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万军
朱进国先生的著作断断续续读了几个月时间,收获颇丰。尤其看到先生几十年如一日,甘于清贫,安于淡泊,固守自己的研究兴趣和爱好,这种执着不弃、清净无为的治学精神尤其是我辈应该学取的重要精神财富。
朱先生收集、阅读、整理、研究古人书信已三十余载,而最终形成《秦汉魏晋南北朝书信赏析》一册大著贡献给读者,这不仅是他个人的幸事,更是读者的幸事。向来古人书信研究因为资料史实的缺失而成为很多学者望而却步的领域,或者只是把书信文本当作文学作品对待而很少旁及其他。殊不知书信研究更重要的是文化研究社会研究,是深入探讨文人名士生平、交游,文坛掌故、史实的重要依据。朱先生著作不拘泥于文本讨论和赏析,而是将更多的目光投入到对历史事实的爬梳和考据,投入到对文人名士往来交游、唱酬的研究之中,这使该著远远超越了文本赏析和研究的层次,呈献给读者的是文学与文化研究的别样风景。
书信、日记、年谱作为文学研究的重要资料经常受到很多研究者甚至读者的高度关注和青睐。孔另境在其选编的《现代作家书简》“钞例”中认为日记书信的价值体现在文艺和社会两个方面。文艺价值主要是指“盖以文人生花之笔,即偶尔挥翰,自亦较多风趣”,而所谓社会价值,则主要是“撰作家之评传者固不能不借重该作家之日记与书翰,即欲知作家私生活之真实情态,亦以阅其日记或书翰为最佳”。孔另境先生此处所谓文艺价值无非就是让阅读者赏心悦目甚至实现精神的共鸣,而社会价值则是让研究者以斑窥豹探知彼时社会风尚人情风俗及书写者的生存状态等等,而作为书信尤以后者为重。
目前学界对书信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则倾向于现代以来的学者、名士、文人、编辑之间的往来书信。一是因为资料容易找寻,好多书信都留有原件,可直接影印出版。虽然近百年来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运动此起彼伏,对书信原件造成很大损失,但毕竟传播及印刷技术更加发达,尤其像民国时期编选出版的《现代作家书简》、《爱眉小札》、《朱湘书信集》等等很好的保留了当时一些珍贵的资料。八十年代之后随着社会状况的好转和出版机制的变化,更有《胡适来往书信选》、《周曹通信集》、《江绍原藏近代名人手札》等等非常重要的资料面世。二是因为近代以来中国历史脉络清晰,文人的生存状况、社会关系,甚至生活细节莫不清清楚楚,这为研究书信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所以,有很多优秀的现代书信研究成果的出现亦是必然。
但是古代书信的整理和研究进展缓慢,大多数成果都停留在编辑和整理的层面。一是因为流传下来的书信资料有限,古代很少有专门的作家文人书信集刻印传世,更不用说部分作品连写信者和受信人的姓名也无法确凿考证,这使通过书信对作家交往及关系开展研究带有一定困难。二是因为可资参考的资料诸如社会背景、历史事实、人际关系等等有限,无法将部分书信作品有效还原到一定的环境、氛围当中,无法完整再现写信者当时的情景。三是书信资料本身的可信度也是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因为古人书信原件难以保存至今,所以现在所依据的依然是主流文选资料中收录的通行文本,这很难确保其在被收录的过程中不被删节处理甚至改写。所以,在古代书信整理和研究工作中依然存在着很大的遗憾和不足。
在这样一个整体的研究背景之下,《秦汉魏晋南北朝书信赏析》的出版不但对古代书信的整理和研究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和参考,而且还表达出对当时士人知识者的独特情怀。纵观整部作品,觉得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细细品味。
首先是详细的梳理、考证和研究工作。(不同于部分研究者收集整理结集出版的方式。)在古代书信整理研究领域,很多学者仅限于收集整理的工作,并不加详细注疏、考证和研究。如《历代书信精选》(王玫)、《中国书信经典》(殷正林等选注)等仅仅只是将古代书信编辑出版,这显然是美中不足的。因为如前所述,古代书信时代久远,很多问题难以厘清,尤其对于普通读者而言,只通过书信文本难以体会书写者当时的心态、思想等等,此时必须依靠研究者的注疏赏析研究文字才能将读者真正带入一个特定的环境和情景,能够使读者很好的理解书信的内容和思想。所以,朱先生著作在每一封书信之后不但附有“译文”、“作者介绍”而且还有赏析文字。尤其是很多赏析文字不但对书信文本进行深入浅出的详尽分析,还有对彼时时代背景、社会风气、民俗风物、名士交游的详细考证。通过这三部分,对书信形成一种多角度全方位的立体式解读。
尤为可贵的是,朱先生通过详细的考证在部分书信的赏析文字中对学界个别失实的说法进行了纠正。比如习凿齿的《与桓秘书》一通。方广铝在《道安评传》中认为这是习凿齿写给弟弟的书信,但是朱先生通过对桓秘兄弟之间争斗以及习凿齿和桓秘兄弟关系的考证和研究,纠正了《道安评传》中不实的说法。
其次是把书信研究当作历史研究。因为古代书信或辞采华茂意趣盎然,或文笔清丽刚健畅达,凡此种种,无不吸引研究者的目光,转移研究者的注意力,使一些研究者将研究的重心转移到文本的层面,把书信仅仅当作散文来研究,这虽然能够发现书信的艺术价值,但是却容易遮蔽书信的社会价值。而朱先生此著既有对作品艺术价值的审美观照,又有对书信社会价值的深刻发现。
很多研究历史的学者往往会认为历史不是谁都可以研究的,但事实上历史不就是渗透在人文学科的细枝末节中么?渗透在时代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具体过程中么?尤其是一些回忆录、家族史、个人史的撰写和出版,不就是对历史的一种还原和补充么?而最终构成历史全貌和真相的除了专业的史学著作之外,恐怕还包括散布在其他相关学科中的点点滴滴零零星星的认识。而朱先生对于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书信的研究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就是一部当时文人的交游史、心灵史、思想史。收入书中的每一篇赏析文字几乎都有对当时历史、社会背景的详细分析,都有对写信人和受信人关系的详细考证,都有对当时文人交往的努力再现。在关于《与山巨源绝交书》的文字中,首先对山涛“非吏非隐”的投机行为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批判,并由此自然而然的认识到嵇康与山涛由“好友”而绝交是一种必然,也是嵇康“清峻意超俗,龙性不可驯”的性格与精神品质使然。从整部著作来看,朱先生通过对秦汉魏晋南北朝书信的梳理和研究,让我们看到,书信其实就是历史的另一种表述。
再次是作品中的文人心态和知识者情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存在“道统”与“政统”的关联、对抗与纠葛,以文人知识者崇尚的道德和精神价值为主导的“道统”与以专制集权为核心的“政统”形成跌宕波动此消彼长的对立和互动关系。历代文人尤其是魏晋时期的文人大都胸怀理想、独立自由、恣意旷达、超越贫贱、蔑视权贵、视死如归、感时忧国,这正形成了中国知识分子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残破不堪的社会现实和惨痛悲伤的人生经历使得他们最终不得不“道不见而隐于林”;然而即便是“隐”,即便是魏晋名士的“药”与“酒”,都只是他们向当时的社会抗衡的形式,在内心他们或许依然积极入世热切关注着现实,所以才会有嵇康在《与山巨源绝交书》中的“非汤武而薄周孔”而遭司马氏杀害,而孔融“以今例古”遭曹操杀害也是同理。
当然,朱先生在著作中大量不厌其烦的叙述秦汉魏晋南北朝文人知识者的境遇和抗争,讲述他们满怀理想却怀才不遇的悲伤结局,自然不是简单的就事论事以文论文,我想其中一定大有深意。资中筠在《中国知识分子对道统的承载与失落》一文中对今天一部分知识分子的主观世界进行了如下概括:“家国情怀、忧国忧民,和对‘道的承载……现在转化为对严重的时弊和改革倒退的忧虑、对普世价值的追求,还有拒绝遗忘,追寻和揭示历史真相的努力。”而这实际就是对古代文人重名节、讲骨气,以天下为己任的“道统”的继承。但是今天的大部分知识者终日为稻粱谋,所谓正义感所谓理想都被现实功利所淹没。即使个别人良知尚存幻想仍在,但也不得不选择与“潜规则”、“明规则”妥协。这正是当代知识者的悲哀和无奈。但是我想希望依然是存在的,只要一个一个微弱的个体希望不灭,心怀理想,不甘于没落,发出一点一点喑哑的声音,那么这么多声音必然会汇集成大声呐喊。
而朱先生在这一册著作中所要表达的深意也正在于此,通过对古代知识分子人格和精神魅力的探讨引起今天知识者的惊醒。事实上如果认真阅读这些作品,对于这一点每个人都会有所体会。
当然朱先生的著作可谈的地方很多,比如代序言《书信的流变》和代跋《浅谈秦汉魏晋南北朝书信》就是两篇非常好的学术文章。尤其是前一篇文章,在详细梳理古代书信流变的前提下对今日书信文体的几近“绝迹”发出了感叹,其意也在唤回写信的美好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