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富兴
(西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 甘肃兰州 730030)
打陀螺,是一项古老的中国民间体育娱乐活动,分属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的休闲娱乐类项目,已被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省份收录为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悠久的历史渊源、浓郁的民族特色、深厚的民族群众基础,都奠定了陀螺运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陀螺作为运动竞赛项目,首次出现在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随后,凭借其自身特点与竞技性、观赏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是赛场上不可缺少的一道风景。
陀螺,又称白跌(傣族)、布冷(佤族)、抽油(彝族(南涧))、卡扒(拉祜族)、伯勒咱(傈僳族)等,因年代久远而无详细史料可查阅,但1926年山西夏县西村灰土岭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制小陀螺,表明陀螺在我国最少有四、五千年的历史,现今文史记载则多以宋朝时出现的一种类似陀螺的玩具为开端。早在10世纪前,中国的这种民间体育游戏就传到了朝鲜、日本等国,并流传至今。明朝刘侗、于奕正合撰的《帝京景物略》的一首民谣中载有:杨柳儿青,放空钟;杨柳儿活,抽陀螺;杨柳儿死,踢毽子。陀螺作为民间体育娱乐活动,不仅历史悠久,传播甚广,而且不同民族所用陀螺材质、大小、形状、游戏规则均有所区别。
瑶族所用陀螺有桩陀、木陀和石陀之分。所谓桩陀是将一条1 m余长的树干竖直埋入土中,留出的地上部分分成若干等分,并削成“陀螺”,“陀螺”彼此间“首尾相连”,可作为靶来提高陀螺击打命中率。木陀用木质材料制成,与石头凿刻而成的石陀外形相似,陀身较短。石陀陀身直径约10 cm,容易抓捏,陀尖较木陀钝,重量数公斤不等。[1]
白裤瑶陀螺样式较多,由旋转时间长短定胜负。比赛中,甲方放陀于场地中间吃陀点,乙方队员放陀螺于特定位置,等候在该位置的队员徒手接陀并按序传递,直至乙方最后一名队员在接陀后跑至中心点将手中飞转的陀螺击打已放置在吃陀点的甲方陀螺,甲方陀螺“死”,乙方得2分;不“死”,看双方“游吃”,“游吃”赢,吃方得1分,不赢,对方得1分。双方运动员抛陀螺的接头点,均有一名拦截运动员,在陀螺抛至双方距离的接头时被对方“流星”打下,若对,拦方得1分,由拦方开始;若不对,接方运动员可继续将陀螺移于手心继续传递。记时以竹筒装1斤水滴完为号,最后以得分多为胜。[2]
彝族所用陀螺为木质坚硬细腻的平顶式陀螺,大至1 kg,小则100 g,比赛分为抽转和支打。抽转:同时抽转陀螺,旋转时间长者为胜,累计获胜次数多且其“陀螺神”(压镇的陀螺)胜过另一方的为赢方。支打:胜方从划在地上的基准线上击打负方抽传过来的陀螺,5~6人的陀螺队,只要打着并转赢对方一次,就记为胜一次,但是当最后的陀螺只擦着对方陀螺神的陀螺而过,不仅靶螺越打越转,而且自己的陀螺就此歇脚,则判定为输。[3]
哈尼族所用为类似萝卜形态的奇特陀螺,陀螺头扁平,由一般常见杂木为原料。陀螺直径约为10 cm,鞭索长约2 m,无鞭竿,打陀螺时由上而下缠于陀螺上部,抽旋后让其自转于地面。游戏规则与彝族相同。另外一种玩法是在平整的地面上划一直径1 m左右的圆圈,一方支靶螺于圈内,攻方用抽旋的陀螺抛去,以把对方的陀螺打出圈外为胜。[4]
佤族所用陀螺形状似鸡棕,由特殊硬质木头制成,多呈圆形,高约8 cm,直径约6~8 cm,上粗下细,旋转时能发出嗡嗡声。比赛时,先在地上划两条线,分前、中、后三场,前场为旋转陀螺区,中场为打陀螺区,后场为甩陀螺区。参赛者分成攻守两方,攻守双方相互旋放陀螺和打陀螺,直到决出胜负为止。守方先放陀螺在前场旋转,攻方要在中场后,扔出自己旋转的陀螺击打前场的旋转陀螺,以将其砸出界外,自身保持旋转者为胜。[5]
拉祜族所用的陀螺是“平头陀”,一人放众人打。比赛时一方将木棍绑着的线绳缠住陀螺,用力将陀螺旋转起来,而另一方则用编绳缠好陀螺去击打,击中并使其停止转动便获得胜利。[6]
虽然不同民族的陀螺项目各有特色,但作为推广的陀螺项目,统一竞赛方式和形式更有利于其在较短时间内走进大众。所以,现在全国及各省市民运会陀螺比赛的形式是由云南拉祜族对抗性打陀螺比赛改造而来,其主要特点就是“旋”和“准”。比赛器材一般采用木质平头陀螺,鞭由鞭杆(有无亦可)和鞭绳组成。比赛方法是在一块平整的长20 m(女子19 m),宽15 m的地面上,设有直径1.6 m圆形胶垫的放陀区。守方将陀螺旋放于放陀区,待陀螺旋转稳定后,攻方在距离胶垫6 m(女子5 m)开外的打陀区扔出自己的缠于鞭绳上的陀螺去击打守方陀螺,只有击中才得分。根据攻方有效击打后双方陀螺出现的不同状况,而为攻方记录分数,分别有1分(攻方旋负)、2分(双方旋平)、3分(攻方旋胜)、4分(攻方将守方打停)。攻守双方各进攻6次和防守6次,最终以积分多者为胜。[7]
竞技陀螺,作为一项体育运动项目,它具有一般体育运动项目的共性:以身体活动为基本手段,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为目的。在运动过程中有助于培养人们的竞争意识、协作精神和公平观念。而陀螺项目又有其自身特性。陀螺运动更多的是运动员稳定性的较量,包括技术动作稳定性和心理素质稳定性。在同等技术水平条件下,运动员心理素质的稳定(如:信心、意志力、韧性等等)决定最后成败。单调动作的重复,枯燥乏味的训练,如何持之以恒的坚持正是对运动员心理承受能力的锻炼;此外,作为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它更有着传承民族文化、历史、民俗的作用,丰富人们文化生活,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国家和民族的向心力及凝聚力。
无论是何种形式的打陀螺,都能够让我们感受到运动中不仅是应变能力、身体协调性等方面的变化,更是拼搏精神、团队合作、毅力耐力等方面的强化。竞技陀螺运动是求同存异,在统一中普及、推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使其走进大众,增加人们的健身乐趣,在差异中积淀民族传统体育的历史文化、民族特色,使民族传统体育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大放光芒。
随着全国和各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召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陀螺运动。但这还远远达不到大众普及的程度。相对于其他体育项目的宣传力度和投入力度来说,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这些方面所做的工作还很不足。现今,我国“互联网+”的时代已经到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也应该积极融入其中,把我们优秀的民族运动借助互联网平台的优势向更大、更广的范围宣传。
竞技体育必须有群众基础。而目前很多省市专门用于陀螺运动的场地都没有,更不要说在公共健身场所建立场地。陀螺运动对场地要求很简单,不需要复杂的器材设备,只需规划出一片面积为20×15 m无障碍平地,划好区域线,随时能让群众有机会参与,避免与其他锻炼活动场地相冲突。最重要的是做好周围安全隔离措施。政府可举办群体性比赛、表演等活动,以带动全民参与的热潮。
实践需要理论来指导。从现有文献中可以看到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虽已逐步深入,但对其单项研究较少,涉及到陀螺运动就更少了。这要求我们体育工作者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不同高度进行深入研究以达到系统化和理论化。从而指导人们对陀螺活动深入了解和认识。提高对陀螺运动的兴趣,并积极投入其中。
学校体育应该成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坚实后盾。目前绝大多数学校体育教材内容还是以竞技体育项目为主,无论是在体育课堂、课外或是竞赛场上都很少看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未能系统的纳入体育教学中。在全国上下“校园足球”开展的如火如荼,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也应该在校园体育这块土壤里得到传承和发扬,让“校园民传运动”成为一种优势而存在。另外,需要强调的是不仅是要在高校普及推广陀螺运动,在中小学推广也是十分必要的,凡事都要“从娃娃抓起”,这合乎体育生理的逻辑,也将有益于终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
[1]蒋东升.瑶族体育文化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1(2):94-97.
[2]文展.白裤瑶“打陀螺”引入中小学体育教学的意义[J].科技信息,2007(27):154-215.
[3]普丽春.彝族游戏分类及其教育作用[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51-54.
[4]余贞凯.原始宗教情结下的哈尼族民俗体育文化特征[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0(11):43-47.
[5]冯强.佤族民俗体育文化的特质及传承范式[J].体育文化导刊,2012(6):134-137.
[6]晏瑞琴.建立拉祜族传统体育项目网点学校的必要性分析[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9(11):67-69.
[7]郭泮溪.中国民间游戏与竞技[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