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秀娟
摘要 为了指导安徽省沿江地区再生稻机械化生产,对再生稻机械化生产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品种选择、头季稻育秧机插、前后季水肥综合管理、留茬高度等关键技术问题进行针对性的研究和系统总结,为沿江再生稻生产提供技术指导。
关键词 水稻;再生稻;机械栽培;绿色增产模式
中图分类号 S511.04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8-0058-02
再生稻就是利用头季稻收割后稻桩上的腋芽萌发成苗,经过科学的管理,使其抽穗结实再收获一季的稻作制度,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汉末郭义恭所著《广志》[1]、张湛著《养身要术》[2]和明代徐光启著《农政全书》中均早有记载。再生稻具有生育期短、日产量高、省种、省工、节水、调节劳力、生产成本低和效益高等优点,是南方稻区种植一季稻热量有余而种植双季稻热量又不足的地方以及单双季混作区的稻田提高复种指数、增加稻田单位面积稻谷产量和经济收入的措施之一[3]。新中国后再生稻的发展几经反复[4],在安徽省亦是如此,20世纪90年代初全省曾有一段快速发展时期,最大面积达13.3万hm2以上,随后几年因粮食丰收,1996年粮食卖难再次困扰全国的粮食生产,种粮比较效益低下,影响再生稻的发展;2000年后机收的发展,使再生稻渐入低谷。近年来,双季稻种植大幅缩减,传统的稻—油种植逐渐被稻—麦种植所取代;但在沿江江南以及山区,小麦种植的适宜品种、抗灾稳产性均难以满足生产要求;加上种植再生稻可以实现水稻“一种两收”,增加单位面积产量和效益,还可以减少劳动力的投入,特别对于大户可以错开稻—麦种植的用工高峰,大幅节约用工成本和生产成本,还大大缓解秸秆全量还田的压力和秸秆禁烧的社会矛盾。近年安徽省沿江单双季稻混作区稻农自发尝试“一种两收”新型种植模式,起始这种技术也完全符合我国农业正在主推的绿色增产模式。初步统计2014年安徽省再生稻面积恢复超过6 666.7 hm2。为了规范指导安徽省再生稻的种植,在田间试验和技术示范验证的基础上,探索总结出适合安徽省沿江地区再生稻机械化高产配套栽培技术。
1 品种选择
杂交水稻腋芽不同程度地都有再生力,在外部条件的影响下,不同品种的再生腋芽成穗率相差较大。因此,适宜机械化生产的再生稻品种首先就是要具有较强的再生能力。从气候条件看,安徽沿江“寒露风”是在9月15—22日前后来临,而头季稻收割到再生稻齐穗一般需25~30 d。为保证再生稻安全齐穗并获高产,头季稻要在3月底至4月初播种,使头季在8月15日前成熟,这样再生季稻在9月20日前安全齐穗,10月20日前安全成熟。再生稻品种选择应该考虑2季安全齐穗和成熟,选择生育期短(130~135 d)、分蘖力强、株秆健壮、超高产的超级稻品种,优先考虑后季优质米。
2 头季稻播种
(1)塑料盘底土配肥消毒。干细肥土80 kg左右+复合肥1 kg+敌克松15 g(或壮秧剂0.4 kg)混合均匀,堆闷预防秧苗立枯病。
(2)浸种拌种。用25%咪鲜胺浸种消毒,白天浸种12 h,夜晚露种。
(3)稀播壮秧。于4月5—15日适当提早播种,杂交中籼稻每盘播种量50~60 g。
3 秧田管理
(1)适时揭膜降温。膜内温度25~30 ℃为宜,超过此温度要揭两头膜降温;在秧苗2叶1心前后的晴天中午揭开两头膜降温和炼苗。
(2)适期追肥。在2叶1心追施断奶肥。按照每张塑盘追施尿素5 g左右。在15:00左右追肥为佳。早、晚叶片有露水珠不能追肥,以防肥害。
(3)水浆管理。沟内有水,畦面保持湿润状态即可。
(4)病虫草害防治。苗期重点防治立枯病、苗瘟、烂秧、稻蓟马、灰飞虱等病虫害,有杂草时人工或用除草剂除草。
4 秧苗移栽
移栽前要求田块平整,无杂物,大田高低差度小于3 cm。施磷肥450 kg/hm2、45%三元复合肥450 kg/hm2;叶龄4叶1心、秧龄20~25 d机插为宜。移栽前3 d喷施送嫁肥(叶面肥)和送嫁药。再生稻是利用早稻有效穗稻桩作为母体再生的,再生稻的有效成穗数与早稻的稻丛桩数有密切关联,基本呈正比。为此,应把早中稻再生稻的早季稻高产结构建立在适当多穴、有足够有效穗的基础上,插(抛)足基本苗数,一般中等肥力田块机插株行距为14 cm×30 cm,机插23.7万穴/hm2,保苗75万~90万株/hm2;高肥力田块插秧21万~24万穴/hm2,保苗60万~75万株/hm2;争取早季稻有效穗数达300万~360万穗/hm2。选用再生力较强的品种,无损伤群体每个母茎平均可培育1.5~2.5株有效再生穗,机械压伤30%的平均成穗0.5个,这样可促使再生苗有效穗数达到465万~558万穗/hm2,从而确保再生稻高产稳产,机插后第5天要移密补缺[5-6]。
5 大田管理
5.1 水分管理
再生苗因生育前期发根量少,独立根系不够发达,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主要由母茎供应和从老根吸收,所以早季根系发达、活力强至关重要。因此,早季水分管理,应以薄水插秧、促分蘖;分蘖够苗及时露晒田;幼穗分化初期回薄水;施穗肥后水分自然落干保持田间湿润,适度轻露,增加土壤氧气,促进发根,增强稻根活力;以后干湿交替灌溉,收获前7 d断水,以收割时土壤湿润不陷脚为宜。总之要做到以水调气,以气促根,达到活根壮秆壮芽、成熟时青枝蜡秆的目的。
5.2 科学施肥
中等肥力田块,目标产量为8 250~9 750 kg/hm2,一般头季施纯N 195~225 kg/hm2、P2O5 60~75 kg/hm2、K2O 180~225 kg/hm2。其中,氮肥作基肥50%、蘖肥20%,穗肥30%;磷肥全部作基肥;钾肥基肥40%,蘖肥30%,穗肥30%。低肥力田块,适当增施有机肥(饼肥、商品有机肥等)。endprint
5.3 病虫害防治
分蘖期需重点防治纹枯病、苗叶瘟、条纹叶枯病、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等病虫害;拔节至孕穗期需重点防治稻瘟病、稻飞虱、螟虫等病虫害;抽穗、扬花期需重点防治稻曲病、稻瘟病、稻飞虱、螟虫等。
5.4 头季稻收割
头季稻于8月10—20日收割。再生稻是利用早稻收割后稻桩上存活的休眠芽,给予适当的水、温、光和养分条件,加以培育,使之萌发再生蘖,进而抽穗成熟。促芽肥不但可以延长早季稻上3叶的功能期,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更重要的是可以促进水稻潜伏腋芽的萌发。因此,施好促芽肥至关重要,即在早稻齐穗后15 d(收割前10~13 d)进行,施尿素90~135 kg/hm2。收割前10 d,放跑马水,施尿素225 kg/hm2。头季稻收割前田间水须放干,尽量减少机收压倒带来的损失。收割时留茬口35~40 cm。收割后第3天,灌跑马水,同时追施尿素225 kg/hm2,促进有效分蘖。
再生稻是利用早稻收割后稻桩上存活的休眠芽,给予适当的水、温、光和养分条件,加以培育,使之萌发再生蘖,进而抽穗成熟的。促芽肥不但可以延长早季稻上3叶的功能期,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更重要的是可以促进水稻潜伏腋芽的萌发。因此,施好促芽肥至关重要,即在早稻齐穗后15 d(收割前10~13 d)进行,施尿素90~135 kg/hm2。
6 再生季栽培管理
一是追施穗肥。孕穗期追施尿素37.5 kg/hm2、钾肥75 kg/hm2。二是喷施生长调节剂。始穗后5 d左右,用“九二○”30 g/hm2对水450 kg/hm2喷施,防止包颈,叶面喷施高钾叶面肥,提高结实率。三是科学水分管理。再生稻生长过程中以皮水管理为主与干湿交替结合直至成熟。四是病虫害防治。再生稻病虫害较少,如有大面积发生,需采用相应药剂防治。
7 参考文献
[1] 蔡农.再生稻利用的可行性[J].湖北农业科学,1987(4):2-5.
[2] 浙江农业大学.实用水稻栽培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98-107.
[3] 熊洪,冉茂林,徐富贤,等.南方稻区再生稻研究进展及发展[J].作物学报,2000,26(3):297-304.
[4] 朱永川,熊洪,徐富贤,等.再生稻栽培技术的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13,29(36):1-8.
[5] 黄友钦,刘仕琳.再生稻的研究利用概况与前景[J].杂交水稻,1991,6(3):45-48.
[6] 易镇邪,屠乃美,陈平平.留桩高度对再生稻根系的影响[J].杂交水稻,2005,20(1):56-5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