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芳 丁万春
摘要: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等研究方法探讨运动处方教学对提高学生体质健康的效果。研究结果显示:实施运动处方教学对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有一定的作用,对学生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的变化与提高有一定影响。
关键词:运动处 方教学 体质
中图分类号:G8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5)10—0093—05
1 前言
为了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的“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的精神,促进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和体质健康水平,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2002年联合颁布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以下简称《标准》),该方案已在全国分步实施、逐步推广,并于2004年开始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全面实施。新《标准》从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等方面,根据个人的不同身体条件,得出一个适合于自己的体质健康标准,综合评定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新的体质健康标准围绕着“增强学生体质”这一中心任务,对学校体育领域来说,对学校体育工作者来说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运动处方教学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根据自身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等方面的特点进行适合于自己的体育锻炼,摒弃考什么练什么,测什么教什么的“应试教育”弊端,是一种有目的、有针对性、事半功倍地发展学生体质的途径11l。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中学运动处方教学。在乌鲁木齐市第一中学随机抽取高中二年级两个班学生为样本,其中2014届12班学生为实验班(男生33人,女生24人)。2014届2班学生为对照班(男生27人,女生26人)。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目的和内容,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2.2 实验法
本课题主要通过实验研究法,在实验期间分阶段对学生进行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等方面体质健康指标测试,根据测试结果对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做出评价,并反馈于学生及家长,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实验班学生的体质健康评价结果进行运动处方教学,并且根据不同阶段的测试结果,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对照班采用传统的普通教学方法。实验过程具体如下:(1)了解学生的基本状况作出健康诊断。通过询问病史、运动史以及结合体格检查结果,获得学生在身体发育、机能水平以及疾病状况方面的基本情况,进行健康状况诊断。(2)实验前进行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的测定。采用新《标准》的测试项目进行一些指标测定,对身体机能状况和体力状况作出诊断,找出科学锻炼处方的负荷指标,有的放矢地实施运动处方。
如表1、表2所示,实验前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的各项测试指标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多数样本均无显著性差异,但男生引体向上成绩,实验班高于对照班,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女生50米跑和坐位体前屈成绩,实验班验班高于对照班,有显著性差异(P<0.05)。
(3)制定运动处方并反馈
根据以上调查测定的结果和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原则,为学生提供包括锻炼内容、强度、时间等在内的锻炼方案,并将信息反馈于学生及家长。
(4)把运动处方实施于体育教学
根据实验目的实施运动处方教学。实验时间为2012年9月至2013年6月,在此期间分别于2012年9月、12月、2013年3月、6月分四次(以下图表中分别简称为第1、2、2、4)对实验对象按国家规定的体质健康测试的内容和要求,进行身高、体重、肺活量、50米跑、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800米跑(女)、1000米跑(男)、一分钟仰卧起坐(女)、引体向上(男)的测试,为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提供依据。
2.2.3 数据统计法
运用spss软件对所测试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所有数据表示为平均数±标准差(x±s),实验前指标的比较实验中指标的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方法,P<0.05表示有显著性差异,P<0.01表示有高度显著性差异。实验结束后指标的比较实验班用配对样本t检验方法,P<0.05表示有显著性差异,P<0.01表示有高度显著性差异。实验班与对照班数据的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方法,P<0.05表示有显著性差异,P<0.01表示有高度显著性差异。
3 结果与分析
3.1 身体形态指标变化
3.1.1 身高变化结果
从表3可以看出,在身高方面,实验前,实验班男生身高高于对照班,实验班女生身高低于对照班,经检验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随着年龄的增长,男、女生的身高都呈增长趋势,两组之间不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实验班男、女生实验前后身高增长幅度较明显,男、女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
3.1.2 体重变化结果
从表4可以看出,在体重方面,实验前,实验班男、女生体重低于于对照班,经检验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随着年龄的增长,男生的体重都呈增长趋势,两组之间不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但实验班实验前后体重变化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实验班女生的体重呈下降趋势,但实验前后体重变化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对照班女生体重基本稳定。女生两组之间实验第3、4阶段体重存在显著差异(P<0.05),说明实验教学对控制女生体重有一定的效果。
3.1.3 体重指数变化结果
一般人的体重与身高有一个大体上的比例,BMI指数(即身体质量指数,简称体质指数又称体重指数,英文为Body Mass In-dex,简称BMI),是用体重公斤数除以身高米数平方得出的数字,是目前国际上常用的衡量人体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一个标准。从表5可以看出,实验前,实验班男、女生体重指数低于对照班,经检验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随着年龄的增长,男生的体重指数都呈增长趋势,两组之间不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但实验班实验前后体重指数变化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endprint
女生实验班和对照班的体重指数均呈下降趋势,两组之间不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但实验班实验前后体重指数变化存在非常显著差异(P<0.01)。说明实验教学对控制女生体重有一定的效果。
3.2 身体机能指标肺活量变化
肺活量是反映呼吸系统机能的指标,从表6可以看出,实验前,实验班男生肺活量低于对照班,经检验无显著性差异(P>0.05)。随着实验的进行,实验班男生的肺活量呈增长趋势,而对照班男生的肺活量呈下降趋势,实验班超过对照班,两组之间试验后虽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实验班男生肺活量的提高实验前后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实验班女生的肺活量呈提高趋势,实验前后肺活量变化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对照班女生体重肺活量稍有下降。女生两组之间实验第2、3、4阶段肺活量存在非常显著差异(P<0.01),说明实验教学对肺活量的提高有一定的作用。
3.3 身体素质指标变化
3.3.1 50米跑成绩变化结果
50米跑是反映速度素质的指标。从表7可以看出,实验前,实验班男、女生50米跑成绩优于对照班,经检验男生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女生两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随着实验的进行,男、女生实验班50米成绩都有提高,实验前后50米跑成绩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对照班男、女的成绩都有所下降,与实验班比较,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尤其是实验班女生成绩,在实验前就明显优于对照班,在此基础上成绩还有所提高,表明运动处方教学对于提高学生50米跑方面有作用,对提高速度素质有一定的效果。
立定跳远是反映下肢爆发力和力量素质的指标。从表8可以看出,实验前,实验班男、女生立定跳远成绩低于对照班,经检验男、女生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随着实验的进行,男、女生实验班立定跳远成绩都有提高,实验前后立定跳远成绩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对照班男、女立定跳远的成绩都有所下降,实验结束后与实验班比较,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检验结果表明,运动处方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立定跳远成绩方面有作用。
3.3.3 坐位体前屈成绩变化结果
坐位体前屈是反映柔韧性素质的指标。从表9可以看出,实验前,实验班男、女生坐位体前屈成绩优于对照班,经检验男生实验班与对照班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女生实验班与对照班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随着实验的进行,男、女生实验班坐位体前屈成绩都有提高,实验班实验前后坐位体前屈成绩男生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女生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对照班男、女的成绩都有所下降,与实验班比较,实验各阶段都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尤其是实验班女生成绩在实验前就明显优于对照班,在此基础上成绩还有所提高,表明运动处方教学对于提高学生坐位体前屈成绩方面有作用,对提高柔韧性素质有一定的效果。
3.3.4 耐力跑成绩变化结果
男生1000米跑,女生800米跑是反映耐力素质的指标。从表10可以看出,实验前,实验班男生1000米跑成绩优于对照班,经检验男生实验班与对照班之间1000米跑无显著性差异(P>0.05)。随着实验的进行,男生实验班1000米成绩有所提高,对照班男生的成绩有所下降,实验前后1000米成绩实验班与对照班之间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实验班,实验前后1000米跑成绩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运动处方教学对于提高学生1000米跑方面有作用。
女生实验前,实验班800米跑成绩优于对照班,经检验实验班与对照班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随着实验的进行,女生实验班800米成绩有所提高,对照班女生的成绩有所下降,实验前后800米成绩实验班与对照班之间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实验班,实验前后800米跑成绩提高不显著,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运动处方教学对于提高速度素质有一定的效果。
3.3.5 引体向上和1分钟仰卧起坐成绩变化结果
男生引体向上,女生1分钟仰卧起坐分别是反映上肢和腹部肌肉力量素质的指标。从表11可以看出,实验前,实验班男生引体向上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班,经检验男生实验班与对照班之间引体向上成绩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随着实验的进行,男生实验班引体向上成绩继续提高,对照班男生的成绩稍有所下降,在实验的各个阶段,引体向上成绩实验班与对照班之间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实验班实验前引体向上成绩就较好,但能继续保持提高,实验前后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有针对性的运动处方教学对于提高学生引体向上成绩方面有作用。
从表11可以看出,女生实验前,实验班1分钟仰卧起坐成绩优于对照班,经检验实验班与对照班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随着实验的进行,女生实验班1分钟仰卧起坐成绩总体没有提高,虽然下降,但实验前后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班女生1分钟仰卧起的成绩稍有所下降,与实验班对比,最终成绩两者之间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表明运动处方教学对于保持女生腹肌力量有一定的效果。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实施运动处方教学对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有一定的作用,对学生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的变化与提高有一定影响。
(2)在身高方面,实验班男、女生实验前后身高增长幅度较明显,男、女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
(3)在体重方面,男生的体重都呈增长趋势,实验班实验前后体重变化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实验班女生的体重呈下降趋势,女生两组之间实验第3、4阶段体重存在显著差异(P<0.05)。endprint
(4)结合身高、体重的变化,BMI指数,男生两组都呈增长趋势,实验班实验前后体重指数变化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女生BMI均呈下降趋势,实验班实验前后BMI变化存在非常显著差异(P<0.0 1)。说明实验教学对控制女生体重有一定的效果。
(5)50米跑男、女生实验班50米成绩都有提高,实验前后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对照班男、女的成绩都有所下降,与实验班比较,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
(6)立定跳远男、女生实验班立定跳远成绩都有提高,实验前后立定跳远成绩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对照班男、女立定跳远的成绩都有所下降,实验结束后与实验班比较,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
(7)坐位体前屈,男、女生实验班坐位体前屈成绩都有提高,实验班实验前后坐位体前屈成绩男生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女生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对照班男、女的成绩都有所下降,与实验班比较,实验各阶段都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
(8)男生1000米跑,男生实验班1000米成绩有所提高,对照班男生的成绩有所下降,实验前后两组之间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实验班,实验前后1000米跑成绩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女生实验班800米成绩有所提高,对照班女生的成绩有所下降,实验前后两组之间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
(9)男生引体向上,在实验的各个阶段实验班与对照班之间存在非常显著l生差异(P<0.01)。实验班实验实验前后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女生1分钟仰卧起坐成绩没有提高。
4.2 建议
(1)在实施运动处方中,可对学生,特别是高年级学生进行运动处方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教育,加强交流与沟通,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个体能动性的挖掘。
(2)在运动处方教学实践中,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掌握更多的锻炼方法和体育知识。
5 问题与难点
(1)虽然从实验结果看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但运动处方讲究的是“对症下药”,体现区别对待的教学原则,教师在自然教学班中如何根据不同体质状况的学生安排教学,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要求,对学校体育工作者来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为追求预期的实验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案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增加了测试内容的训练,有些流于中考应考的教学模式。
(3)实验进行过程中,课外体育活动教师根据实验班学生的综合评价结果进行指导,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锻炼效果。但如果大面积推广的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在实施运动处方中,对学生进行运动处方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教育,有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个体能动性的挖掘。
(4)根据学生个人的不同身体条件,探索不同体质学生的运动处方方案相对较为容易,但将运动处方大面积推广并实施于教学过程有一定的难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