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姜 芸 张建华
隐喻最早是语言学的一种修辞手法。亚里士多德在《诗学》里对隐喻的定义是:“隐喻是通过将属于另外一个事物的名称用于某一事物而构成的,这一转移可以是从种到属或者从属到种,或从属到属,或根据类推。”在语言学中,隐喻首先被看成是对语义、语法、逻辑正常规律的违反,目的在于产生新的意义。隐喻性景观即具有一定除直观外表感受体悟性能之外,尚包含其他内涵的景观,并且该隐藏内涵并不直接表达,而是通过一定其他媒介予以传达。在设计领域,景观设计中场所的隐喻并非像语言范畴内讲的修辞意义,而应当纳入景观场所系统的分析。
当今的景观设计形成了一种潮流,从项目的规模来分,景观设计的第一类是宏观景观的设计,也就是风景区的规划,属于景观规划类(包括一些项目的策划),都是属于一种宏观尺度方面的景观设计。第二类是中观尺度的环境景观设计,像许多城市的公共开放绿地、广场、街道街景设计等等,这可能是占整个市场份额中最多的,也是最接近人们日常生活的。第三类是微观尺度的景园设计,譬如私家花园。本篇将重点放在最接近人们日常生活的第二类中观尺度的景观设计。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脚步逐渐加快,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的快速扩张,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层面的需求越来越大。也正是由于人们对于生活空间的情感需求和情感认同与归属跟不上物质的快速发展,才致使人们生活在面积越来越大、物质越来越充沛的城市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冷漠,从而滋生出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实际上,在需要更多人文关怀的今天,隐喻在社交功能景观中的应用尤其显得重要和多样。
在当今时代,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显得更加重要。社交是指社会上人与人的交际往来,是人们运用一定的方式(工具)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意识,以达到某种目的的社会各项活动。社会交往是人的本质的内在要求,人的本质是在物质生产劳动的基础上形成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与此相适应,社会交往可以分为物质交往、精神交往和两性交往。而隐喻性景观的营建对于具有社交功能的景观是越来越趋于合理发展的一类重要形式,亦会使社交功能景观、环境氛围的文化内涵程度上升。
在环境景观设计领域里,尤其是在国内环境景观理论比较落后的当今,有相当长的时间里停留在对场所应满足使用者具有的物质功能分析和研究上,很少对环境场所具有的精神功能作细致的分析和探讨,对于隐喻性景观的研究很少,而对于景观社交功能营建的研究基本没有。场所的隐喻是人们将情感赋予场所之上,再由场所通过隐喻的方法流露出来及人们的心灵共鸣和心灵的触动,满足社交功能。在这个物质充裕的时代,人们需要更多的内心世界的满足,需要更多的人文情怀,因此,本篇城市广场隐喻性景观的表达方式与社交功能的营建的研究是有着现实意义的。
隐喻性景观就是运用景观语言、手段表达传递场所的深层涵义。所谓景观语言包括景观的空间结构、立面形态、绿化配置、铺装、水体等构成元素,在景观隐喻中这些景观语言的构成形式被赋予意义,人们以此为媒介达到对隐喻主题的认知。景观的隐喻是通过场所传递给人的,是人和环境情感交流的桥梁,是环境对人的生理和心理交互作用的结果。场所的隐喻也是人通过认识环境本身,显示出的精神或心理、情感态度或某种认知关系。
设计应该超出纯粹的形式和色彩的表达,表现的更应该是环境场所中对生命和灵魂的揭示。设计应该成为连接技术和人文文化的桥梁,诗意的情感表达是优秀作品的共有特征。在景观设计中应该追求的是“具有生命力的,应该是人性化的,有生机与温暖,反映人文特质的”这样一种境界。
场所的对象是人,人能够理解产品的隐喻必然存在一定的理论基础。当场所的参与者遇到某个有着丰富意境的场所时,自己本能地会构成一幅直觉的画面,隐喻的意境在表面上会直接而轻松的表现出来,但是在它背后却隐藏着观察者全部的生活体验,包括他的信仰、偏见、记忆、爱好,从而不可避免地产生情感、理解、想象。
景观场所传达的信息、人们接受的这些信息完全依赖人们的感知经验。这些感知受外界映像以及听觉等影响,引起人们的大脑达到不同程度的记忆,成为一种潜意识,并会不断的积累,有一天会成为判断审美的标准。当一个人的感知经验得到扩展,具备了一定审美知觉时,从环境中的视觉形式中所得到的就越来越多,他才可能理解场所形式的内涵和意义,才可能感知到环境场所中的隐喻。
隐喻的文化性是对景观场所人文特质的重新解释,它给予人们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并是对原有文化的一种延续。好的设计能带给人们许多思考和梦想,它应给人心灵的震撼和美好的情感回忆。说明隐喻是有一定的文化环境为基础才能发挥作用的。隐喻具有这种文化属性,它和其他文化艺术一样具有传承民族文脉的特性。因此我们应该了解更多的表现语言,将自己的设计作品纳入特定的文脉中去考虑,对各种表现语言了解的越深入和全面,对形式的应用才越会得心应手。这样的使用隐喻才能被接受,意义的作用才能发挥。
景观设计只有扎根于人类根本的传脉和各种传统文化当中,才能产生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意义。在当今瞬息万变的社会里,信息语言、网络文化已经成为我们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设计如何反映文化,如何引导文化,如何延续文脉都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环境景观是人们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更应该是人性化和情感的表达,“以人为本”的环境景观必然要渗入更多的民族风格和人文特色,蕴涵人类文化传统的理念和价值观。因此将文化传统重新诠释于现代社会的景观设计中将有利于国内景观设计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当今,人们普遍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而不考虑自身的情感和牺牲他人以及自然为代价,这些不和谐的社会问题,体现在城市景观规划与设计上,则是为了完成弥补空白场地的摆设而已,没有任何文化作为背景,没有任何情感引起共鸣,没有任何思考打动人心,没有任何存在的意义;体现在人文上,则是人们在物质与精神层面盲目的选择物质而导致内心世界的迷茫与缺失,致使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急剧紧张。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睦,是和谐社会的基础,也是社交的关键所在,现阶段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折射出我们社会当下人际关系紧张、道德失范、文明失衡等尴尬现象。
越来越多充斥着所谓文化的商业景观设计给本来缺少最基本的认知与辨识的人们带来了满足于现阶段精神文明建设的假象。实际上人们迷失在充满着物欲的社会中,不停地追求着以充裕的物质环境等同于幸福的生活,而忘记了什么才是人与人之间最真实的情感,什么才是人应该对待自然的态度,无限制的自我满足必将激化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矛盾,这就是现代的景观无法激起人们心灵共鸣、内心思考的原因。
广场景观设计和周围建筑环境的不和谐,导致没有收到景观设计的预期审美效果,不能真正的反映出广场空间文化特色。对原有的历史空间格局和人类环境缺乏尊重,不注重广场发展历史在历史性城市所占的重要性,不能形成历史文化和经济结合的产业链,就很难成为城市广场未来发展的历史。缺少文化内涵的设计就很难谈艺术生命力。城市广场需要艺术的干预与文化的引领,让人们在城市广场中感受到艺术体验和文化精神享受。
随着国外新兴景观设计观念的输入,一方面对于国外景观设计观念无筛除的全部吸收,不去伪存真,没有取精华除糟粕的过程,完全的“拿来主义”打造出来“照搬景观”,同时对于自己已有景观设计传统传承与发展的断裂,导致现有的景观设计既没有汲取已有的精髓又只是学得他人皮毛而已的现状。虽然建成的广场基础设施功能齐全,而且也产生了部分经济效益,但忽略了创作的最基本的原则是设计与自然的有机结合,因此该设施是缺乏活力的。
当代中国文化广场景观设计,由于地方当局的崇洋或功利性的压力和其他原因,广场设计的创新思路同样缺乏,一味模仿的结果就是不同地方的广场景观经常是相同风格的。这种广场忽略了每一件景观作品应该有其独特主题的原则,真正的广场景观设计应该有内在和个性格调,还必须有自己独特的灵魂和思想,并结合当地独特的文化,才能使其成为有生命力的作品。
上述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决,随着矛盾的日益尖锐与突出,不仅仅影响到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势必最终会影响到城市的形象的塑造与定位。这些没有生命的景观作品冷漠的态度不会得到人们的认可和接受,它不仅不能产生自身艺术与思考的价值,反而会给人们对周围的环境带来厌恶与反感的情绪。
景观隐喻也是由一定的场所引发的,许多存在与人之间有着相应的心理效应和认知的关系,这是一种中介,由此而建立了形态与人的隐喻对照关系、人与人之间和谐的交往关系。在景观设计领域里,人同环境间的场所设计不是直接改进对象的物品,即景观场所的设计对象不是以往的“物”,而是基于现代生活中,人同自身、人与人、人与环境相互关系所产生的新的关系设计。这些关系将成为景观设计者在创造活动中最重要的内容,影响着社交功能的营建。
a.尊重地域文化原则
城市广场景观设计应该尊重传统文化知识和经验,因为当地人的日常物质生活和精神寄托依赖他们的生活环境,他们知道和了解当地的环境是一个有机的衍生物和经验积累的地方,所以应考虑传统文化和当地人予以的设计启示灵感。在符合自然条件的基础上,因地制宜使原有的景观元素被使用。景观生态学强调合理分配,只要我们能够在设计之中尊重它,适当的变换创新,就可以创建一个适合地方性的完整景观生态原则。
b.资源的节约和保护原则
在大型城市广场景观设计的过程中,以保护自然景观和生态系统特别重要。如自然森林、城市和郊区湿地的保护,减少包括能源、土地、水、原材料资源在城市景观设计发展的使用,在发达国家中,以为市民休闲为目的设计恢复废弃的工厂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景观原材料的消耗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即选材、施工、管理和维护过程。因此,景观材料的选择要依据可回收、可恢复的原理,可降解的和可再生的材料也会改善延长广场景观的寿命。
c.景观整体性原则
城市广场景观是一个综合性的整体,它是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来实现的,必须满足社会功能与自然规律,要遵循生态原则,同时还要属于艺术的范畴,缺少任何一个设计方面广场都是有缺陷的。景观生态设计就是把人类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的,而不是一个景观设计单独的元素或是多个目标设计的需要,它是审美需求优化设计整体的最终目标。所以,景观设计一直是自然环境与周围环境相结合,解决人与人、结构和功能之间的关系,创造出外部环境的和谐丰富。
d.多学科综合原则
城市广场景观设计是科学、艺术、社会和经济方面的分工与合作的多学科相结合。分工与合作,确保一个和谐稳定的整体生态系统,建立一个合理的解决空间问题的功能,优质的景观设计会带来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景观设计是一个庞大复杂的话题,这个设计的社会行为整合了人类学、艺术、建筑、现代科学、历史学、心理学、自然地理等科目理论,并互相渗透到对方。所以,景观设计是一个古老的新科学。从广义上讲,自古以来被称为景观设计意识的人类环境改造。它是一种创造性活动的时间和空间的双重性质。随着时代的发展。每一个时代赋予了广场景观设计不同的意义,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这是创造和积累的过程。
景观设计中隐喻的主题可以是历史的进程、空间肌理或具体的事件以及隐性的价值观、道德观、伦理观等。具体的说,现代景观设计隐喻的主题通常是场所历史,场所的地理特征、气候特征、当地民风民俗、行为方式、历史事件、价值观念等。对隐喻主题的表现也存在多种方式,可以通过空间结构的形态来实现,也可以运用植物配置或水体设计以及立面造型手段来实现。本文把景观设计中常用的隐喻手法归结为五种:空间结构隐喻、立体造型隐喻、材质肌理隐喻、风格隐喻、构图隐喻。
a.空间结构隐喻
空间结构的隐喻是通过空间形式暗示某种历史主题或地域特色。空间形态根据不同的需求有着千变万化的组合方式,但“点”、“线”、“面”是构成环境形态的最基本形式。在设计城市广场时也要考虑之间的关系,例如,单个的主题雕塑形成的是景观的“点”,而一系列相关主题雕塑产生的是景观节点形成的“线”,整个区域内所有雕塑形成的是景观小品中主题雕塑的面,这个面与景观主题相呼应,产生的是与区域景观共鸣的效果。
优秀的城市广场不仅在视觉上是一种愉悦的享受,在心理上能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平静心态,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这种空间结构隐喻方式特别适合群体交往。为了便于交流,广场空间必须设计一定的流动空间位置。在广场空间环境塑造方面,利用点、线、面结合,广场设置绿化和水景节点,保证广场具有较高的绿化覆盖率和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利用地面高差,园林绿化,建筑小品,草地的颜色,在广场空间形态和其他空间做多个功能分区操作,以满足广场内交流、庆祝、活动的空间要求。
其次,设计广场的时候是“以人为本”的,要全面的考虑各个年龄层、各种需求,尤其是老人和儿童更需要社交,充分考虑特殊人群的需求,从而使得场所更人性化、更舒适。此外,人本设计观要渗透于植物景观配置中。舒适、优美的环境使人在生理感官和心理方面享受空间的使用趣味和快感;以硬质铺装为主、植物为辅的开阔广场空间使人相对聚集,促进人与人群体交往;通过一定数量植物的围合,给人以安全感或领域感;人都有对私密空间或多或少的需求,植物是创造私密性空间最好的自然要素,一些布局合理的绿色屏障或是分散排列的树阵就可以提供私密区域,在植物营造的静谧空间中,人们可以读书、静坐、交谈、私语,适合个人交往。
例如Shunmyo Masuno设计了位于Tsukuba市的国家金属、科学及技术研究所的广场。这本是科学家聚会社交的地方,但Shunmyo Masuno设计景观的用意不止于此。这是一个能激发工作灵感的地方。凸显该广场精髓的是那些散落在白垩纪景观上的大石头,并对那些石头进行重新的布局,这处景观成为传统禅宗的现代揭示,但这里的多层大岩石蕴含的并非日式景观,而是喻意了个人的生命。设计师认为每块岩石都“坚固而锋利”,这代表着研究者的精神与坚定的意志,并让所有的岩石指向建筑,该景观的主旋律是纯洁的。石头经雨打风吹,逐渐地被“净化”。这种变化过程是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暗示着艰苦环境可以净化人的精神。该景观的主色调白色在佛教文化中是纯洁的象征,在佛教哲学中,自然的力量使旧的思想重新焕发生机并恢复精神的纯洁,暗示着研究者能在这里实现精神上的更新。
b.立体造型隐喻
立体造型隐喻是指借助构筑物或公共艺术品来表达场所的精神主体,所以这种设计手法更适合个人精神交往,如日本的枯山水中用庭石隐喻海上仙山和蓬莱三岛。植物配置也应根据广场性质确定植物的主从关系和种植方式,如市政广场和纪念广场宜采用列植形式对称布局,渲染正式严肃的气氛,色彩厚重、质感粗糙的松柏类乔木苍劲耐寒,隐喻广场的精神内容和性格;综合广场和游憩广场可采取规则式与自然式结合的种植形式,对植、丛植、群植、孤植形式丰富,远看壮观,近看细腻,根据广场主题选择植物种类,使植物配置起到烘托主题并创造人性化休闲娱乐空间的作用;交通集散广场如火车站前广场或交通环岛则更注重植物隔离灰尘和有害气体、遮荫等生态功能;商业广场的植物形式以简洁明快、冠大遮荫,防尘减噪为宜。
现代的景观设计中,美国的威明顿广场是一个很好的案例。达拉华州威明顿为庆祝该市350周年新建一处纪念公园。艺术家兼设计师史密斯为了发掘与城市相关的地方形象与历史文化符号,在设计中注重了城市起源与发展两个主题。起源主题是代表着大片水面的草坪和两只船型的硬质铺装,代表很久以前该城最早的瑞士移居者的到来,另一个主题是城市的发展,由一组不同大小与形态各异的“建筑立面墙”来表达。即把该市早期的建筑形态压缩成平面的状态,然后变换方向和大小规模分散在广场平面上,建筑立面墙为早期的农宅、教会建筑和商业建筑,并且在建筑上使用了一些与邻近建筑物相似的三角形山墙和柱式,通过建筑形式演变隐喻城市经济结构的转变和文化发展的历史。
c.材质肌理隐喻
材质隐喻手法主要指借助材质的形象、品质特征暗示某种主题,此种手法较适合个人交往。在日本的景观设计中这种手法使用较为普遍,传统的日本园林运用砂砾隐喻大海,运用砂砾上的耙纹隐喻海上的波浪,运用石材粗犷坚硬的质感隐喻大和民族刚强勇武的性格。在第十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上,王澍设计的《瓦园》很好地演绎了材质隐喻的手法,设计师利用江南地区的竹扎结构,覆盖上6万片来自江南地区回收的旧瓦片,盖起了一片缓缓上升的屋顶,青瓦这种建筑材料寄托了古人“诗意栖居”的梦想,也承载了很多诗意的联想“一春梦雨常飘瓦”。所以青瓦在这里不仅仅是一种建筑材料,它凝聚了更多的文化内涵,借助于青瓦这种中国江南地区常见的建筑材料,启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缅怀、依恋和思考。
d.风格隐喻
风格隐喻是一种很独特的隐喻手法,其具体的表现是在景观设计中把古典的景观元素和现代的景观元素杂糅在一起,创造古今结合的景观形象,对于物质交往也有促进作用。这种貌似复古的古典主义手法不是将景观彻底复古,而是在现代景观的丛林中寻找历史文化脉络,唤醒人们对历史文化的怀念和尊重。如查尔斯莫尔设计的新奥尔良市意大利广场。广场的平面采用意大利古典广场的铺装材料和形式,中间的水池采用意大利地图的形状,立面集中了各种西方典型柱式和门廊形式。但其柱头却置换成了不锈钢材料,并用霓虹灯勾勒线脚,充满了有讽刺、诙谐和玩世不恭的意味。
在城市广场的植物配置中,也应因地制宜,适地种树,强调乡土树种的应用,不仅可以就地取材,易于成活,节约成本,还有利于保持和塑造城市个性的特色。如日本的樱花、法国香榭丽舍的悬铃木等。人们根据植物本身特有的生物学特征和美学特征,赋予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植物景观配置上营造文化氛围,所以此手法适合群体交往。然而,许多城市文化内涵正逐渐消失,例如南京北极阁广场作为展现六朝古都历史文化底蕴的休闲广场,种植了广玉兰、香樟等长江三角洲常见树种,却缺少了南京特色的植物,如南京市树雪松和市花梅花等。
5)、构图隐喻
装饰隐喻是运用装饰传递意义,通过对历史形成的或地方惯用的装饰符号有意识的提炼、加工、抽象、变形、简化、重组等,运用于景观设计当中,使人通过视觉符号对其所要表达的意义产生联想和对比,适合个人交往。如中国古典园林中透窗图案、铺装图案。在中国传统园林中,以砖、瓦、石片、卵石混合砌成图案界限,形成六角、套六角、海棠纹、冰裂纹等各种动植物图案。在设计城市广场时也可以根据我国传统园林铺地,在其铺地用材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材料的使用,达到营造环境的效果,增强了景观的文化底蕴。
植物配置时要借鉴美学原理中对比与调和、变化与统一、节奏与韵律等艺术手法,利用植物自身的高度、冠形、花期等的合理搭配,布局上的疏密之分,体量上的大小之别,竖向上的高低之差,创造诗情画意的植物景观。如塔锥形树冠的乔木给人稳重肃穆之感,可用于纪念性广场和市政广场。
广场是城市特色形成的重要因素和空间构成。本文是对满足城市广场社交功能营建的设计方法的思考,针对如今城市广场景观缺少共鸣、设计缺少文化艺术性、景观模式缺少创新性等问题,从城市总体空间环境出发,综合运用城市设计、建筑学、生态学、环境心理学、行为心理学等知识,秉承城市广场景观尊重地域文化原则、资源的节约和保护原则、景观整体性原则、多学科综合原则等四大原则,同时在设计中融入自然人文、城市居民特定的思想与意图,将文化环境的独特差异和特殊需要加以深刻的理解与领悟,就能做到设计新颖、布局合理,环境优美、功能齐全,充分满足广大市民的不同需要。通过空间结构、景观元素、植物配置等景观营造手法,总结归纳了空间结构隐喻、立体造型隐喻、材质肌理隐喻、风格隐喻、构图隐喻这5大隐喻性景观表达方式,对于城市广场的社交功能营建进行了研究。
图9 中国古典园林的透窗图案
图10 中国古典园林的铺装图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