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文展
摘 要:袁祖志凭借家学渊源,成为近代上海报界名人。其发诸报端的文学书写中,对女性的才华甚为关注。尤其是其利用新媒体报纸的影响力,收授女弟子的行为更是引人注目。本文拟从袁祖志个人情怀与时代环境的角度出发,揭示这一个人行为与近代女子教育兴起的联系。
关键词:袁祖志;报纸;女弟子;女子教育
袁祖志(1827-1899)字翔甫,号“仓山旧主”等,为袁枚之孙。1853年为避战乱流寓上海,侨寓沪上几十年,凭着“太史文孙”的身份和数量众多的“读来老妪总能知,雅俗皆宜亦可师” 的诗作,袁祖志逐渐成了海上“诗坛领袖” 。
大约从1880年代初起,袁祖志开始招收女弟子。杨长年曾在诗中赞誉袁祖志:“随园女弟金陵盛,沪渎还来复问奇。” 前句指袁枚百年前招收女弟子的風流韵事,后句指女弟子向身居上海的袁祖志问学。在旁人看来,袁祖志此举毫无疑问是“太史遗风”之流露,只是此时尚不知晓女弟子用何种方式与袁祖志进行交流。可以确定的是,随后不久,沪地影响力最大的报纸《申报》成为袁祖志与女弟子互动最重要的中介:一方面,袁氏诗文因《申报》的持续刊载为更多人熟知,其诗坛领袖的地位逐渐得到确立,在仰慕袁氏诗名的读者群中,自然不乏闺中知音;另一方面,袁祖志有意使用《申报》这一平台来展现他与上海乃至外地文人的唱和,形成了一个以袁氏为中心的《申报》文人圈。通过《申报》的展示,我们可以看到,女性读者亦以一种谦卑的方式,在向袁祖志请益的同时,也隐含着对才名的期待。
1885年11月7日,《申报》上刊载了一份特殊的信函:
山西石尹女士邮来诗柬
余自幼好弄笔墨,苦于无暇攻习。积岁不得其旨,憾事也。窃思当日袁简斋太史曾授女弟子二十余人,迄今传为佳话。余生也晚,未逢其盛。自知无诸闺秀之才,又无诸闺秀之福。既不敢妄希其际遇。亦惟有艳羡不置而已。乃屡阅《申报》,得读仓山旧主佳作,淋漓大笔,俊逸清新,知为太史文孙,足征家传衣钵,自是非凡。仰慕之私,有不能自已者,不揣冒昧,恭呈五律二首,倘不见弃,他日过沪时,当执弟子礼,受业门墙。至拙作有未妥处,尚乞斧削,登诸报章,惟贱名则无庸显白,恐贻海内诸名士之诮耳。
昔日袁才子,诗名天下闻。遨游轻紫绶,函丈列红裙。悔我生偏晚,慰公有继勋。何当追胜踪,帐下授诗文。
闻道春申浦,随园风雅存。大名还在杜,时论又推袁。夜咏楼台静,晓看杨柳翻。不才思执贽,可许立程门。
这是一封富有意味的书简。寄件人低调地称自己虽自幼爱好诗文,但一直苦于无人指授。对于盛清闺秀追随随园老人学诗的际遇,十分欣羡。她通过阅读《申报》,得知主持海上诗坛的袁祖志诗风与乃祖相似,想必其行事亦与袁枚接近,对女诗人当不吝提携,遂寄出诗柬,有意执弟子之礼。从诗中可知,她对袁祖志仰慕已久,“夜咏楼台静,晓看杨柳翻”一联,不仅是赞颂袁氏的诗歌写作,而且巧妙地点出了他在上海的寓所“杨柳楼台”。
以此为契机,袁祖志开始了以授业之师的身份与“石尹女士”在《申报》上的诗歌唱和。从1885年到1886年,《申报》一共刊发了她的诗作9首。通过这种师生关系的互动,“石尹女士”的才名为众多读者知晓。作为示范,“石尹女士”在《申报》上的频繁出现,显然具有某种程度的示范效应,引起其他求学若渴的女诗人起而仿效。
1887年1月7日,《申报》又刊登了另一慕名拜师的《丽清女史》书。此函同样表明了自己对袁枚女弟子的羡慕及对袁祖志的景仰。其寄书的直接动因,是得知去岁石尹女士与袁祖志的诗歌往还,“益征后先佳话,欣幸万分”。与石尹女士一样,她同样在信中附上自己的两首诗歌,谦逊地请袁祖志“训诲”。而不同于石尹女士的是,她大胆地信中交待了自己的籍贯、名字(乐安瑯玡氏梦鸾)和夫族的情况。袁祖志欣然接受了她的拜师请求,开始了与王梦鸾的诗歌唱和。在袁氏离世之前,王梦鸾一共在《申报》上发表了诗歌28首。
除了温瑛(石尹)、王梦鸾之外,袁祖志还有私淑女弟子姚绣麟。此外,兰馨女史陈金玉也表示“仓山久已心私淑,敬献新诗当束脩”。 对于自己的女弟子,袁祖志甚为关怀。比如王梦鸾就曾收到过袁祖志所著的《随园琐记》, 还获赠过“只愁福薄难消受”的日本樱花。
自1876年起,与袁祖志关系密切的《申报》逐渐开始触及新式女子教育的话题:当年3月30日,发表了署名“棣华书屋”的《论女学》,至1893年,《申报》共刊登了六篇提倡女学的论说文。《申报》对女诗人的重视,正与其对“女学”的提倡相因果。而在传播效果上,现代报刊的加入,从根本上改变了女诗人作品的流布途径,其时效和覆盖面都大大超出了随园女弟子的诗歌选集,因而女诗人的才名焦虑也可以更快地得到满足。而且通过报刊这一平台,素未谋面的女诗人们可以互相关注,彼此响应,这种文学网络的搭建也区别于随园女弟子的时代。
袁祖志和温瑛、王梦鸾的诗歌互动,虽然还未与女子教育发生关联,他们的交谊也与祖先袁枚及女弟子间的士女关系没有本质上的不同,不过若从影响女性写作的各种因素(交游、出版、教育)来看,袁祖志和他的女弟子正处在一个继往开来的重要时刻——这即是他们这一段关系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李士棻.天瘦阁诗半[M].刻本,1885.
[2]袁祖志.谈瀛录[M].上海:同文书局,1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