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俊革++葛娜
摘要 以矮抗58、周麦16以及郑麦7698为试验材料,通过田间取样和室内烤种,对3个小麦品种的籽粒灌浆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间籽粒灌浆特性存在一定的差异;小麦籽粒干重呈“S”型曲线增长,可以分为小麦开始扬花之后的15 d为“渐增期”,15~25 d为“快增期”,25 d后至成熟为“缓增期”。经过综合分析,认为“缓增期”小麦千粒重日增重变幅分为较大,对千粒重影响明显,并据此提出了小麦优质高产栽培的技术路线。
关键词 小麦;灌浆特性;千粒重;优质;高产
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8-0035-01
粒重的提高成为小麦优质高产的关键,而粒重的增加与籽粒灌浆特性有密切的关系。本试验以矮抗58、周麦16以及郑麦7698为试验材料,比较其粒重,分析小麦的灌浆规律,掌握小麦品种的灌浆动态,生产中可以及时采取针对措施,努力提高粒重,确保小麦优质高产。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以矮抗58、周麦16及郑麦7698为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在濮阳县东草庙村示范方进行,4月29日下午定穗,选择同一天开花、生长基本一致且无病虫害的麦穗挂牌标记,每品种定100穗,每次取样15穗,供6次取样。定穗后10 d即5月8日开始取样,以后每间隔4 d取样1次,直至成熟。取下籽粒后,数500粒,称其鲜重,然后放入铝盒,置于烘箱经105 ℃,杀青30 min,再降至80 ℃(幼小籽粒烘烤温度宜低),经24 h烘干至恒重,称其干重,换算成千粒重。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品种籽粒鲜重的变化
由表1可知,各小麦品种籽粒鲜重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即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各品种的鲜重最大值出现在5月28日,即花后29 d,之后开始下降。由于地力水平、病虫害等各因素的影响,后期各品种间小麦籽粒鲜重下降程度也不同。
2.2 不同品种籽粒干重的变化趋势
由图1可知,各小麦品种籽粒干重的变化趋势均呈现一定规律性。灌浆期籽粒干重呈“S”型曲线增长,即“慢—快—慢”的增长规律。灌浆初期,籽粒干重增长缓慢,灌浆中期粒重增长最快,呈现急剧上升阶段,灌浆后期籽粒干重的增加又趋缓慢,直至成熟。供试品种籽粒最后干重的差异不大。其中,周麦16的干重值最大,为47.42 g,其次是郑麦7698,为46.54 g,矮抗58千粒重最小。
2.3 不同品种籽粒干重日增量的变化
由表2可知,5月13—23日千粒重日增重较大,属于灌浆的“速增期”,在此阶段,籽粒干重增长最快,呈急剧上升阶段,千粒重日增重平均2.19 g,高峰期约2.5 g。灌浆初期与灌浆后期日增量较小,属于灌浆的“渐增期”与“缓增期”。从本年度测定结果看,小麦开始扬花之后的15 d为“渐增期”,15~25 d为“快增期”,25 d后至成熟为“缓增期”。
3 结论与讨论
3.1 小麦千粒重“变幅大”的原因分析
由于2015年5月气温较常年变化不大,没有出现特别的气象灾害天气,各品种间千粒重较常年差别不大。根据2014年对矮抗58、周麦16灌浆速率测定的数据,参考2002—2003年濮阳市农技站对当时主导小麦品种灌浆特性的监测结果,灌浆“渐增期”日均增重1.18~1.27 g,“快增期”日均增重1.99~2.29 g,“缓增期”日均增重1.13~1.67 g,不考(下转第43页)
虑品种因素,“缓增期”是小麦千粒重“变幅大”发生的主要时期,这一阶段是灾害气候的多发期、病虫危害的集中显现期、根系叶片功能的衰减期,高温、干旱、干热风、阴雨或病虫害等不利因素对小麦籽粒干重影响很大。
3.2 稳粒增重的技术路线
3.2.1 养根护叶是根本。鉴于濮阳市小麦灌浆时间短、后期限制因素多等特点,延长根系和叶片功能期,提高灌浆强度,延长灌浆时间,预防植株早衰,是确保小麦优质高产的根本措施[1-3]。生产上应根据各品种的生育特性合理安排播期、播量,注重培育壮苗和小麦健身栽培,通过前期和中期的科学管理,养根护叶,增强小麦对后期不利环境条件的抵御能力,最大限度提高灌浆强度。
3.2.2 防灾减灾是关键。干热风、青枯、倒伏、病虫害等自然灾害发生在后期,但防灾减灾必须贯穿于小麦生产全过程[4-6]。在规范化播种、培育壮苗、合理运筹肥水、病虫害防治等基础上,后期要加强小麦“一喷三防”,积极预防气候灾害和病虫害,延长根系和功能叶寿命,提高光合能力,增加粒重。
4 参考文献
[1] 黑亮,冯佰利,王长发,等.干旱条件下冷型小麦籽粒灌浆特性及其成因的初步研究[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1(4):46-51.
[2] 贺明荣,王振林,高淑萍.不同小麦品种千粒重对灌浆期弱光的适应性分析[J].作物学报,2001(5):640-644.
[3] 马应斌,罗洪溪,张安静,等.超大穗小麦籽粒灌浆特性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01(1):128-135.
[4] 封超年,郭文善,施劲松,等.小麦花后高温对籽粒胚乳细胞发育及粒重的影响[J].作物学报,2000(4):399-405.
[5] 高松洁,王文静,宋家永,等.小麦大粒品种源库特点及其与穗粒重关系的研究[J].华北农学报,2002(1):46-50.
[6] 黑亮,冯佰利,王长发,等.干旱条件下冷型小麦籽粒灌浆特性及其成因的初步研究[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1(4):46-5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