场出售,也有农民自发进行人工栽培。研究人员从2011年底进行野生黄精采挖、移栽,进行生长发育和栽培技术研究,以期为黄精在宜昌地区人工栽培提供参考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点有2个,一个点设在长阳县的高家堰(海拔为400 m),另一个点设夷陵区的邓村(海拔700 m)。2个试验点均为气候温凉湿润,试验地为砂质壤土,土层深厚,疏松肥沃,pH值6.5~6.8。
1.2 试验材料
试验材料为多花黄精种茎。2011年的11—12月,在宜昌市夷陵区的雾渡河(海拔400~500 m)、夷陵区的邓村乡(海拔600~700 m)和长阳高家堰(海拔400 m)的山上采挖野生的多花黄精,用湿润细沙埋好储藏一段时间,于12月下旬移栽。
1.3 试验设计
试验将采挖地分别为高家堰、夷陕区邓村、夷陵区雾渡河的黄精分别种植在长阳县的高家堰(海拔400 m)、夷陵区的邓村(海拔700 m)。3次重复,试验面积9 m2(10 m×0.9 m)。为提高遮荫度,和玉米间作[3]。
1.4 栽培技术及加工要点
1.4.1 移栽定植。结合整地施入充分腐熟的农家肥作基肥,移栽前再施入过磷酸钙0.3 kg/m2。种植密度为35 cm×40 cm,3月中旬移栽,选择健壮带顶芽的根茎切成10 cm左右的长段,用草木灰涂抹伤口后移栽。移栽后如遇干旱应浇水保湿[3]。
1.4.2 田间管理。苗期应经常中耕除草和培土,开花后拔除杂草即可。干旱时需要及时灌溉浇水,否则会过早倒苗,在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期施饼肥0.1 kg/m2,分2次施下[4]。
1.4.3 病虫害防治。试验观察黄精的地上病害不重,有个别植株有黑斑病,病原为真菌中的一种半知菌,危害叶片。发病初期,叶片从叶尖出现不规则黄褐色斑,以后病斑向下蔓延,连雨天加重,病部叶片枯黄。发病前及发病初期喷1∶1 000倍波尔多液或50%退菌特1 000倍液,每7~10 d喷1次,连续3次,基本可以防治。黄精的地下害虫较重,主要是蛴螬,属鞘翅目金龟钾科。以幼虫危害,咬断幼苗或咀食苗根,造成断苗或根部空洞,危害严重。田间发生期,用90%敌百虫1 000倍液浇灌;用黑光灯或毒饵诱杀成虫;施用粪肥要充分腐熟,最好高温堆肥或用75%辛硫磷乳油对粪肥和土壤消毒[5]。
1.4.4 采收加工。2个试验点均在11月中旬倒苗,12月初茎秆上的叶片全部脱落时采收最佳[6]。采收时应选择无雨天,土壤湿度较低,土壤容易与根茎分离,不易碰伤根茎,影响商品质量。
采后应及时进行初加工,首先将黄精须根摘下统一处理,然后将黄精根茎冲洗干净,放到蒸锅里蒸50 min左右,取出烘干(40~50 ℃),真空封袋保存。
1.5 调查方法
每个重复连续选10株定点观测生长发育性状、物候期等。2011—2014年每年的11月末,茎秆上的叶片完全脱落后(下转第101页)
(上接第94页)
开始采挖,每个重复随机采挖3 m2测产,并计算平均数。
2 结果与分析
2.1 黄精的主要形态性状
叶型多为条状披针叶,也有卵状披针叶;叶互生,叶片数15~65片不等。茎高55~98 cm。花腋生,常2~4朵小花,下垂,总花梗长1~2 cm;花被筒状,白色至淡黄色,长0.8~1.3 cm,雄蕊6枚,花丝较短,长0.5~1.0 mm,花柱长为子房的1.5~2.0倍,浆果球形,成熟时黑色,有3~9颗种子。endprint
2.2 黄精的生长发育特性
本试验的黄精3月下旬至4月初出苗、稍晚于采挖地的野生黄精的出苗时间可能是因为采挖分割的关系,稍晚于采挖地的野生黄精的出苗时间。5月初现蕾开花,5月中下旬进入盛花期,此时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7月下旬至9月为结果期。11月中旬枯萎倒苗。
2.3 不同采挖地黄精生长发育及产量性状比较
如表1所示,在高家堰试验点,3个采挖地的黄精种源移栽后均能正常出苗,出苗率均达到90%以上;也均能正常生长发育,开花结实;种茎鲜重最高的是从夷陵区雾渡河采挖来的黄精种茎,为1 899 g/m2,种茎鲜重最低的是来自夷陵区邓村的黄精种茎,只有983 g/m2。如表2所示,在邓村的试验点测产三地种源差异不大,研究人员认为这是由于邓村的海拔比较高,种茎没有驯化就直接引到相对海拔较低的高家堰种植,黄精对环境还是不太适应导致。从表1、2的测产结果看,在2个试验点产量表现都相对高的是从夷陵区雾渡河采挖的种茎。从表2的试验结果看,相对低海拔的黄精种源引到相对高海拔地区还是较适应,产量变化不大。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表明:宜昌的中高海拔地区可以种植中药材黄精。用根茎作种子最适宜播种期为12月中下旬。选择种源时最好选择海拔高度相近地的种源,移栽后适应性好,才能保证获得较好的产量。尤其把高海拔地区的种源往低海拔引时要慎重。种茎采收最好选择无雨天进行,为保证黄精的商品质量要及时加工。
4 参考文献
[1] 中国科学院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第15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8:52-80.
[2] 么历,程惠珍,杨智,等.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养殖)技术指南[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708-714.
[3] 田启建,赵致,谷甫刚.黄精栽培技术[J].湖北农业科学,2011(4):772-776.
[4] 杨子龙,王世清,左敏.黄精高产栽培技术[J].安徽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2(1):51-52.
[5] 宋东平,吴维春,丁志国.东北黄精栽培技术[J].特种经济动植物,2004(9):21-22.
[6] 田启建,赵致.黄精栽培技术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中药,2007(8):32-3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