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洪斌(郫县第二人民医院,四川 成都 611700)
地高辛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
刘洪斌
(郫县第二人民医院,四川 成都 611700)
目的 观察地高辛治疗心力衰竭(心功能NYHAⅡ~Ⅳ级)患者的平均住院日,左室射血分数改善情况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心内科2011~2014年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0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56例与治疗组52例,对照组使用血管扩张剂、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β-受体阻滞剂治疗心力衰竭,控制肺部感染等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地高辛0.125~0.25 mg/d。治疗3个月后,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疗效、平均住院日,不良反应等。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患者平均住院日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地高辛用于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可减低患者平均住院日,减轻患者经济负担,提高生活质量,对死亡率无明显影响。
心力衰竭;地高辛;平均住院日;左室射血分数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内科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28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5例,女43例;年龄32~72岁,平均年龄(53.5±5.4)岁;病程1~15年,平均病程(5.3±4.1)年。心功能分级按照2005年美国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标准。Ⅱ级22例,Ⅲ级58例,Ⅳ级28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56例与治疗组52例,对照组使用血管扩张剂、利尿剂、ACEI、β-受体阻断剂治疗心力衰竭,控制肺部感染等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地高辛0.125~0.25 mg/d,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心衰的病因、心功能分级及伴随疾病如高血压、心绞痛、高脂血症及糖尿病、心律失常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患者积极采取改善血液循环、抗心室重构、控制心室率、减轻心脏负荷、控制肺部感染等基础治疗。治疗组加用地高辛0.125~0.25 mg/d。对照组则不使用洋地黄制剂。治疗3月后注意观察心衰症状改善情况、血压、心率变化。
1.3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NYHA分级对两组患者进行心功能测评,判定疗效。疗效判定标准:心功能改善2级为显效,心功能改善1级为有效,心功能无改善或恶化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射血分数、平均住院日、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选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治疗组显效22例,有效2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4.23%,平均住院6.3天。对照组显效18例,有效32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9.29%,平均住院8.8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左室射血分数比较
患者治疗3个月前后射血分数比较均有明显变化,但治疗组变化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射血分数比较(,%)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射血分数比较(,%)
组别 n 射血分数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 52 33.2±12.8 46.7±9.3对照组 58 33.6±11.9 42.3±8.7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两组不良反应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中有可疑洋地黄中毒1例。
慢性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疾病导致心功能不全的一种综合征,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指心肌收缩力下降,使心排血量不能满足机体代谢所需要,器官组织血流灌注不足,同时出现肺循环和(或)体循环淤血。慢性心力衰竭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最终归宿,也是主要死亡原因。当病情发展到一定阶段,5年存活率与肿瘤相似时[1],改善心衰症状、减少住院时间、次数、提高生活质量是最根本的治疗目的。
近年来,随着ACEI,β-受体阻滞剂、心脏同步化治疗(CRT)等在慢性收缩性心衰治疗中地位的确立,洋地黄在治疗心衰中的使用逐渐减少。现洋地黄的口服制剂是地高辛。对慢性心衰患者,地高辛除有增加心排量、增高LVEF,降低非毛细血管楔压(PCWP)的血流动力学效应外,还具有神经体液效应:可增加迷走张力、降低交感活性、减少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SS)的激活、下降cytokine的浓度,增加心房钠尿肽(ANP)、B型脑钠肽(BNP)的释放,实验室研究还发现可预防醛固酮制激导致的血管周围纤维化[2]。
本实验52例患者在常规抗心衰治疗基础上加用地高辛治疗心力衰竭[3],治疗组在改善心衰症状、缩短平均住院天数、改善左室射血分数上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4-6]。
[1] 吴 忠.慢性心力衰竭诊治进展[J].海南医学,2011, 22(3):20-24.
[2] 周京敏.重视地高辛在心力衰竭治疗中的作用[J].复旦大学中山医院,2009,8:21.
[3] Mackstaller LL,Alpert JS.Atrial fibrillation:a review of mechanism,etiology,and therapy[J].Clin Cardiol,2007,20(7):640-650.
[4] 周自强,胡大一,陈 捷,等.中国心房颤动现状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内科杂志,2014,53(7):491-494.
[5] Yukawa E,Honda T,Ohdo S.Population based investigation of relative clearance of digoxin in Japanese patients by multiple trough screen analysis:An update[J].J Clin Pharmacol,2007,37(2):92-100.
[6] 曾定尹,关启刚.心房颤动的药物治疗[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3,33(3):170-172.
R453
B
ISSN.2095-6681.2015.10.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