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本溯源 怀古悟今

2015-11-30 05:06袁圆胡蘅鸾
人民音乐 2015年5期
关键词:二重奏重奏古琴

袁圆 胡蘅鸾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声音,一如那些富于时代色彩的文字和图像。古琴是中国文化艺术的代表性元素,拥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古往今来,琴家们在鼓琴操缦之余不忘著书立说,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琴学宝藏,其中也包括数以千计的琴谱。这些珍贵的琴曲,带着它们各自的典故和传说,借七弦素琴,穿越时空,向世界吟诵永恒。

——当代古琴音乐周导言

2014年12月4日,由上海音乐学院主办、上海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系承办的“当代古琴音乐周”在上海音乐学院隆重开幕。

古琴历史悠久,素有“国乐之父”“圣人之器”的称谓。古往今来,古琴文化已成为中国文化的分支与代表。但是与古筝、二胡等近代以来发展较快、传播较广的民族乐器相比,古琴音乐的发展相对滞后。究其原因,笔者分析大致有以下几点:

1.与乐器本身构造、发音、奏法等方面的局限性有关。古琴弦较少(7根弦,仅为古筝常用琴弦数的1/3)、音域较窄(C-d《sup》3《/sup》)、共鸣效果弱、音色相对单一(以中低音区为特色音区)等因素为古琴音乐的发展带来了很多桎梏。

2.由于乐器自身特点而鲜受作曲家的青睐。新作,特别是可推动古琴演奏技术发展的作品少。

3.在现代多元、“速食”文化的影响下,人们生活节奏加快,欣赏观念发生了转变,越来越少的人能够静心去欣赏以意境著称的古琴音乐艺术。

在此背景之下,上海音乐学院将“古琴重奏”作为“高等音乐艺术院校第八届民乐作品比赛”主题,旨在传承、繁荣和推进古琴现代重奏作品的创作、弘扬民族音乐文化以及深入古琴音乐艺术的探索与追求。并以该比赛为中心,联合了“古琴重奏作品比赛决赛音乐会”“当代古琴作品座谈会”“把遗产交给未来——上海古琴研究会专场音乐会”“海上琴汇——当代古琴作品多媒体音乐会”等学术活动,举办了本届“当代古琴音乐周”。

一、古琴重奏作品比赛决赛音乐会

2014年12月4日晚,作为当代古琴音乐周的重头戏,“古琴重奏作品比赛决赛音乐会”在贺绿汀音乐厅拉开帷幕。由许舒亚、徐孟东、贾达群、叶国辉、周湘林、朱晓谷、温德青、钱仁平、戴晓莲等作曲家、音乐理论家及表演艺术家组成的评委会,经过严谨有序的评审工作,最终决选出了本次古琴重奏作品比赛的各奖项(见下表1)。

纵观10首获奖作品,就体裁而言,可以分为五重奏、二重奏(双古琴和古琴与其他乐器二重奏)两大类。

五重奏作品有《水墨意韵》《舞·殇》,它们的乐器编制相同,创作思路却截然不同。前者意在通过音乐表现书法艺术水墨技法的风韵。在创作技法上以音列思维为主,同时加入了微分音元素。整首作品围绕A音展开,在单音基础上通过音色对比变化进而发展为“勾线”“点染”“著色”“泼墨”“意韵”5个段落。结构完整、脉络清晰,较好地平衡了5件乐器的个性发挥与协调统一。《舞·殇》过于注重重奏及其他乐器的声部地位,在这一体裁的特点上稍显不足,没有很好地突出古琴的音色,甚至有使古琴退居次位之嫌。

相对于五重奏的高可塑性和音响丰富性,二重奏作品则是通过古琴与另一乐器的合作表现古琴的意韵。《心籁》《云阙》都为古琴二重奏作品。其中《心籁》创作思路独特,通过两架古琴进行传统与非传统的定弦造成两琴之间“合二为一”“分离”“交融”等三种不同的关系串联全曲,第二乐章的纯泛音演奏和第三乐章快板板式布局等手法,皆有突破传统琴曲之意。《云阙》则是通过改变定弦使两架古琴得以产生不同的泛音列组,形成了音高上的镜像关系,以期营造出云中楼台飘渺的意味。创作思路与《心籁》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本曲中两架古琴声部过于统一,重奏感略缺一二。

其余作品均为古琴与其他乐器二重奏:《空城引》为古琴与琵琶二重奏,作者引用中国古代三国著名的“空城计”故事为背景,使用了多种噪声技术将音色扩展,表现了在危急处境下,掩饰空虚、骗过敌方的惊险情节。《山响》为箫与古琴二重奏,使用传统音阶糅合现代元素写成,音响传统,古琴韵味把握极佳,但后半部分箫似乎占据主导,古琴在作品中的地位有失偏颇。《云遥》为古琴与钢琴二重奏,两件乐器的音色搭配有一定的特色,但未达到凸显古琴音色的效果,在音量配合方面以及前后风格的一致性等方面的考究略显不够。《待归》为古琴与古筝二重奏,力图通过清新淡雅却有些许隐晦迷离的曲调,以不规则节拍划分的乐句来表现女子焦急的愁容和江南阴雨天所带来的压抑气氛。从现场音响效果来看,古筝与古琴的平衡不够,在音量、音响方面考虑的欠佳。

总体上看,整场比赛虽然不乏佳作,但问题亦很明显,集中体现在四个方面:1.个别参赛作品对古琴这件乐器的把握欠佳——有的将古琴当做古筝或其他乐器写作,或是在重奏中古琴与其他乐器无法融合或过度统一;2.大部分作品无法突破传统的古琴创作及演奏方式,缺少创新成分,没有形成真正的“新作”;3.有些作品试图加入现代元素或技法,却不能与音乐表情很好地结合;4.重奏中古琴沦为次要声部。

本次比赛的参赛者大多数为各层次作曲专业的学生。尽管优缺点皆有,却都是青年作曲家们探索古琴新音乐的尝试,为古琴这件古老乐器的发展提供了一次实践参照。朱晓谷教授认为“本次比赛是全部8届全国高等艺术院校民乐作品比赛中可听性最强的一届”。

本次比赛筹备之初并未引起广泛关注。有人认为专门为古琴举办一场作曲比赛没太大必要。从参赛者参与的积极性来看,截至大赛之前,参赛作品总共也只有19部。一是因为不被作曲者们重视,认为古琴曲没什么好写,追求现代音乐都精疲力竭,更没有精力去研究琴中“老者”古琴的意蕴;其次是因为难写,很多作曲家或者同学们跃跃欲试却最终因为种种原因知难而退。虽然各方面的回应都给本次古琴音乐周带来很大阻力和压力,民乐系老师们和同学们仍未放弃,迎难而上,最后大获成功。这不仅是古琴作品发展中的一大进步,也是当代民乐发展中的一项重大工程。

二、当代古琴作品座谈会

“当代古琴作品座谈会”于12月5日在上海音乐学院教学楼举办。出席座谈会的有作曲家、表演艺术家、上海音乐学院相关专业的老师、学生以及参赛选手们。会议由戴晓莲主持,主要是针对前一晚的“古琴重奏作品比赛决赛音乐会”进行讨论,各抒己见、互相交流学习、分享心得。各位来宾都肯定了本次“当代古琴音乐周”具有的重要学术意义,随后关于“当代古琴作品是否要创新”“如何创新”以及“如何把握创新的度”等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并分别给出宝贵建议。

温德青发言的主旨在于创作的“求新”:打破传统惯性思维束缚的“求新”。他在发言开始时便抛出这样的疑问:古琴创作永远要停留在古代的氛围中吗?他认为整场音乐会上的作品都过于遵从古代文人音乐的结构,没有体现“当代”二字。在技巧突破方面,他希望看到有创新者可以完全不把古琴当作传统意义上的“古琴”,而是一种全新的乐器,打破传统演奏法的束缚,去大胆探寻古琴的新音色、新技巧。

朱世瑞认为音乐好坏、感人与否、能否打动人的心弦是音乐的本质,也是艺术的本质。创作者在创作时应更注重文化的层面,关注其作品与听众心灵的碰触,而非停留在“新不新”“老不老”等问题上。求新求变固然重要,但应从乐器本身出发,充分了解乐器,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以期达到在尊重传统的同时体现作品身处当代的时代性。

孙文妍在谈及当代的古琴音乐创作时认为古乐器自然应该萌发出“新芽”。古琴音色有厚重感,易于与其他乐器融合。在合奏中,作为低音能够很好地起到衬托上声部的作用。关于本次作品比赛,她认为“作曲者们在古琴与其他乐器合奏时的融合方面考虑得略少,讲究‘呼应的比重较大”。她希望作曲者们今后创作时可以多加考虑音色融合的问题,亦从大众听者的角度出发,呼吁有更多富有古琴语汇特点的音乐作品出现。

朱晓谷从创作古琴作品的实际困难等角度出发,提出了希望在曲谱资料方面多出线谱或者简谱版的曲谱,可供作曲人借鉴参考的建议。他认为目前影响古琴创作的另一大难题是古琴的记谱问题。古琴曲大多为减字谱记谱,这给当代的作曲家们深入研究古琴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古琴音乐创作的发展。他建议古琴演奏者可以多与作曲家进行沟通交流,互相学习,从而一起来推动古琴的发展。

戴晓莲主要是从演奏者的角度来表述自己对古琴曲创作的一些期许。作为演奏者,她希望能出现更多可以激发她的演奏能力的作品,即作品在演奏方面有一定挑战。对于古琴的前途问题,她指出在处理传统与现代、发展与保存、大众化与个体化(亦雅俗问题)这些关系时,度的把握永远是发展进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被讨论最激烈的问题。

关于本次古琴作品比赛,温德青认为《水墨意韵》之所以更胜一筹的原因是它在“当代”和“传统”之间结合的相对比较好。朱晓谷觉得《水墨意韵》的亮点在于它的旋律性相对较强,古琴在重奏中的地位安排得恰到好处,各方面的“度”把握得比较好。这正是立足传统,体现当代最重要的问题。

戴晓莲表示她个人更青睐《心籁》这部作品。她认为此作品可以激发演奏者的演奏欲望,是演奏者们想要的音乐。温德青也认为此作与一等奖作品难分伯仲。作品里对话的感觉处理得很好,在记谱方面比较符合古琴的韵味,但指出作品中卡农、对位的手法用的稍微多了一点,缺少了古代音乐的自由度,略有习作的痕迹。

在各位教授们的精彩发言及讨论之余,参赛选手代表孔志轩和韩闻赫两位同学也分享了一些创作理念和写作心得。

座谈会历时两个多小时,讨论激烈,观点不一,但都从各个方面分析了古琴曲发展的可行之路和发展的各种可能性,对“古琴重奏作品比赛决赛音乐会”做了很好的总结,更是为今后的古琴作品创作进程提供了很多宝贵理论依据。

三、“把遗产交给未来”——上海古琴研究会专场音乐会

12月5日晚上,上海古琴研究会专场音乐会在贺绿汀音乐厅上演。本场乐曲全为古曲或古曲改编,由上海古琴研究会的成员们演奏。音乐会紧扣“把遗产交给未来”的主题,展现了古曲无可替代的精华之音,让听众领略了琴曲之传统意韵。

演出的曲目有描写昭君出塞的《秋塞吟》,其乐曲哀怨凄婉;有描写女子倚楼怀人的《长相思》;有取楼兰古国风貌一二,随意散成的《楼兰散》,以景喻情;还有《乌夜啼》《莲》《风雷引》《长清》等。另有古琴二重奏《流水》、琴瑟合奏《梅花三弄》以及古琴伴唱的昆曲《懒画眉》、评弹《秋思》。

四、“海上琴汇”——当代古琴作品多媒体音乐会

12月7日晚,本次古琴音乐周的最后一场音乐会“海上琴汇——当代古琴作品多媒体音乐会”在贺绿汀音乐厅上演。本场音乐会以作品创作时间为脉络,依次呈现了自1953年至今的经典作品。其中有1950年代的《胜利操》《春江花月夜》《跃进歌声》。亦有创作于1980年代的《春风》《一闪灯花堕》《山水情》。其中《山水情》为作曲家金复载创作,是由动画片《山水情》的主题音乐改编而成。此外还有作曲家李崇望在1995年创作的《禅思》以及当代古琴家、作曲家成公亮在2005年创作的以印度音乐为主要创作素材的《沉思的旋律》。这两部作品都细腻精致,以不同的音乐形式体现了“思”的主题。

本场音乐会演出的最新一部古琴作品是由作曲家王建民创作的《古舞》。该作品写于2011年,是作曲家从云冈石窟中获得灵感,意在重现古代宫廷乐舞的场景和盛况。该作品由戴晓莲教授担纲独奏,敦煌壁画以及舞者翩翩起舞等多场景交替影像构成演出背景,这种音画完美的结合,不得不让人赞叹这着实是一场听觉与视觉的盛宴,一次古老与现代的触碰。

音乐会最后,琴家李祥霆先生根据现场听众命题的“射手座的性格特征”,即兴操琴一曲,音乐洒脱自由,忽紧忽慢的节奏律动,让现场观众赞叹不已、意犹未尽。

当代古琴音乐周,让古琴在以西方文化为主流的当代拥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宽阔平台,尽情展现了其艺术魅力,为古琴音乐的传播、发展,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同时,通过举行古琴重奏作品大赛,鼓励作曲家特别是青年作曲家去学习古琴的神韵,探索古琴的新音响,赋予其时代的光环。当然,究竟有多少人能从此真正喜欢上这件乐器,主动去了解古琴文化、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这仍有待时间的考证。推广与发扬中华文化,当代每一位艺术家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与担当。

让古琴活在当下,活在未来。

(责任编辑 刘晓倩)

猜你喜欢
二重奏重奏古琴
恭喜中签“京”喜EU见-北京汽车推钜惠3重奏+无忧7项礼
花山战鼓(壮族啵咧重奏)
钢琴二重奏在钢琴教学中的应用
寻琴记:古琴的前世今生
阮重奏作品的演奏与教学探微——以阮八重奏《剑器》为例
张俊波 情寄古琴,乐以忘忧
中国当代钢琴二重奏音乐研究
《哈莱姆二重奏》的空间性探微
寻访千年古琴
古琴的收藏价值在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