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眼中的迷雾面包上的焦痕

2015-11-30 21:22周济仁
关键词:人脸心理学图案

周济仁

大家还记得《两小儿辩日》的故事吗,早晨的太阳看起来很大,但是人却感觉清凉;中午的太阳看起来小,但人却感觉炎热,这说明有时我们眼睛看到的事物并不符合实际,2014年搞笑诺贝尔神经学奖就颁给了“人们看到烤面包上耶稣的脸时,大脑会有何种反应”为主题的研究。

烤面包片上的焦痕、天空中的云朵图案、树木躯干上的不规则纹理……这些看起来毫无意义的图案,在一些人看来却成为某种“有意义的”图案,甚至是耶稣的脸(如图1)。

到底是什么让这些人从这些毫无意义的图案中看到人脸的呢?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康利教授与来自中国的计算机、心理学领域的科研人员想知道当一个人通过视觉感知到人脸时。大脑额叶部分是怎样影响视觉皮层的,研究团队向志愿者提供毫无意义的噪声图片,并告诉他们这些图片有50%是人脸的图像,当志愿者认为看到人脸时便按下一个按钮。研究团队通过连接志愿者大脑的传感器密切关注他们的大脑活动状态。

实验结果显示,当志愿者认为看到了实际上不存在的人脸时,视觉联合皮层中底面的梭状回面孔区会产生异常感应。然而当他们看到真实面孔时,这一区域不会产生异常反应,除了检测人脸图像,研究小组还做了有关单词图像的视觉测试,发现大脑受到的影响与受到人脸图像的影响有所类似,最后,研究小组成员得出结论:人类对世界的看法,比如看到脸或单词,并非简单来源于外界的刺激,同时也受到我们的人生观和内心期望的影响,随后研究小组以《在烤面包中看到耶稣基督:人脸空想性错视的神经与行为学研究》发表了研究论文,并最终获得了2014年搞笑诺贝尔神经学奖。

虽然,这种从面包上看到人脸的实验听起来十分无厘头,但是却包含了深刻的科学道理,不同领域的专家针对这种现象给出了不同的解释。

对于计算机领域的专家来说,人脑对这种似是而非的图像的认知机能类似于计算机识别图像时的阈值选择问题,以百分制举例,将计算机设定60分以上判定为人脸,60分以下判断为其他图像,此时如果将判定阈值降为55分,则计算机会自动进行所谓的补偿运算,将本来不是人脸的无规则图像判定为人脸,同理,当研究人员事先告诉志愿者测试图片中有人脸图像,这相当于将判定阈值降低,此时志愿者会人为对图像进行“脑补”,在本来毫无意义的图片中寻找人脸图像,这项研究成果揭示了大脑视觉工作的内在机制,它和计算机在人脸识别时的原理有着雷同性,有助于启发科学家将来研制出更具智能型的计算机新算法和程序。

而在心理学家看来,这项研究揭示了一种视觉到知觉演变的心理过程,这种心理学流派被称为完形心理学,完形心理学认为,感觉物体的存在取决于视觉接收器官的好坏,属于较低层次的视觉认知部分,而真正了解所看到的物体是什么、有什么意义,属于较高层次的视觉认知,因此人们对事物的感知并非纯粹从它的形状、颜色、大小等而来,还包括他们对事物的以往经验,两个层次加起来,才是对事物的整体感知,例如,人们对于模糊不清的汉字也能进行阅读,正是人们对过往经验的应用过程,这项研究通过实验验证了人类复杂的心理活动感知过程。

责任编辑:林洋endprint

猜你喜欢
人脸心理学图案
有特点的人脸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三国漫——人脸解锁
爆笑心理学
画中谜
画中谜
画中谜
爆笑心理学
马面部与人脸相似度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