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秋锋
(惠州学院 经济管理系,广东 惠州 516007)
近年来,仲恺高新区坚定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道路,继续推动高新区产业转型升级,加大高新技术产业的扶持力度,其“四大高新技术产业”①已成为仲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因此有必要对四大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推动仲恺高新区经济发展再上台阶。然而,目前鲜见对四大高新技术产业系统分析的文献,基于此,本文从发展情况、经济特点、存在问题和政策建议角度对仲恺四大高新技术产业进行系统分析。
2013年,仲恺高新区平板显示企业47家,其中,上游企业1家,主要从事触摸屏的导电玻璃生产;中游企业10家,主要从事背光模组和液晶显示模块生产;下游企业16家,主要各种液晶显示成品的生产;配套厂商20家,主要从事电视机框、支架、精密磨具、机顶盒等的生产。新能源企业15家,其中,由于矿产资源因素等制约,暂无从事矿产原料和深加工的上游企业;中游企业10家,主要从事锂电池组件和太阳能组件的生产;从事产品应用的下游企业1家;相关配套服务厂商3家。LED企业4家,其中,上游企业1家,主要从事芯片的生产;中游企业2家,主要从事封装生产;下游企业1家,主要从事各种照明应用生产,暂无材料及配套企业。移动互联网企业17家,其中,上游企业1家,该企业具有整体方案设计能力;中游企业4家,主要从事手机器件、按键外壳、专业天线的生产;下游企业9家,主要从事车载终端、手持终端的生产;配套厂商3家,主要从事各种精密五金配件、光纤的生产。四大产业的产业链情况见表1。
表1 2013年仲恺高新区四大产业的产业链(单位:家)
2013年,仲恺高新区四大产业的企业数量为82家,虽然企业数量较2012年减少了2家,但主要经济指标同比均大幅增长。营业收入229.46亿元,营业税金及附加4.77亿元,其中主营业务总收入217.22亿元,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4.76亿元,营业收入和主营业务总收入同比增长82.07%和74.21%,营业税金及附加和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均较上年增长12倍;实现工业总产值214.25亿元,同比增长32.51%。四大产业的主要经济指标见表2。
表2 2013年仲恺高新区四大产业主要经济指标(单位:家、亿元、%)
按照企业的登记注册类型分类,仲恺高新区四大产业主要以外商投资企业(包含港澳台)和有限责任公司为主,其数量分别为55家和23家,占到四大产业的比重高达92.9%。其中,外商投资企业(不包含港澳台)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的数量分别为25家和30家,占到四大产业企业数量的29.8%和35.7%;有限责任公司的数量为23家,占比27.4%,其中其他有限责任公司的数量高达14家,占到有限责任公司数量的60.9%。仲恺高新区四大产业的经济类型分布见图1。
图1 2013年仲恺高新区四大产业经济类型分布(单位:家)
按照国家大中小微型企业划分标准进行四大产业的统计数据分析,四大产业中大中型企业数量77家,占比94.05%,其中大型企业21家,占比27.38%,中型企业56家,占比66.67%,而中小微型企业仅有5家,占比5.95%。按照收入规模分类:收入大于1亿元的企业有55家,占比67.86%;收入在1000万到1亿元的企业有25家,占比29.76%;收入在1000万元以下的企业有2家,占比2.38%。四大产业按营业收入规模分类占比情况见图2。
图2 2013年四大产业按营业收入规模分类占比情况(单位:家)
近年来,仲恺高新区企业加大了对科技创新经费的投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2013年,仲恺高新区四大产业的科技活动内部经费支出为24.80亿元,其中R&D经费内部支出为19.45亿元,平均每家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为2371.95万元,远远高于全国高新技术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987.7万元)的平均值。仲恺高新区四大产业科技活动内部经费支出和R&D经费内部支出分别占全区科技活动内部经费支出(30.27亿元)、R&D经费内部支出(24.04亿元)的81.93%、80.91%。
2013年,仲恺高新区委托外单位开展科技活动的经费支出实际支出1.32亿元,占全区(1.35亿元)的97.78%;当年形成用于科技活动的固定资产实际2.45亿元,占全区(3.55亿元)的69.06%;使用来自政府部门的科技活动资金本年实际2.85亿元,占全区(2.96亿元)的96.49%;科技项目经费内部支出26.15亿元,占全区(31.28亿元)的83.60%;机构经费支出本年实际22.61891亿元,占全区(25.23亿元)的89.66%。
2013年,仲恺高新区四大产业新产品产值为1701.38亿元,新产品销售收入为1693.28亿元,分别占全区新产品产值(1764.20亿元)和新产品销售收入(1753.95亿元)的96.44%和96.54%。四大产业的创新活动和经济产出的情况见表3。
表3 四大产业的创新活动和经济产出(单位:亿元、%)
2013年,仲恺高新区四大产业的科技活动人员为8890人,参加科技项目人员的人员为7391,本科及以上的科研人员为4919人,占科技活动人员的55.33%。其中,博士22人,硕士314人;拥有中高级职称人员2777人,占科研活动人员的31.24%。四大产业的人力资源情况见表4。
表4 2013年仲恺高新区四大产业的人力资源
2011-2013年3年期间,仲恺高新区4大产业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分别为1243.1亿元、1599.6亿元、2142.5亿元,而高新区全区这3年期间的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才仅仅为1599.49亿元、1837.76亿元、2556亿元,四大产业总产值占高新区总产值的比例占比分别达77.7%、87.04%、83.8%。2013年四大产业拉高全区规上工业总产值18.5个百分点。仲恺高新区四大产业已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引擎,并推动了全区产业转型升级。
近年来,四大产业积极实施自主创新战略,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进步已成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进器。2013“国家新型工业化移动智能终端产业示范基地”已经成功通过国家工信部的批准。2013年四大产业实际科技项目数328个,占到仲恺高新区科技项目总数(615个)的53.33%,企业创办的科技机构数已经达到33个,占到仲恺高新区科技机构数(69个)的47.82%。
2013年,仲恺高新区四大产业当年专利申请1259件,其中申请发明专利573件,有效发明专利数346件,专利申请数量、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有效发明专利数分别占全区专利申请量(2056件)、发明专利申请量(909件)和有效发明专利数(596件)的61.23%、63.04%和58.05%;发明专利授权15件,发明专利授权量占全区(19件)的78.95%,专利申请和发明专利申请的占比进一步提高。
仲恺高新区移动互联网产业的工业总产值从2011年的667.24亿元增长到2013年1565.56亿元,三年期间工业总产值增长了2.35倍,年均增长率都在百分之五十以上。移动互联网产业占四大产业的比重从2011年的53.67%上升到73.06%,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从2011年的41.71%上升到61.25%,移动互联网已成为仲恺高新区的支柱产业,对全区的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新能源产业虽然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整体份额较小,但发展迅速。其工业总产值从2011年的54.85亿元增长到2013年87.04亿元,三年期间工业总产值增长了1.59倍,经济增长率也从2012年的18.10%上升到2013年的34.06%。在新能源异军突起的同时,平板显示产业的工业总产值则逐年下降,2011年其工业总产值高达445.03亿元,而2013年下降到395.2亿元。四大产业的工业总产值的数据详见表5。
表5 四大产业的工业总产值(单位:亿元、%)
仲恺四大产业的发展虽然成绩斐然,但仍然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仲恺高新区四大产业经过最近几年的高速发展,虽已形成了较完整的产业链,但这些企业主要位于四大产业链的中、下游及配套服务领域。以平板显示行业为例,虽然仲恺高新区的平板显示行业相比国内其他高新技术开发区来说发展比较成熟,产业配套也比较完善,但在平板显示上游设备、元器件和中游的面板制造上还几乎属于空白,现在各大知名液晶面板企业均在发力的AMOLED生产线也属于空白,产业链主要集中于中、下游及相关配套领域。虽然中游企业竞争力较高,但无论是中、下游还是相关配套领域都主要从事产品的加工制造,处于价值链微笑曲线的底部区域,产品附加值偏低。
虽然四大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但从整体上看,其研发基础仍然相对薄弱。除了一些大型企业有一定的技术开发和较大的科技投入外,绝大多数企业技术开发能力薄弱,尚未形成技术创新主体,技术的对外依存度较高。2013年,仲恺高新区四大产业的发明专利申请573件,平均每家企业的发明专利申请数量仅仅为6.99件,远远低于全国高新技术企业平均发明专利申请数量(39.68件)。与此同时四大产业的科技创新与技术改造投入不足,2013年四大产业在技术引进、消化吸收、购买国内技术和技术改造经费实际支出仅仅为0.49亿元,只占全区(1.14亿元)的42.98%。
科技活动中的人力资源投入是进行科技创新的重要因素,虽然四大产业科技活动人员的总量一直在持续增加,但相对于其他发达高新区,其高素质技术人才严重匮乏。2013年,仲恺高新区四大产业的博士和硕士学历人员共336人,其中博士仅仅22人,平均每家企业的博士、硕士及中高级职称人员的数量仅为0.27人、4.10人和33.87人,这些都远远低于全国高新技术企业的平均值(1.28人、13.97人和35.58人[1])。可见,仲恺高新区四大产业的高素质技术人才严重缺乏,并且硕士及以上学历者和高级职称者的比例还在下降。
虽然仲恺高新区四大产业已经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引擎,然而对四大产业进一步细分就会发现,其内部发展极不平衡。以四大产业工业总产值占比为例,2013年仲恺高新区移动互联网行业规上工业总产值为1565.6亿元,占全区规上工业总产值的61.3%,占四大产业规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则高达73.1%。而高新区产业链比较完备的平板行业的规上工业总产值占全区规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则从2011年的27.82%下降到2013年的15.46%,占四大产业规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也从2011年的35.80%下降到2013年的18.44%。虽然新能源和LED产业的产能在逐年增加,但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2013年这两大产业的规上工业总产值加起来仅占到四大产业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的8.5%。
如果细分到四大产业内部的企业,失衡更为严重。四大产业中的前三家龙头企业合计完成产值1530.6亿元,同比增长45.5%,总量占全区规上工业总产值的59.9%,拉高全区规上工业总产值14.6个百分点,占四大产业的比重高达71.4%,仅移动互联产业一家龙头企业的工业总产值就高达1308.28亿元,总量占全区规上工业总产值的51.2%,占四大产业规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高达61.3%。
亚洲“四小龙”和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经济发展奇迹表明,在经济发展的每个阶段上发挥当时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有利于维持经济的持续增长并优化经济结构[2]。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只有充分依靠和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才能够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最大限度地促进经济发展。基于此,仲恺高新区应着眼于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通过适当的产业政策、区域政策将潜在的比较优势培育并转化为竞争优势。
科研人才、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研发资源是研发中心区位选择的重要决定因素。崔新健、高秀娟的研究发现,世界500强在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和北京设立的研发中心分别占其在华设立研发中心总数的46.75%和28.11%,而广州和深圳的研发中心仅占总数的7.1%[3]。仲恺高新区目前在科研人才、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方面都处于相对劣势,如果一味追求建立自己的研发中心,就会背离自己的比较优势,所以仲恺高新区必须立足于现实,加大研究开发力度,不能单靠企业自身的内源发展,还必须借助外部力量。
目前我国高校、科研院所是科研的主力军,但高校和科研院所存在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他们虽然研发力量比较强,但研发成果的转化率不高,他们目前也意识到这个问题,希望与企业合作把他们的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另外,政府近年来,也一直在大力提倡产学研一体化。基于此,应该鼓励仲恺高新区四大产业以及相关配套企业联合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进行产品的研究开发。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产业公共研发平台。以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龙头企业和产业公共研发平台为依托,为产业和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同时,高新区力争吸引国内外著名大学和科研机构共建博士后工作站、工程硕士联合培养点、高年级大学生和研究生的社会实践基地,培养大量急需人才。
仲恺高新区四大产业及相关配套产业中存在大量的中小微企业,这些企业基本没有什么自己的研发团队和研发力量,如果不考虑这些企业的现实,一味要求他们转型升级,则会困难重重。但这些中小微企业可以在市场进行细分的基础上,找出产业中尚未满足的补缺市场,集中力量来满足这部分市场。这非常符合中小微企业的现实,因为虽然补缺市场份额非常小,但正是因为市场小,行业中的大企业出于规模经济的需要,一般不会进入这部分市场,补缺市场的客户有明确和复杂的一组需要,他们愿意为提供最满意需要的公司付溢价,这就为这些中小微企业留下了一定的市场空间,这些企业可以专注于补缺市场,在充分满足补缺市场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产业价值链的延伸,不断提升产品的设计与生产能力,进而提升产品的附加值,最终做大做强企业。这就需要政府在政策导向上,不能一刀切,要对企业分类处理、差别对待。引导大型企业抢占科技制高点、不断突破技术壁垒,引导中小微企业做专做强,最终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虽然仲恺高新区四大产业已形成产业链基本完成,但这些产业主要位于四大产业链的中、下游及配套服务领域,并且产业之间发展极度不平衡。仲恺高新区应该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产业特色、创新能力、人力资源等情况,充分分析产业链现状,切实推进“补链、强链”,合理布局高新区的产业体系,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孵化体系建设。
在产业价值链和配套体系较完整的行业,可以利用这些优势,进一步强化产业链,充分发挥产业龙头作用,带动配套产业发展及加速产业集聚的形成,进而吸引上游企业来高新区投资设厂,进而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配套体系不太完善的行业,要在分析区内已有产业环节、产业链优势和劣势的基础上,引导现有行业的企业做专做强、完善产业配套体系建设,进行专业化招商,提升产业链的强度和深度。
注释:
①平板显示、新能源、LED、移动互联网。
[1]张志宏.火炬工作年度报告[R].科技部火炬高技术产业中心,2013.
[2]林毅夫.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M].上海:三联出版社,2009:102-104.
[3]崔新健,高秀娟.世界500强在华设立研发中心的特征及其成因分析[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2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