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编|秋慈
剁手党,是什么让你买买买
汇编|秋慈
近年来,“光棍节”变得越来越无关光棍。在刚刚过去的“双11”购物狂潮中,消费者纷纷走进电商网站捡便宜,但过后看到快递送来,一件件不实用的东西在家里堆积如山,以及之后信用卡产生的一长串账单,又后悔得直想“剁手”。明白人知道,这个本该属于光棍的节日明摆着就是商家设的局,但就像上了瘾的吸毒者一样无法自制。本期“心灵驿站”,就让我们跟着心理学专家一起,探寻“剁手党”背后的心理推动力——疯狂购物到底原因何在?
网络购物跟传统商场相比,没有任何时间和地域的限制,网上交易还是匿名,种种方便去除了很多限制购物的因素,你一时冲动就可能交易成功,连缓冲的时间都没有。为了自我保护,大脑对消极的信号特别敏感,例如支付会让你感到“肉痛”,于是商家想方设法降低这种痛苦的感受,把购物的流程越缩越短,消费者的信用卡等银行卡的卡号可预留在网站上,购物时只要轻松一点就支付了。而且,信用卡可以让消费者延迟支付,不用付现钱就能立刻购买,这就绕开了大脑的预警机制。积分购物、免邮费等都是类似的把戏。
专家提醒,折扣优惠会让大脑“岛叶”误以为占了便宜,其实不然。商家都是先开一个高价,然后折扣出售,让消费者的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省了多少钱,而不是商品的最终售价。人们容易以为价格低的东西价值也低,但在消费者眼里,折扣是总价的减免,并不会令商品的价值下降。购物赠送则是商家常用的另一招,让消费者感觉白得了一个东西,也不会降低商品的价值。由此看来,“双11”电商购物狂欢节其实是商家跟消费者的大脑玩了一个游戏。
一提“双11”,肯定会有许多人说,这个不用分析,图什么?当然是占便宜了。“有便宜占不到,不甘心。”这是“双11”一种最普遍的从众心理。从众是中国人特别喜欢追求的一种状态,这或许与我们传统文化中提倡的“中庸”有关——与大多数人在一起,和大多数人的状态是一样的,会让人觉得不孤独,安全。
另外,专家还表示,“双11”紧张的秒杀过程还让很多人充分体会了“我比别人强”的感觉。那么多人同时抢,我买到别人没买到,这种优越感是非常强烈的,会让人觉得我比别人有本事,这种瞬间强大的掌控力是许多缺乏自信的人增加自信的一个方法。
“为什么一个针对单身的节日会发展到疯狂购物这个方向?我想是因为都市人群在当下的高压节奏下,在处理亲密关系、人际关系方面遭遇了很多困难和困惑。困难之下,人们感觉没有那么多心力去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转而就会向物质去寻求一些替代,这是心理学上的情感物化。”专家分析说,购买和支付方式的网络化,让买东西变成了一件可以即时满足的事,这种物质的替代相较于情感来说,更快速直接,更省心省力。“而情感的面对需要人的能力更强,需要知识、方法,还要经历痛苦。所以这是人们容易情感物化的原因。”
用物质表达情感,或者用物质做情感的补偿,似乎本身也是中国的一个传统。在许多人的成长记忆里,这样的画面都不会陌生:孩子抱住要去上班的妈妈“妈妈不要走”,妈妈掰开孩子的手“宝宝乖,妈妈回来给你买糖吃”;孩子考了第一名兴高采烈回到家,爸爸第一反应往往是“想要什么?给你买”……专家认为,用物质或多或少来补偿平时亏欠自己或亏欠家人的部分,也是“双11”挺大一部分人的心理状况。
“物质补偿情感,是因为我们不懂得更多的表达爱的方式。我们很少用语言、动作和行为,还有一些精心的时刻去表达肯定、赞美和欣赏,而只是说给你这个给你那个。实际上我们可能需要的只是一个亲吻和温暖的拥抱,如果这些能得到,那物质的部分并不重要;但如果只给了物质而没有给行为本身,或许能得到暂时的抚慰,但内心还是觉得不够满足。”
专家还指出,在心理补偿机制的提出者、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德勒看来,每一个人都有一些自卑感,人一切的行为都是在寻找对自卑的补偿。这种对物质的疯狂追求,可能能够补偿一些我们在现实中的自卑感。只不过,这种补偿是消极的。
为了避免剁手党糟糕的购物决策,专家给出几点建议:
不要在电商网站预留银行卡号
快捷方便的支付方式让你反思购买冲动的时间减少。做决定的时候,等上20分钟再买。在等待的时候,想想你将要怎么使用这件新东西,它在你的生活中将扮演怎样的角色。不要光想买了以后怎么样,还要想想不买又怎么样——你的负债会少一点,还可以凑钱买更贵的东西,例如房子。
想清楚购物的真正原因
研究发现,人会在口渴时以为自己饥饿,在无聊时以为自己疲劳,在疲劳时以为自己口渴。换言之,我们只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有需要,但不太清楚自己究竟需要什么。购物的时候,我们很可能并不是真正需要那个产品,而是为了渴望和别人交流、摆脱无聊、增强控制感、获得精神刺激等心理上的原因。
不要受到促销的诱惑而购物
在促销中秒杀到心仪已久的东西,你感觉就像中了奖,大脑分泌让人高兴的化学物质多巴胺。买便宜货没错,但别冲着便宜去,因为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例如,赠送的东西让你心动,但导致你最后超出预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