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 莲,叶旭廷
(北京交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北京100044)
SIP分析框架是研究工业结构递进演变的一种范式,起源于产业经济学经典的“SCP”范式,主要用于研究后发达地区,是指工业经济结构存在“工业结构(Structure)—工业产业(Industry)—工业项目(Project)”的理论范式。[1]具体而言,就是在工业化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带来产业结构的转换升级,产业结构的改变又将促进新的优势产业形成,而优势产业的形成又是以工业项目为载体,工业结构、工业产业、工业项目三者之间存在正向传导效应,其演变路径如图1所示。
图1 SIP路径演化
如图1所示,如果单从产业结构的演变形态上看,执政者在制定自上而下的顶层战略设计时,应当首先确定所执政地区的产业结构、明确产业定位,然后根据工业结构定位选择符合其发展方向的主导产业,最后决策如何引进促进主导产业发展的新工业项目,这就是结构—产业—项目的正向传递效应,也是后发地区因势利导,依据资源优势发展优势产业并通过产业关联形成产业集聚的决策思维范式。但在具体项目决策实施过程中,通常是工业项目率先落地,通过项目的集聚效应与上下游产业链的发展形成优势产业,然后通过产业的量变引起质变促进该地区产业结构的形成,项目—产业—结构的实现路径称之为反向传导效应,也是自下而上的策略实施方案。从图1来看,反向传导效应由A、B两部分传导路径组成。如果“项目”和“产业”之间可以匹配,就意味着产业关联较密切,产业布局相对合理,此时I就可以成长为优势产业,传导路径B就是有效的;进而,如果多个优势产业集聚,通过联动效应可促进该地区工业结构的改变,即传导路径A有效。如果传导路径A、B都有效,意味着经济结构的演化是按照效率最优的P—I—S路径演进;反之,如果P—I—S传导路径中出现产业关联度低、产业布局不合理等,则会出现P—I—S传导路径的中断,使产业结构调整无法顺利进行,最终陷入“结构嵌入陷阱”。此外,还可能存在一种传导路径C,即在规模较小的经济体中,由于某个大型产业项目的实施直接改变产业结构状态,但在一省或一国范围内,由于其具有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这种传导路径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2]
本文研究的范例——河北省就是SIP实践范式的典型代表。河北省地处京畿要地,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已发现各类矿产116种,其中探明储量的矿产74种,储量居中国大陆省份前10位的有45种。其中焦煤、铁矿储量分居全国一、三位。“一五”“二五”期间国家有多个重点项目落户河北,河北省也是全国工业基础较好的省份之一。基于资源优势与产业基础,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河北省委、省政府做出决策,大力发展钢铁、焦化工业并带动相关建材、石化产业发展,形成产业内循环机制,以求在短时间内快速推进工业化进程。截至2010年,河北省钢铁工业增加值达2 838.8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34.7%,形成了全省第一大支柱产业;与钢铁产业形成上下游配套的装备制造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 409.81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17.23%,是全省继钢铁产业之后的第二大支柱产业,随之而来的是河北省经济近年来快速增长,2005年以来河北省年均GDP增长量为10.4%,经济总量多年来居全国第六位。[3]河北省以重化工业为主导的经济结构已经形成,这也是SIP范式在中国省际内实现的一个典型范例。
但这种发展模式的负面效应近年来也日益凸显,无论是钢铁产业还是与之相关联的焦化、炼油及装备制造行业,大多存在着高能耗、高污染的弊病。尤其在2013年春、冬季节,持续不断的雾霾天气更是对河北省既有工业发展模式形成了严重挑战。事实证明,单纯依靠“一业(钢铁产业)为主,重工先行”的发展模式已不可持续,河北省急需在SIP范式下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寻求新的工业支柱产业,借以扭转重化工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实现可持续有效发展。
SIP范式主要用于对不同区域工业同构度的研究。石军、王玉燕(2013)利用SIP分析框架研究西部地区工业结构同构度中,指出“工业项目—重要产业—工业结构”三层次间的传导失效造成了西部地区工业结构趋同,引发只有项目没有产业的产业基础缺失和“结构嵌入陷阱”。目前国内关于SIP的正向、反向传导机制及其在区域经济增长中的研究尚不多见。
产业集聚对于区域竞争、规模扩大、区域特色培育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区域产业集聚研究也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马歇尔一百多年前就从外部经济和规模经济两方面探讨产业集聚的动因。韦伯(1909)工业区位论以费用指数作为集聚指向的标准,注重成本分析却忽略了动态因素。缪尔达尔(1944)在循环积累因果原理中指出经济发展过程通常先从一些基础条件较好、具有比较优势的地区开始,这些地区通过不断积累有利因素得到继续发展,使经济增长区域与落后区域之间通过相互空间作用及集聚的外部性作用,使有利因素扩展到空间的其他部门。佩鲁(1950)在研究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增长极理论中,通过探讨非均衡增长战略,强调了推进型产业发展的重要性。20世纪60年代中期,布代维尔和拉塞(1966)在增长极理论基础上,引入区位论观点,形成区位增长极理论,其核心观点是在某一区域发展推动型工业,通过集聚效应产生增长中心,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克鲁格曼(1991)经济地理学理论认为产业集聚是由企业的规模报酬递增、运输成本和生产要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在其空间经济模型中,分析了企业、产业和经济因素却忽视了其他空间要素发挥的作用。
国内学者对于区域产业集聚从理论、机制和调控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理论进展方面,李小建(1999)提出公司地理论从微观角度研究了产业集聚,对公司空间扩张、公司空间系统、公司活动与发展进行了系统论述,为研究企业空间组织与区位联系提供了分析方法。[4]陆大道(2001)提出“点—轴系统”,认为产业首先应该在最优区位形成集聚,然后逐渐成长发展,但过度集聚也会产生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社会环境问题,从而限制经济的持续增长。[5]关于产业集聚机制研究,很多学者认为形成产业集聚的原因有两类,一类是生产要素优势,即资本、技术和劳动力等;另一类是生产环境,即生产基础设施、政策条件等产业环境。贺灿飞等(2001)从工业企业数、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基础设施、城市人口密度等角度研究影响集聚经济的主要变量。张威(2002)以中国装备制造业为例研究产业集聚,提出了基于产业集聚理论的产业聚集衡量指标体系。郑勇军等(2002)研究了浙江专业市场现象,总结出专业化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为专业化产业区域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张金昌(2002)则认为由于工业化的不同阶段竞争的驱动机制不一样,产业集聚的机制也是不同的。在区域产业集聚的调控方面,政策、企业等要通过对产业集聚非经济要素的调整,促进产业集聚达到最佳状态或效果。产业政策引导是促进产业集聚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区域经济增长的结构性衰退就是指当某区域的主导产业出现衰退而没有新的支柱产业时,经济增长将受到限制。结合我国目前情况,产业政策引导对于某一区域经济增长影响重大。张文忠(1998)指出规模经济和收入递增效益使产业向大城市集中,然而当产业集聚达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负效应,需要通过区位政策引导促进产业均衡布局。[6]梁小萌(2000)认为通过区位、产业、市场、政策等在内的区域协调实现产业集聚。[7]
SIP范式将宏观层次经济决策的结果——工业结构、中观层次的决策分析过程——工业产业、微观层面的调整对象——工业项目三个层次置于一个理论分析框架中。通过对产业集聚理论、机制及调控的文献回顾不难发现,区域产业集聚效应就是通过有利于产业发展的集聚因素将项目引入某区域发展,通过集聚效应形成支柱产业,从而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升级,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可见,通过SIP范式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离不开产业集聚的影响与作用,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又有助于SIP范式在实践中的应用。
投入产出分析法是现代计量经济分析方法,它通过线性方程组来描述经济体系中各部门之间的相关关系。其核心内容是通过产业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来对生产过程中的投入产出进行集中分析。
设国民经济划分为n个部门,投入产出的基本分析公式是:
Xi为i部门的总产出,X为总产出列向量;A是直接消耗系数矩阵;Yi是各部门的最终产品,Y是最终产品列向量。B=(I-A)-1是Leontief逆矩阵,其元素为bij。本文采用刘起运(2002)对投入产出系数结构分析方法中提出的改进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计算方法[8]。
式中,Nj为第j部门最终产品与国民产品总量之比,在投入产出分析过程中,又被称为最终产品实物构成系数;yj为第j部门最终产品量。
Mi为初始投入与国民经济初始投入总量之比,在投入产出分析过程中,又被称初始投入的部门构成系数;ki为第i部门产品的初始投入量。
INDj表示产业影响力系数,为某一部门最终产品影响力与国民经济最终产品综合影响力之比,反映该产业的生产对其他产业的影响程度,改进后的部门影响力大小的排列序列不仅反映了本部门影响力的大小,还与最终产品的实物构成相关;ISDj为产业感应度系数,表示i部门初始投入相对于综合平均推动力的大小,反映其他产业的生产变化对某产业的影响,然后对其进行大小排序,表示不同部门初始投入要素对国民经济推动的能力。
如果某产业的影响力系数大于1,说明该产业对其他部门的影响程度超过社会平均影响水平,对其他产业的发展有较强推动作用。如果某产业的感应度系数大于1,则该产业受其他各部门影响的程度较大[9][10]。据此,可根据图2进行产业关联度分析。
图2 产业关联度分析
第Ⅰ象限描述的是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都是大于1的产业,此象限内产业具有推动和推动双向的作用,从产出方面来看,该产业产出的增加对其他部门产出增加的影响较大;从投入方面来看,其他部门产出的增加对该产业生产需求影响也较大。因此,此类产业是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第Ⅱ象限的产业特征是影响力系数大于1,感应度系数小于1,此象限内产业的产出增加对其他部门产出增加影响较大,然而其他部门产出增加对本部门产生的需求较小。此类产业一般多位于产业链下游,以提供最终产品为主。
第Ⅲ象限的产业具有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都小于1的特征,此象限内产业的产出增加对其他部门产出增加影响较小,且其他部门产出增加对本部门产出增加需求也小,这类产业由于关联效益最低,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也较弱。
第Ⅳ象限内的产业特征是影响力系数小于1,感应度系数大于1,此象限内产业的产出增加对其他部门产出增加影响较小,但由于其他部门产出增加对本部门产生的需求较大,该类产业具有较强的基础作用,对其他产业发展有较强支撑作用,属于优先发展的产业。
由于影响力系数大于1的产业需要的改变对产业链中上游产业的影响较强,当经济不景气时,有效刺激这类产业的发展将有利于加速经济增长。相反,当经济过热时,可以选择降低这类产业的需求,从而调节整体经济发展状况。
自2000年以来,河北省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比重稳定在5%以上,位列全国第六。钢铁、石化、建材等传统工业多年来其产能与产值都位于全国前列,并逐步形成了SIP的产业递进路径。笔者将在下文中通过产业关联度、影响力系数等计量因子对河北省的产业递进路径与关联程度进行定量分析并进行实证对比研究。
本文根据式(1)—式(5)的计算方法,利用河北省2007年投入产出表对其产业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进行测算,结果如表1所示。
从增加值比重来看,除农林牧渔为第一产业且涵盖范围广以外,在其他41个行业中,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占9.55%,位居第一,交通运输及仓储业8.36%。一般行业增加值占经济增加值4%以上,即可算作支柱产业,则河北省的支柱产业为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批发和零售业,建筑业,化学工业五大行业。从三大产业分工上看,五大支柱产业中有三个属于第二产业,且交通运输及仓储物流业也与河北的重工业结构高度相关,属于为生产型行业配套的服务行业。
产业影响力系数居于前五位的分别为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即这五类产业对其他产业的影响力较强。感应度系数居于前五位的分别为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废品废料、燃气生产和供应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即这五类产业受其他产业的影响较强。
图3 河北省产业关联度分析
表1 2007年河北省42部门产业关联度分析
结合河北产业结构分析可以看出,河北省的支柱产业中仅化学工业位于第Ⅰ象限,具有较强的双向作用,说明其产业竞争力与关联度都较强,处于产业链的核心位置,符合主导产业的产业定位;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建筑业位于第Ⅱ象限,影响力较强,但感应度却比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这两种产业在河北省内具有无可比拟的支柱作用,但同时也应看到这两种产业的产业地位大多不属于产业链的核心区域,未来发展到一定阶段将会遇到瓶颈;交通运输及仓储业、批发和零售业位于第Ⅲ象限,影响系数与感应系数都较低,在现实中表现为产业关联性不强,产业割裂程度较高,这一类产业往往对区域经济难以形成有力支撑,未来发展也会由于关联度过低而受到限制;而集中位于第Ⅳ象限的则为能源与基础设施行业、商贸餐饮流通服务业,这类行业大多是许多行业为之生存的基础,因而从产业属性上分析,这类产业呈现出对其他行业影响力较小而受其他行业的影响则较大。从增加值比重来分析,这类行业无一进入河北省的支柱产业名录也说明了目前河北省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后半段,即重化工业逐步由能源与基础原材料工业向加工制造业转变,而现代服务业发展却相对滞后,第三产业整体呈现出比重过低、活力不足且竞争力弱的产业状况。
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是河北省重要支柱产业,该行业产出增加对其他部门产出增加影响较强。河北省的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以钢铁产业为主。截至2010年,河北省钢铁工业增加值达2 838.8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34.7%,形成了全省第一大支柱产业。
在20世纪80年代,河北省提出大力发展钢铁产业,建立了冶炼、制铁、轧材、金属制品加工为一体的钢铁产业链条,形成了如邯钢、宣钢、石钢、邢钢、承钢、唐钢、国丰、九江等大型钢铁企业和冀东(以唐山为核心)、冀南(以邯郸为核心)两大钢铁产业基地。交通运输及仓储业、批发和零售业主要是随钢铁业发展而带来钢铁物流及商贸加工业,如邯郸武安、衡水安平、沧州盐山、孟村等地都是著名的钢材集散及金属制品加工区。化学工业形成了以石化为主,煤化工、盐化工、烧碱、精细化工多业并举的现代化工业结构;其中石油化工以中国海油、中捷石化为代表形成了任丘、石家庄、曹妃甸、渤海新区四大石化基地;煤化工以开滦、冀中能源等企业为依托,逐步建设了邢台、唐山、邯郸、沧州四大煤化工基地;盐化工、合成材料化工以唐山三友、沧州大化、惠宁化工等企业为依托,建设成了唐山南堡、沧州临港等特色园区;精细化工中加快了涂料、助剂及中间体、橡胶制品等特色化工产业集群和园区建设,形成了张家口、衡水、沧州等精细化工产业集群。
从图4中可以看出,依据当年的产业发展规划,河北省引进投资了一批钢铁、石化项目(P),这类项目的投产形成了强大的支撑与拉动作用,带动了上下游项目的投资,逐步形成了钢铁、石化两大支柱产业(I),二者的增加值比重分列全省产业增加值比重的第一位与第五位。依靠钢铁、石化的产业集聚与规模经济效应的叠加,河北省实现了经济跨越式发展,全省经济总量由1990年的896.33亿元上升到2010年的20 197.1亿元,20年间增长了22.53倍,在全国排名也由1990年的第八位上升到2010年的全国第六位,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S)建立并形成了客观的经济规模态势。
图4 P-I-S传导路径
从1990—2010年20年间的经济增长数据表明,当年河北省的产业决策取得了成功,建立了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工业化深度与广度明显加深,20年间经济呈现出高速增长态势。但随之出现的一些结构性矛盾与问题,也需要在河北省下一步的产业结构调整与演进中加以优化。
1.支柱产业的影响力、感应度系数协调性不强,拉动作用较弱。依据文中图2所示产业关联度分析,只有当产业影响力、产业感应度系数都大于1时,才是最优的产业搭配选择,才呈现出产业的双向作用,也是支柱型产业应有的产业地位与形成条件。而在河北省的现实情况中,按照支柱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计算,河北省仅有化工产业位于产业关联度第Ⅰ象限(产业影响力、感应度系数都大于1),而河北省化工产业增加值比重排名仅为全省第五位。河北省的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都位于产业关联度的第Ⅱ、第Ⅲ象限,呈现出产业影响力与产业感应度的错配,这一点与这几个产业在河北省的产业地位呈现出严重的不匹配。因此,河北省当前的产业结构中表现为支柱产业的影响力、感应度系数协调性不强,产业间相互拉动作用较弱现象比较突出。
2.支柱产业中低端化产业居多,新兴产业贡献力较小。按照增加值比重看,河北省位居增加值前五位的行业分别是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批发和零售业,建筑业与化学工业。这些产业大多属于低端加工业与服务业,其产业特点是附加值较低,能源、资源消耗较高,增加值贡献率不强,相应的产业影响力与感应度偏弱。而位居产业关联度第Ⅰ象限的通信设备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造纸印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等高端制造业、文化产业占的比重过低,使得河北省呈现出产业结构低端化的特点。因此,从总量来看,河北省的经济规模不小,但从投入产出比上看,河北省存在着能源、资源消耗量大,产成品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低的现象。
3.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服务业关联度较低。从三次产业结构来看,交通运输及仓储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等现代公共服务业在河北经济结构中占的比例过低。从产业关联度分析看,这些行业全部位于第Ⅲ象限,属于产业影响力与产业感应度都小于1的产业。而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研究与试验发展业等现代高端服务业影响力系数小于1,感应度系数却大于1,这说明了其产业地位不高,自身发展严重滞后,对整体经济的拉动作用偏弱。以上分析说明河北省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服务业之间的关联性不强,社会服务业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公共配套服务缺失。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滞后也影响了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使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缺乏必要的“软性”条件,从长远看不利于河北省的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优化升级。
4.农林牧渔业发展滞后,农业现代化水平亟待提高。河北省作为农业大省,可耕地面积达到600多万公顷,居全国第四位,是全国著名的粮棉主产区,许多谷物产量都居全国前列。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河北省农林牧渔业发展的严重滞后。作为农业大省,河北省农林牧渔业的产业关联度普遍较低,农业发展呈现人均产量低、机械化水平低,农产品产值低与农业综合能耗较高等“三低一高”的特点,农业现代化水平亟待改进。
综上所述,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在SIP经济增长范式指引下河北工业经济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从工业化进程看,河北省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后半段;从产业结构角度看,河北省支柱产业关联度低,产业项目大而不强的问题亟待解决。从国际产业演进规律看,到了工业化晚期阶段现有工业的增长红利将逐步消失,大气污染等传统工业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将呈上升趋势。河北省产业结构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三次产业结构中,农业基础薄弱,经营过于分散,装备水平和生产效率低;工业大而不强,一些行业产能过剩,高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比低;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缓慢。基于此,河北省未来需要在做好现有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延伸支柱产业链条,着力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河北省支柱产业关联度过低,感应度系数不强,拉动作用较弱成为制约河北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瓶颈。钢铁等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石油化工、盐化工与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虽然在总量上位列增加值前列,但大多是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处于产业链低端产品,对相关产业的拉动作用并不强。针对这种状况,笔者认为河北省应当着力延伸产业链条,在钢铁产业发展中加快精品钢基地建设,向电镀钢、不锈钢、船舶装备用钢等高端钢材生产、研发领域延伸,并基于自身的产业特色与资源优势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延伸产业链条。在化工领域,加强高附加值化工产品的研发与制造投入,向化工高端产业延伸演进。
从工业化进程看,河北省目前已进入工业化中期后半段,传统工业化的增长红利将逐步消失,而传统工业化带来的环境保护等负面效应将凸显。因此,河北省亟需在SIP增长范式的指引下寻找新的支撑项目,并通过支撑项目带动形成新的支柱产业,借此扭转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向新型工业化道路迈进。具体而言,河北省应该依据自身的产业优势,毗邻京津便利的交通条件,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可再生新能源、高端生物医药、新兴信息化设备、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产业,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重点,推进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加快吸引这些产业项目落户河北的进程,并实施产业链招商。通过P与I的关联效应推进结构S的转型升级。
从三次产业发展看,河北省由于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严重制约了河北省经济的持续发展与转型升级。因此,在未来河北省应着力做好以交通运输及仓储业,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保险业和租赁业等高端服务业的发展规划,大力发展产品的研发设计、标准制定、知名品牌、物流配送、融资保险、广告营销等生产性服务业,引进一批高端服务业项目,切实提升河北省服务业发展水平,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补足河北省服务业发展不足的短板,提升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促进整体经济结构向现代化转变。
河北省是农业大省,主要农作物产量都居全国前列。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农业现代化水平低,农业产业化发展严重滞后于山东、辽宁、河南等省份。因此,河北省应着力改善农村生产条件,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与县域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快构建农业产业市场体系,鼓励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公正前提下,向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方式转变,发展多种形式经营,切实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保障粮食安全。推进农业生产机械化,农产品加工产业化。应在全省树立多个农产品知名品牌,并鼓励农产品加工向精深化延伸,从而促进整个农林牧渔业提档升级,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1]石军伟,王玉燕.中国西部省份工业结构同构度测算及其决定因素[J].中国工业经济,2013,(3):33-46.
[2]叶旭廷.基于SIP框架下的产业布局——以液晶平板显示产业为例[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62-67.
[3]吴晨兰,田云霞,李红梅,等.河北省装备制造业产业间竞争力研究[J].经济论坛,2012,(5):19-22.
[4]李小建.公司地理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15-20.
[5]陆大道.论区域的最佳结构与最佳发展——提出“点—轴系统”和“T”型结构以来的回顾与再分析[J].地理学报,2001,(2):127-135.
[6]张文忠.区位政策与区域经济发展[J].地理科学进展,1998,(1):29-35.
[7]梁小萌.规模经济和产业集聚及区域协调——入世后我国产业竞争优势的培育[J].改革与战略,2000,(5):12-16.
[8]刘起云.关于投入产出系数结构分析方法的研究[J].统计研究,2002,(2):40-42.
[9]刘佳,朱桂龙.基于投入产出表的我国产业关联与产业结构演化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2,(2):136-139.
[10]何伟.中国区域经济发展质量综合评价[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3,(4).
[11]郝大江.区域经济增长理论的异质空间回归——基于非正式约束视角[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3,(8):2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